虫病病名。泛指因虫所致的各种疾患。《景岳全书·杂证谟》: “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由食饮停积而生,是因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热已也。至若治虫之法,虽当去虫,而欲治生虫之本,以杜其源,犹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但使脏气阳强,非惟虫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证治汇补·虫病章》: “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萎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又: “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之物,当困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属虫症。”治用化虫丸、追虫丸、遇仙丹等。参见九虫病、狐惑等条。 虫病chónɡbìnɡ病名。泛指因虫所致的各种疾患。《景岳全书·杂证谟》: “虫之为病, 人多有之。由于化生, 诚为莫测, 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 由口腹不节, 由食饮停积而生, 是因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 则凡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 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 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 或由生冷, 或由肥甘, 或由滞腻,皆可生虫, 非独湿热已也。至若治虫之法,虽当去虫, 而欲治生虫之本以杜其源, 犹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 但使脏气阳强, 非惟虫不能留, 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 《证治汇补·虫病章》: “凡虫症, 眼眶鼻下必带青色, 面色萎黄, 或生白斑, 或见赤丝, 唇疮如粟, 或红而肿, 或缓而痛, 饮食减少, 肌肉不生, 睡卧不安, 肠鸣腹痛, 口吐清水, 目无睛光, 甚则沉沉寒热, 肚大青筋, 或为鬼胎血鳖。” 又“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之物, 当困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 形健不渴, 悉属虫症。” 治用化虫丸、追虫丸、遇仙丹等。 虫病 虫病凡由致病虫类引起的疾病,均称虫病。致病虫类可分肉眼能见者和肉眼不能见者两类。肉眼能见者叫寄生虫,肉眼看不见的 “粘虫” 叫微虫。由粘虫引起的病叫粘虫病,而由寄生虫及其它虫引起的病叫虫病。凡虫之本性既不属热也不属寒,它与热邪合并则引起热性虫病,与寒邪合并则引起寒性虫病。惟粘虫则主要与血和希拉热结合引起热性病变。 虫病病因 粘虫是粘虫病的发病根源; 其它虫类和虫卵是一切虫病的发病根源。致病虫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与体内之三弊和血、黄水等相搏引起复杂的病理变化。尤其粘虫钻入人体后,借血行流窜至某一器官及部位引起不同的粘虫病,并且还能使原有的其他疾病发作和加重。因而虫病为六基证之一。 虫病感染之途径,有的自空气经鼻腔而入,有的经皮肤小伤或汗腺而进入人体,有的则随饮食钻入人体。有的粘虫感染与季节有关,如在春、夏、秋季气候温暖或炎热时节,粘虫病易于传染流行。此外,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曝晒或烤火以及在高温中作业,用力过度,过于疲劳等均使三根失调而为粘虫之侵犯给以方便条件。如饮食不洁,起居逆行以及时令、环境等之各种不良因素,接触传染病人等均可成为感染粘虫,侵蚀正精,而致发病。 虫病病程 可分为隐伏、发作、平息三个阶段。虫病之隐伏:致病虫类和粘虫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后,经过一段与人体相互作用的时期再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期即称为隐伏,在此阶段,没有明显症状。