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虞美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虞美人 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一江春水》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或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阕各两仄韵三平韵。另有《虞美人影》,乃《桃源忆故人》之别名。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牌上阕同。北曲入正宫,较少见。参见“常用词谱”类。 ☚ 鹊桥仙 一斛珠 ☛ 虞美人 虞美人每两句一换韵,凡三换韵。 又一体 上下阕各两仄韵换三平韵。 ☚ 鹊桥仙 踏莎行 ☛ 虞美人 虞美人民间小调的一种,唱词共六句,第五句也可用衬字。旋律婉转,节奏缓慢。常用于叙事,感情色彩较强烈。 ☚ 捻军起义传说 常德丝弦 ☛ 虞美人 虞美人唐教坊曲,用作词调。敦煌曲作《鱼美人》。又名《虞美人令》、《巫山十二峰》、《一江春水》、《玉壶冰》、《宣州竹》、《忆柳曲》。张君房《脞说》以为此调起于项羽《虞兮之歌》。据《史记·项羽本纪》,汉项羽有美人名虞姬,被汉围,饮帐中,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王灼《碧鸡漫志》卷四驳之:“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并引《益州草木记》、《酉阳杂俎》等六家说,谓调名本于雅州名山中应拍而舞之“虞美人草”。然亦疑其穿凿无稽者。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谓此调源于琴曲。其宫调,王灼云“旧曲有三,其一属中吕调(夹钟羽),其一中吕宫(夹钟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无射宫)”。《尊前集》载李煜词入夹钟羽,周邦彦《清真集》入黄钟宫,可证王灼之说。敦煌曲传辞有《鱼美人》二首(“东风吹绽海棠开”、“金钗钗上缀芳菲”),单调,二十九字,五句四平韵,第四、五句为七字一句、三字一句。其句法与《花间集》此调诸作相同。五代词人中,顾夐有此调词六首,其中《花间集》所载五代人此调之作,句法与敦煌曲相同,而皆复叠成双调。顾夐六首,其中“触帘风送景阳钟”一首全押平韵,句句押韵,上、下片换韵,与敦煌曲最相似。《词律》卷八列宋蒋捷等二体。《词谱》卷一二列五代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一首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凡四换韵。两结较敦煌曲及顾敻词少一字,为蝉联不断之九字一句。又列别体六种,其中五代毛文锡“宝檀金缕鸳鸯枕”一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平仄四换韵,但两结仍为七字、三字两句。五代人多依毛体,宋元人多依李体。又,顾夐“少年艳质胜琼英”一首,上片全押平韵,下片两仄韵三平韵,与诸体异。 ☚ 虞主歌 虞神歌 ☛ 虞美人前年黄鹤楼边路,香絮飞无数。去年无赖又长沙,争似辞巢燕子、啄残花。 今年落拓清浏道,鬓发垂垂老。送春三度立斜阳,依旧绿波芳草、是他乡。 这首词作于嘉庆二年(1797)暮春。词的中心思想较明白: 慨叹人生奔波、年华易老和思乡怀归。上片追忆“前年”和“去年”的经历,下片描写“今年”的经历,布局工稳,脉络清晰。 “前年黄鹤楼边路,香絮飞无数。”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据说始建于三国时代,后来屡毁屡建。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歌颂它的诗篇,使黄鹤楼的美名千古流传。因此,作者笔下的“黄鹤楼”,即当时武昌城的象征。香絮,柳絮的美称,它是成熟的柳树种子,外面有白色的绒毛,故又名“柳绵”。每年农历的二、三月份,无数朵洁白的柳絮便轻轻飏飏地随风飘荡。庾信《春赋》云: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这两句词用形象的诗歌语言表明前年的暮春时节作者从武昌经过。接着回忆去年: “去年无赖又长沙,争似辞巢燕子、啄残花。”“无赖”即无可奈何,说明作者频繁迁徙并非情愿,而是为生计所迫,无可奈何。“争似”,怎似。作者不禁埋怨道: 我怎么象暮春时节离开鸟巢去啄残花的燕子那样,不停地忙忙碌碌?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诗云:“惊禽一辞巢,栖息无少安。”作者把自己同 “辞巢燕子”相比,正是为了突出“栖息无少安”的生活经历。用“残花”表示暮春,同用“香絮”表示暮春是同一手法,即运用某一季节色彩很强的植物来暗示当时的季节,其效果是使词的语言更加含蓄凝炼,富于形象性。 下片首二句转入写今年的经历:“今年落拓清浏道,鬓发垂垂老。”落拓,意谓穷困失意。白居易诗云:“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地寒命且落,徒抱王佐才。” (《 效陶潜体》)作者言外有怀才不遇之意。清浏道,似指湖南浏阳一带。据《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张慧剑编著)记载,嘉庆二年,“长洲吴翌凤掌教浏阳书院,作《半亩天记》 。” 因此,“落拓清浏道”即指作者当时赴浏阳书院时的心情。从前年的怀乡思亲,到去年的厌烦、埋怨,再到今年的穷困失意,作者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三年来自己心绪日坏的发展轨迹。当时作者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长年旅途奔波,郁郁寡欢,使他的双鬓过早地染上了白发。这一生理上的变化又激发起作者心理上更深沉的感伤,流露出老景凄凉、来日无多的悲叹。 “送春三度立斜阳,依旧绿波芳草、是他乡。” “送春”,与“香絮飞无数”、“辞巢燕子、啄残花”相呼应;“三度”,与“前年”、“去年”、“今年”相呼应。“立斜阳”,即是作者“今年”送春时的神态,也可看作作者“三度送春”时的共同神态:作者身处异乡,在夕阳的余晖中悄然独立,目送着金乌西沉,不禁想到故园的春天。末句“依旧绿波芳草、是他乡”,既概括了三度送春的特定场景,又回复到“今年”的情景; 在写景的同时,表现了游子思归的惆怅。“绿波芳草”,固然很美,但却身在异乡,垂垂老矣,词人能不伤感? 虞美人陈与义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清秋。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咏荷的词作颇多,但基本是从荷花的品性着笔,本词却别开生面,以纪写行止为线索,咏写了江南水乡荷花满塘的胜景。 词作的小序点明了纪写的内容。大略是说去年春天由京都杭州出任湖州太守,秋末归来时荷花已残败无存。今年因病请假,恩准退居青墩,沿途尽是荷花,簇拥小船前后,看去宛如朝霞。难忘这般胜景,特填词吟咏。甲寅,即宋绍兴四年(1134);乙卯,即宋绍兴五年(1135)。 上片直叙眼前所见的景色之美。意谓乘舟三日,全在荷花丛里穿行,自己因病而得观胜景,又正逢雨后天晴气爽,分外宜人。欣悦之情,溢于词表。 下片感慨得见胜景的机遇之巧。意谓去年也有机会平塘秋渡,但因时节稍晚一些,只见残荷枯梗,令人扫兴。今年多亏皇上准假归隐,才能在还乡的路上一直由繁花伴送。 庆幸之意,流于笔端。 “”同拿,“舟”,即驾舟。 正因本词将咏写荷花与纪写行止融合在一起,使词作寄寓着人生哲理的思索,似说美好的景色年年都有,只是难得有相遇的机会,斯时斯地斯人三者巧合,才能得见胜景奇观。其他方面的离合之乖巧,不也正是这样的吗?词人的两度行舟,颇引人遐思。词句虽明朗畅达,词意却并不肤浅切直。 虞美人“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是一个令人感伤、悲哀的传统题材,晏几道这首词,以独特的表现方法,把一个女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凄凄切切,极为感人。 词的上片,仅用四句,就将一幅“倚阑望月”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天空是那么阔而净,月亮是那样圆而明,一个女子斜倚在阑杆上,抬头望着那一轮悬挂在空中的明月,静静的,久久的……这幅清新的图画,有着怎样的内涵泥?“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是写女主人公倚阑,并说明她倚阑不是偶一为之,而是经常如此。其中的“天如水”,乍看写天,而意在绘月,强调的是月光如水。由于月辉映照,天也变得洁净了。三个字,就交待了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此时,“天如水”还暗示了她是在望月,天空的洁净就是通过她的眼睛才感觉到的。她为什么要常常倚阑望月,月亮与她有什么关系呢? 