虫病之发作: 致病虫类及粘虫侵蚀人体之某器官和部位,出现明显的症状。如粘虫主要与血相搏,诱发血、希拉之热,引起粘疫、粘热症,使热力增盛,灼伤正精,侵害机体。如发于头部者为脑刺痛,发于喉部者为白喉,发于胸部者为急刺痛,发于胃者为粘痧症,发于小肠者为痢疾,发于皮肤者为丹毒,发于肌肉者为痈疽,发于腓肠肌者为转筋,发于脊髓者为角弓反张,发于命脉、脏腑者为内炭疽病等急性热症,则病势剧烈,能突然骚扰机体之正精,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热症而显示寒象,寒症而显示热象,寒热交错,脉象及尿象均错乱难辨。疥疮等皮肤虫病是虫与黄水混合相搏所引起之病变,出现皮肤发痒,或皮疹、疱疹等。亚玛虫则主要与血相搏,侵入脑后出现偏头痛、鼻干、呕吐等症状。女阴虫病则有白带增多,局部发痒表现。肛门虫主要居于肛门,有发痒症状。绦虫、蛔虫等寄生虫则主要居于小肠大肠中,表现腹部膨胀、疼痛、消瘦等,重者转为虫痞。如上所述,致病虫类钻入人体后,致使三根、血及黄水平衡失调,进而机能紊乱,损耗正精。不同之病虫侵蚀不同部位,引起病变,出现其特有症状。虫病之平息: 正确鉴别各种致病虫类及粘虫,对症下药,施以灭粘杀虫疗法,则症状即可消失,并可痊愈平息。 目前认为粘虫可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致病细菌或病毒之类,粘虫病包括传染病。 ☚ 黄水病 七素病 ☛
虫病 虫病虫病是指各种致病虫类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病症。致病虫类有蛔虫、绦虫、蛲虫和肉眼看不着的微小虫 (包括粘)。蛔、绦、蛲、粘等虫引起的病另有专条。本条主要谈以上虫类之外的微虫引起的病症。 本证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致病虫通过口、鼻、皮肤进入人体,扰乱三根,耗伤七素,致使上行赫依和明色希拉功能失常而发病。误食生冷和不洁之品,或接触污秽之物,或因久病体弱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症状主要为腹部膨胀,作阵发性疼痛,反复加重,并烦躁善怒,皮肤浮肿瘙痒,或变厚长疮,头时有阵痛。食甘味饮食易于发病。治疗本病宜以杀虫解毒,调理三根为原则。药物宜以信筒子十三味散(蔓荆子、紫藤子、阿魏、泡囊草、天仙子、锦鸡儿子、马蔺子、藁本子各5g,铁杆蒿灰、蒜灰、草乌芽、胡椒各3g,麝香0.1g共研细末,白开水送服)主之。 临床上按其本质变化分为热寒两类,又以发病部位分为头虫、皮虫、阴虫、牙虫等。 寒型虫病 遇寒易发。出现局部冷飕感,皮肤瘙痒变厚,脉弱缓,尿灰白等症状。治宜以杀虫、祛寒为原则。药物用紫藤子五味散(紫藤子、白砂、黑云香、红盐、阿魏等分共研细末)开水送服,或天仙三味丸加蔓荆子、马蔺子各1g内服。同时可配合热敷疗法。 热型虫病 遇热易发。出现局部赤热剧痛,脉数、尿黄等症状。治宜以杀虫清热为原则。药物用五凤丸加蔓荆子、紫藤子、马蔺子各0.7g内服。可酌情配合颞脉放血。 头虫病 表现偏头痛,鼻塞流涕,皮肤瘙痒,消化不良,腹泻,大便呈黄绿色,偶有出现神志矇眬,甚至昏厥等症状。药用万益散。或烧信筒子十三味散,用其烟熏鼻。 皮虫病 皮肤生疮,颜面瘙痒,表皮肥厚干糙,上被厚屑。治宜内外兼施。内服主剂,外用蔓荆子、铁杆蒿灰、蒜灰、夏枯草、花椒、藁本、天南星共研细面油调涂患处。 阴虫病 病位在外阴部与肛门,主要表现为局部奇痒难忍、肿痛、白带增多。治宜服主剂外取香薷、信筒子、夏至草、白芥子、迷果芹、白藜、喜马拉雅多子芹,用各类肉汤共煎取汁,注入阴道。发于肛门则偶见脱肛或出血。治宜服用主剂。对肛门虫可同时配合用蒜灰、天仙子、干姜、荜拨、胡椒、麝香等共研细末,用油调和制成栓剂放入肛门。 牙虫病 出现齿黑有洞穴,或整齿零碎掉落,齿龈部跳痛剧烈,受冷或受热则尤甚。治宜内服主剂,可取五凤丸或天仙子三味丸一粒,置于齿洞中紧咬至发麻为度。 饮食起居方面少食奶酪甘味之品,戒受寒受湿。 ☚ 痛风 粘症 ☛
虫病 虫病寄生于人体内的各种虫,在各种外因影响下危害人体和生命,将这些病虫引发的疾病称之虫病。 分类 对于致病的微虫,藏医早在公元6世纪时已有系统的认识。《八支》中记载:“人体中先天存在的虫有2万多种,其中隆、赤巴、培根引起的虫居多,这些虫当人体健壮时有益于人体,但一旦身体衰弱则成为危害人体的害虫。”《生命入胎经》中又说:“人体先天存在的虫有8万种之多,尤其在女子身体中损害健康的虫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有15种,虫类可概括分为寄生于体外和体内两大类。”《八支》又说:“虫类主要有20种,分为体外虫和体内虫两类,其中体内虫中存在于头部的有6种,上体的有7种,下体的有15种共18种。”