思妇由大自然的月圆,联想到人世间离人的团圆,“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看来,她是把爱人归来的希望寄托在月亮身上,她相信古已有之的说法,月圆之日,就是离人团聚之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不止一次在月圆时分等待爱人的归来,月圆、月缺、希望、失望……她多么羡慕月有圆的时候啊!思妇爱情之真、盼归之切统统被浓缩于“望月”这一艺术画面之中。 下片,词人从思妇举头望月转写到低首沉思。“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首先,思妇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罗衣著破”,可见分离已有较长时间,“前香在”,字面上说前香犹存罗衣,实际是表达思妇爱情未变。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说是在将香与情对比:罗衣上的香是浓而不易散的,负心郎的情是薄而易变的,香在情逝,其中揉进了思妇难言的哀怨与痛苦。他为什么会改变对我的爱情呢? 一个问句,似问人,又似问己,更象是思妇发自内心的怨恨之声,严厉地指斥了变心的对方。继而,思妇又想到,虽然过去他们有过弹琴奏乐的欢愉生活,但今天知音失去了,往后单身独处,孤寂冷清不堪设想,哪里还有什么心思拨弄琴弦? “一春离恨懒调弦”,也说明了思妇的杂乱心绪有增无减,因为想排遣愁绪而置下的筝,非但没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更使人睹物伤情。前面对思妇的描写都是静态的,结句:“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由静转动,将思妇复杂微妙的情绪完全溶入那两个缓缓淌过双颊的清泪之中。全词在凄楚哀婉的气氛中结束,余音缭绕,绵绵不尽。 这首词不以奇思异想取胜,也不以铺陈眩人眼目,只是抓住了女主人公望月沉思这一镜头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探索其细腻的内心,语言也浅近、平易,读来生动自然,真实感人。 虞美人这首词写朋友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全篇分为上下两阕。上阙开首写道: “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古代驿路上设长亭、短亭。长亭十里,短亭五里。短亭过尽,长亭已到,可见作者送友人已经送了相当的路程,但却仍然不肯离去。“忍”字在这里用得相当好,不是好友、交情不深,是不会达到这种难以割舍的境界的。本来朋友之间都希望能够朝夕相处,但为了生计,却不得不有别离。友人此次远行,也许是为了谋生,也许是为了谋求进取,不管怎样,此后将是天各一方了。我国古代送别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柳”有“留”的意思,柳树的那种依依之态,也是人们惜别之情的最好写照。“再折”,表明已不止一次折柳了。作者送一程折一枝柳,仍然表达不尽对朋友的眷恋。 下阕开始是景物描写。作者送别友人时情绪低落,所以沿途的景色也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暮草残阳,一派凄凉的景象。临别了,再和友人饮一樽离别的酒,时间匆匆逝去,到了分手的时候了,只有忍痛分手。此后似陇头流水,各奔东西,难以欢聚了。 这首词是送别的场面描写。人们的行为、动作,以及周围的景色,都紧紧围绕着与朋友 “不忍别离”这一主题。全词写得辗转缠绵,把朋友之间难以割舍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虞美人姜 夔 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 《虞美人》,夔亦作一解。 栏杆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濛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 这首词及其序,是姜夔赞美 “括苍烟雨楼”这一风景名区及怀念故人之作。 在序中,说明了括苍烟雨楼是宋代名诗人、名书法家范成大所造。据《浙江通志》中有关记载,说此楼“由好溪堂层级,三休至烟雨楼,凭栏四顾,目与天远。”所以词作者在序中接着说,这儿的风景,像越地的蓬莱阁,而且“山势环绕,峰岭高秀”则超过了蓬莱阁。序尾,还谈到了在烟雨楼看到了石湖居士范成大所题的字,读了范成大所作的词《虞美人》,因而自己也作一首。总之,“序”说明了写作的缘起。再看词的“正文”: “栏杆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词首两句,承序中“山势环绕,峰岭高秀”之意,说烟雨楼上之栏杆,屹然耸立在像苍龙一样的峻岭背上。而凭栏望去,可见其他三面翠绿如玉之山,巉崄突兀地耸入云表。这两句起得气势非凡,描绘形象生动。 “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应未回。”因上面说了,风光是如此美好,所以这两句表明自己有这样的看法:向东游历只上了小蓬莱还是不够的。如不到括苍烟雨楼上一游,是不能尽其极至的。这就像赴泰山游玩一样,如不到极顶上观日出,是不应就此罢休的。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濛处。”视角由环视变为俯视,说在烟雨楼上,瞰望当时进山上楼之路,已经是冥冥濛濛,模糊不清了。这样写从另一侧面点明了烟雨楼之高峻奇险,另外,又为下两句意思的表达铺设了道路。 “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这两句说已经成仙(逝世)多年的范成大什么时候再驾着鹤归回到这儿,作旧地重游呢?由于时间的推移,由于山川城郭的变迁与易貌,令人多少会产生模糊难辨之感;但这括苍烟雨楼是范成大所造,而这儿山川风物是如此奇特,因此作者猜想,如范成大驾鹤重来,是不应该认不清来路的。这两句,充满了世事沧桑之感,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与缅怀(姜夔一生过游士生活,来往苏州时,主要是靠范成大对他的周济),也充满了对烟雨楼赞美之情。 综合所述,可见这首词写景与怀人结合,赞美与感叹并行,分明之脉络内贯,刚清之文气外溢。能使人读后回肠荡气,堪称名作! 虞美人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添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词人看到清初多次对江南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欲以扑灭南方各族人民的反清烈火,感到沉痛和悲愤,因而写出这首厌战、反战的小词。词以首句的头二字“无聊”为题,一是因为不便明确地概括出它的旨意,避免以文字获罪;二是因为“无聊”二字的含义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适于用来抒发自己某种难以言说的感情。 词的上片,分两个层次来写。“无聊”二句,写词人的矛盾心情和艰苦环境; “好花”二句,写词人的厌战心理与和平愿望。“无聊”,是精神无所寄托的心态状写,汉王逸《九思·逢尤》的“心烦愤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正好是这种心境的描绘。而“笑捻花枝”,则是心心相印或别有会心的意思,典出《五灯会元·迦叶佛》。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佛便以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属意于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 的故事。词人把百无聊赖的抑郁之情和捻花微笑的自得之态,熔铸在一句话中,恰切地表现了词人两种相互矛盾的精神面貌,不能不推为词坛中的射雕手。“处处鹃啼血”,进一步加强了词人这种深沉而抑郁的感情,它暗用了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闻子规啼》)的故国乔木之思,也暗用了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的天涯沦落之感,这就把词人 “三十年前,铜驼恨积,金谷人稀” (《夏初临·本意》) 的心态反映了出来,也把词人 “今古事,堪悲咤;身世恨,从牵惹”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的感叹抒发了出来。从词人的“忽听一声何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贺新郎·赠苏昆生》) ,“许谁知,细柳新蒲,都付鹃啼” (《夏初临·本意》)等词作中,可以窥见词人惯用“鹃血”来表达故国之思,禾黍之悲。