《经藏》中说:“特别女子体内存在的虫有鱼状虫和‘甫日玛’虫2种,存在于阴唇的虫能吞蚀毛根和造成不孕症;存在子宫中的虫,能使女子变成石女。”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书病虫一章,详细阐述了病虫的种类、形状和致病原因,说:“按《八支》教导而言,病虫分体外和体内两类,体外虫是滋生于腐血中的一类病虫;体内虫有如引发麻风病之病虫等,主要是饮食不节、起居行为逆行而产生,其内部又分培根所生虫、血所生虫、污秽所生虫3种,体内病虫多属于培根所生虫。此虫喜食甘味生存,存在于胃上部,即食物未消化之位置,但可上下窜行,形状如串珠或像皮筋或像蜈蚣,有的还像米芽白而细,有的细而长,状如毛线,有的小而细,大多数为白色或红色。从名称分类有:蚀肠虫、腹内盘旋虫、大怪虫、蚀心虫、隐形虫、草茎虫、香气虫共为7种。产生于血液中的微虫,窜行于大血管之中,形体非常细小而圆、无足,色如红铜,肉眼无法看见。肉眼能看见的虫有蚀发根虫、脱毛虫、毛发耸立虫、木蝴蝶花状虫、绳索状虫、胸膛虫6种;繁殖于粪便中的虫有蛲虫、尾虫、喜食蔬菜虫。存在于消化之位,即胃下部污秽物中繁殖并向下窜行,虫形体有圆、细、粗,色紫等多种,名称为蚀精虫、缓行虫、尝试虫、干虫、害身虫5类。”《四部医典》将病虫分为体外虫两种,体内虫4种,即培根所生虫、隆所生虫、赤巴所生虫、血所生虫。赤巴所生虫居于牙、眼、皮肤、肛门、生殖器,共5种。血所生虫有黑白“亚玛”虫两种。以危害部位不同来分,虫病共分11种,其实意义都相同。《千万舍利》:“虫病可以归纳为热性虫病和寒性虫病两类。” 病因 由于过食红块糖、奶子、肉、盐、米等甘酸性食物,烤火日晒,身体过热或者久居寒冷地方,吸烟,有害气味刺激及疠疫病中所叙述的病因等均可导致人体内的虫类繁殖骚乱,侵入人体精华而发虫病。 症状 体外虫病,易于诊断,《八支》中记载:“体外虫病,症见皮肤生丘疹、痘疮、疫疮等。”体内虫病,总症状是饮食乳制品和甜味食物就作痛,腹部胀臌,间断疼痛,烦躁易怒。与热证并发者,症见肝胃下阵痛、干呕、内脏如刀搅,疼痛难忍,有时昏迷不省人事,腹腔内虫积成团,腹内灼痛、喉嗓干燥,体内疼痛窜行,体外发热,有时疼痛上窜,胸背连痛,脉象内紧,弦而缚,尿象色红气大,浮皮较厚等,呈现以上症状为热性虫病无误。与寒证并发者,症见体外不烧而四肢僵硬,口流涎液,腹部胀满,有时尿闭、饮食不化,上吐或下泻,除体内不灼外,呈现热证症状,脉象扁平跳动,力弱,缚缓,尿色清或白,尿液浑浊等,呈现上述症状,为热性虫病无疑。总之,无论与热证还是与寒证并发,如果出现烦躁易怒、胡言乱语,并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嗜睡、急躁恐惧,脉及尿象变化无常者为重症。 体内具体虫病症状,培根所生虫病,症见口流涎液,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昏迷不醒,易染疫疠,呕吐,身体疲倦,易患感冒;血所生虫病,症见症状如同麻风病,汗毛竖立,身上发痒,刺痛,脱发脱须,肌肤及脉道、肌腱等松软;粪便虫,滋生于粪便,繁殖很快,当虫居于未消化之位时打嗝,嗳臭气,有粪便气味,粪便时干时泻。当居于粪便之时,则使身体枯瘦色灰,汗毛竖立,胃火衰退,身重发痒、脱肛。在《验方记集》中记载:“赤巴虫大量繁殖后,夜间出外爬行,作痒、称为尾虫,实质上是虫怒蠕动。” 治疗 体外虫,用黄毛翠雀、囊距翠雀、毛果赤芍,共研细末,与酥油调和涂搽于头部,或调和鹿油涂于全身。酸藤果、黄毛翠雀、雄黄研末,调以菜子油涂搽,能使体外寄生虫绝迹。体内虫:培根虫、隆虫及血赤巴合并虫病的治法,见木布病和肠绞痛条。血所生虫病治法见头虫病和疫病条。赤巴虫所致的牙虫病、眼虫病、皮肤病、阴道虫症的治法参照各自条目。粪便所生虫病治法,天南星、酸藤果、硫黄,共研细用红块糖或蜂蜜调和制丸,用岩羊和黄羊、山羊头煮汤送服,如发生脱肛者,用热药油罨敷。上法效果不显著者,取酒制疣果大戟一拇指大小,酸藤果、紫、独头蒜各一份共研细末,空腹内服,能治体内病虫及肛门虫症。内服药还不能驱尽虫时,可用酸藤果、中尼大戟、疣果大戟、高山大戟共研细末,内服泻下,可以根治陈旧性虫病。总之,虫病引起的诸症,服用七味酸藤果散,《秘诀部》中的十二味酸藤果散、五鹏丸或《千万舍利》中的六味驱虫活命散上根据寒热加减药物内服或外涂,鼻熏或内服七味仙女散,或《千万舍利》中的山莨菪神奇救命散加减有关对治虫病药物。善后,食用加有酥油的食物非常有益于虫病,而甘酸味饮食、肉类、汉藜等叶类蔬菜对此病有害,应长期忌用。 ☚ 腹绞痛 呕吐 ☛ 虫病chóng bìngparasitosis; parasiticdisease; vermination; vermin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