即使词人在创作此词之初,未尝有所寄托,未尝有所经营,而平日的“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深入性灵之中,虽无所措意,而那种身世之感,奔来笔端,流露于不自觉之间,此况周颐所谓“即寄托,即性灵” (《蕙风词话》卷五),周济所谓“无寄托,则指事类情” (《介存斋论词杂著》),正是指的这种艺术境界。这是第一个层次。“好花”二句,分承“花枝”与“鹃血”。“秦关”,指秦中的关隘; “蜀栈”,指蜀中的栈道。秦、蜀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险可凭,战祸不息,战争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谓“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杜甫《北征》),所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都是对秦、蜀两地的人民遭到战祸的灾难表示忧虑。词人在这里以极美好的景象,反衬极混乱之局面; 以极和平的生活,反衬极残酷之现实。两极相形,而词人厌战、反战的倾向,更加明显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谭献“厌其率” (《箧中词》) ,陈廷焯病其“一发无余” (《白雨斋词话》卷三)颇多偏至,不足以概其词的整个风神。 过片“倚楼极目”两句,承上启下,意脉相贯。似复似冗,而又极变极新。条贯之极,而不失转换之态;激厉之极,而不失婉约之致,这正是他成为清初词坛巨擘的原因。“倚楼”本所以赏心悦目,反而添愁引恨,盖其所见者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的惨象,为“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北征》)的兵象,词人乃不得不向具有无限神奇力量的“东风”进言了。“东风”本来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现象,但在词人的笔下,往往是力量的象征,主宰的象征。词人在这里也是把“东风”看作有意志、有力量的主宰者,不过他希望它是“好风”,让那些世居“秦关蜀栈”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不要遭到战争的蹂躏。“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正是词人“对东风语”的全部内容。这里暗用了东晋建都江左,北方知名之士,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当时有人说: “过江名士多于鲥”。“鲥”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以其进出有时,故名 “鲥”。这里意思就是要让知识分子,要让传统文化在战祸中得到生存和发展。词的结句,言短意长,字瘠义肥,激烈中有委婉,直率中有含蓄,有着“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银屏梦与飞鸾远,祗 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 空。 冯延巳的词长于言情,而且笔法纤细,抒情委婉。又长于以景托情,以情传声,情景交融,物我相化。读冯词常感到有一种意蕴深美的境界在感染你,别是一番滋味。 这首《虞美人》描绘的是一个失去情侣的男子相思孤寂的心境。 词的上片从景物写起。“春风拂拂”,点明节令。朗朗的晴空,微风轻拂;地上柳暗花明,绿树掩映,大自然送来了一个诱人的春天。词的开篇极状景物的明丽,为男女主人公欢爱设置了一个美丽宜人的氛围。接着融情入景,展开对人物的描写。象花间婉啭逗啼的黄莺,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一对男女正含情相对,互送秋波,这确是个静谧而令人陶醉的场景。飘着花香的绿荫里,一对恋人默默地对视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横秋水”。也许此时眼睛是最能表达内心的感情了,而沉默又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显然,开头两句的景和情的点染,是作者有意在蓄笔势,欲抑先扬,为下文主人公情感的失意作一浓烈映照。往往良辰美景易惹人愁绪。以往的相聚越是欢乐,越能增加今日离别的悲凉。花间相对,原是期望能够“长作碧窗”,白头到老的。“碧窗”,指代男女欢会的地方。可是好景不长,突有东风吹来,五彩云霞般美丽的爱情顿为碎片飞散开去,不可追寻了。“东风”即“春风”。古人很喜欢以东风托意,素有“拂袖东风软”(谢逸《蝶恋花》),写一少女沐浴春风中一任风拂长袖的动人意象。又有“为问东风余几许”(苏轼《江城子·别徐州》),是表达叹惋春去太快,愿春永驻的思想感情。在这些词中,“东风”即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有一些词把东风认作无情,如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句,晏几道《玉楼春》中“东风又作无情计”句,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也有“东风晚来更恶”句。冯延巳词中的“东风”即为后者意,其实未必东风无情,实在是因为爱情在灿烂的春光中破灭,奈人不得,便将一切罪过归于东风的吹动了。“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正是接前三句的欢爱,作乐极生悲一句,“谁信”言意料之外,此句使全词顿生感情波澜,抛出彩云飞去的悲哀。 下片承彩云飞写相思情。“银屏梦与飞鸾远”,东风吹散了彩云,爱情破灭了,人去楼空,碧窗遥遥无期,怅惘之余,主人公倚在银屏旁相思成梦。这的确是一场好梦,梦中夫妻相好,鸾凤和鸣,一同飘飘远去,近乎人间仙境,然而,这又是一场无法承接下去的好梦。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梦醒之后,但见帘卷堂空,物是人非。梦中之欢与梦后之悲形成了强烈对比。人已走,梦也散。此刻他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词中没有去抒写,而是转而写景:满地零落的杨花,温柔皎洁的明月,被尘灰遮掩了的玉筝,还有空寂如野的画堂。睹此景,我们的眼前不难幻化出昔日这里玉筝阵阵、笑语声声的欢闹场面,而这场面更是他所不能忘怀的。那么,他无限的相思,满腹的离恨还需道出、点破吗?这同晚唐诗人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同一机杼,淡淡哀怨,自从景中映出。这正是冯词含蓄、凄婉、动人的一面。 全词从景开篇,又以景结笔。写景完全是为了用情,而所写景物皆为“碧窗”、“银屏”、“彩云”、“珠帘”等之类的浓丽景物。以景物托哀情,虽一字未言悲愁,却在无言中将主人公失去心爱之人的入骨相思、惆怅难耐之情曲曲传出。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正是指此而言。 虞美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搴帘燕子低飞去,拂 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 干。 寂寞的春天,寂寞的画堂,寂寞的闺中怨妇。一切都是寂寞的,寂寞得近乎于凄冷。这就是这首《虞美人》词给人的第一感觉。 词中的女主人公居住的环境是优雅的,雕栏玉砌,画堂云屏,即使那鹦鹉架也是“玉钩鸾柱”。碧玉做的挂钩,刻着鸾凤图案的立柱。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女主人公精美的物质享受和高贵的身分。然而,这样一个贵妇人她每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大白天里,无事可做,只好以“调鹦鹉”来打发时间。这同晚唐诗人杜牧笔下那位“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的寂寞宫女的心境是一样的,看似萧散,实是百无聊赖,悠然外表下掩盖的是一颗怀着失落感而躁动不安的心。她调教逗弄着鹦鹉,那宛转动人的叫声听去象是在挽留春天的语言。但这只不过是她主观的愿望。春天是留不住的,学舌的鹦鹉也不会叫出留住春天的语言。这些说明女主人公唯恐匆匆春又去也,具有一种迟暮之感。她为什么这样寥落,这样不耐寂寞,“云屏冷落画堂空”,原来,除了她自己,一切都是空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风失去了昔日热烈的光彩,华美的堂室不见了往日的温暖热闹,人去物在,空空荡荡,如何不产生孤寂之感? 夜幕降临,寒气袭人,此时此地,更觉凄凉冷落。室外的落花似乎也特别理解女主人的心境,在晚风中轻轻地飘落。“无奈”二字,既是惜花,又是哀叹自己。情与景,在这里达到了物我两谐的程度。 下片是写人去楼空的孤寂心境。傍晚时分,燕子双双飞回,在帘间穿来穿去。燕子尚能晚间傍飞,而人却只能形影孤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鲜明而恼人的对比,使气氛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再看堂内,“拂镜尘鸾舞”,那经常用的“鸾镜”多日蒙尘,也没有人去擦拭,曲折地表现了闺中这位少妇慵懒而倦怠的心情。这两句同开篇两句互相对映,进一步强调了闺妇的幽怨情绪,最后两句是女主人公的回忆与猜疑。她深深地眷恋着那位远方的行人,如今,又见一弯如眉的新月在东方升起,曾几何时,也是这弯新月给了他们二人不知多少甜蜜和陶醉,软语温情,携手同归。而今,月如旧,人不见,昔日的情境象一场迷离的春梦。现实是有月不能同赏,有家不能同居,只能对着孤月诉说着自己的凄凉。谁又能知道此时此刻他在干什么呢?说不定又和谁双双佩带着同心结,倚着阑干,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孤独的少妇,在思念着心上人的同时,又猜疑他的不忠,这微妙的心理写尽了闺中少妇的情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痴心的女子想得多么仔细,如此说来,猜疑,也是爱的结果。 这首词,写闺中少妇的寂寞与怀人,这是封建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妇女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与困惑。在写作技巧上,感情深婉,曲致幽微,刻画人物心理,含蓄而不露痕迹,且文笔轻灵秀美,纤细委婉,实开婉约词之先声。 《虞美人》《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了:完结。②东风:春风。③雕阑玉砌: 有花纹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南唐的豪华宫殿。④朱颜: 指青春红润的面色。 【词大意】 春花秋月没完又没了,过去的事情尚记多少?小楼昨夜春风又吹到,想故国生怕明月高照。栏杆和台阶还算完好,唯有人的容颜改变了。若问我的忧愁有多少? 就像春江东流势滔滔! 【赏析】 为解读方便,不妨先概述一下有关此词的背景材料。宋王铚《默记》卷上说,宋太宗令李煜旧臣给事中徐铉去看李煜。李纱帽道服出迎,徐下拜。李急忙下阶握住徐的手说:今日哪用这样重的礼节!李先是沉默,后长叹一声说:“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徐铉回去后,太宗召问,徐如实对答。(陈按: 史载杀潘佑、李平的原委是这样: 李煜曾中了宋朝的反间计,毒死战将林仁肇,等于自毁长城。内史舍人潘佑斥责李煜受奸邪蒙蔽,南唐将要亡国。李煜则认为潘佑受户部待郎李平挑唆的缘故,先拘囚李平,待要捕捉潘佑时,潘自杀,李吊死在狱中。另一种记载说,徐铉曾与张洎合伙排挤潘佑,潘被迫自杀,与徐有关。李煜当初上了徐铉的当,现在后悔了,所以对徐说了上面那番话。)七夕,李煜命旧妓奏乐,声闻于外。他作词“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太宗闻之大怒,就在七月七日李煜生日的晚上,逼他服了牵机药。因肠胃巨痛,全身拳曲,头足相就,如牵机状,八日晨遂死。故此词被看作是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因为写了这首怀念故国、反映囚虏心境的词,触犯宋太宗而送了命。有人指出这是因为李煜不谙世故,坦诚率真如赤子所致。“真字是词骨”(《蕙风词话》卷一),李煜正是靠了秉性的率真,不顾及宋太宗的猜忌,不狡黠,也不谄媚,将自己感触最深的亡国之痛灌注于词,以其血肉之躯赋予词以新的生命机制,囊括天地人生万事万物,使词这种嗲声嗲气的文体具有了非同凡响的震撼力,如“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劈空而下的警句,犹如屈子问天,呼天抢地! 听到这种反常的呼唤,人们不禁要问:春花秋月乃良辰美景,为何怨其没完没了?“小楼东风”是一种何等醉人的春的气息,为何诱发其“不堪回首”之念呢?原来正是这些美好的事物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一个失去了美好东西的人,一旦为这种已不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所搅扰,不是倍加痛楚吗?在这里所谓“何时了”的表层语义是厌弃“春花秋月”之永常,而语义深层则是自喟其蜗居异乡的囚徒生涯何时了结。转换一下视角,“春花”句还可以使人想到自然界美景之永恒,人世间悲恨之难泯,真正人生的诱人……这就进入了作品的哲理层次,由此而生发的美感岂不摄魂夺魄吗?这就不单纯是明月夜中的“故国”之思,所有相同相似的情感它均可担荷,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被打动。至此何谓永恒的艺术魅力不言而喻,具有这种魅力作品的价值如何更不必费辞。 下片“雕阑”二句意谓作为南唐朝廷物质载体一种的雕饰的栏杆和玉质的台阶依然存在,而作为王朝精神主宰的作者却因国亡家丧为之改变了 “朱颜”。当初作为“重瞳”俊逸的天子,如今龙颜变成了何等模样,词中没有赘絮,却出人意表地道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名句。关于以水喻愁的来龙去脉和长短优劣,早已有人作过追溯,说是后主的这一佳句是出自刘禹锡 《竹枝词》 的 “水流无限似浓愁”,又沾溉出秦观《江城子》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其实刘词质直,秦句无余,何如后主笔下蜿蜒曲折、奔泻而下的春江之浩瀚无涯乎! 作为以水喻愁的名句,李煜此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并不神秘,因为它是古今数得上的享尽人间富贵荣华的人,又是一个连遭不幸的伤心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自然是皇室子弟艳羡的对象,而同时又是因为立太子之事,变成了倍受猜忌的人。当了皇帝成了人上人,南唐地大物博,却要受强宋宰割。他与皇后周宪珠联璧合婚姻很美满,但却不到30岁接连丧妻殇子。他是一个不受拘检、性情放纵的人,到头来却沦为阶下囚……这种种悲喜忧欢所形成的感情落差及其所生成的对于心灵的撞击力,不正是与那一江奔腾不息的春水有某种牵合吗? 对于 “日夕以眼泪洗面”、借酒浇愁的李后主来说,三年的拘囚生活中得有多少眼泪流出?所以,同样以春水喻愁,倘无李煜的独特经历为背景,断断写不出如此感人的佳句! 虞美人阶前嫩绿和愁长,坐忆眠还想。花红破梦似相怜①,起望小林残萼,损容颜。双莺又向愁人絮,春也知归去。个人只是不思家,生却杨花心性,落天涯。 沈际飞此词,系女子怀念良人远出之作,时令在暮春季节。开端二句,由景落笔,愁人见阶前春色,益添愁长。“和”,是动词,把景和情交融起来;“长”,说明愁绪绵绵,潜滋暗长。作者继而细腻刻画“愁长”之情状:她在回忆甜蜜的往事,卧而辗转反侧。如此日思夜想,情不自禁,乃至悠悠入梦境,可见想念甚切。忽然,红艳的花光照醒了美梦,愁人目睹暮春景物,惜春之情骤生,“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起望”承“破梦”,把女子愁绪之浓重深入一层,“小林残萼”正是惜春人视物特有之视角,与易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样,均有睹物伤怀之意,正如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写得情致绵邃,娟然妍雅。“花红破梦似相怜”句,承焘师称述云:“新而不纤,意厚故也。” “双莺又向愁人絮”,盖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所化,极力渲染孤单寂寞之氛围。愁人在暮春,愁上又愁;成双搭对的鸟儿向她絮叨不停,又别有一番滋味涌心头。惜春人由愁转恼:春天有情,尚知归去,只有那个杨花水性、重利轻别的人,“只是不思家”。嗔怒之情,溢然可掬。是的,只有轻薄儿,负心汉,才会抛闪家园,忘却温情,浪迹天涯。如果说上片侧重写痴情女的挚爱,系缘情之作,那么下片则寓对负心郎怨悱斥责之旨。 调寄虞美人惜春怀远之作,多见于唐宋名家,一般均为柔婉语,怨而不怒。如顾𡕷一首:“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 黄鹂娇啭䛏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凭栏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此即为一例。同用“杨花”一词,情思迥然不同。顾氏善词,然多艳丽脂粉气;沈氏词,情思绵绵,兼寓对“二三其德”者的怨恨,透出一股清气来,有乐府之风味。 虞美人宋人陈振孙说周邦彦的词“多用唐人诗语,括入律,浑然天成”,这首《虞美人》就是一例。 唐人杜牧《留赠》诗曰:“舞𫗈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周邦彦这首词,基本上是从杜诗化出,而别有变化。 词的内容是离别。“灯前欲去仍留恋”,开头一句就点明了感情基调。知道是该走的时候了,却仍然留恋着不愿走。一“去”一“留”,这看似简单的波折,把“有情人肠断难分手”的心情展示得十分准确,十分感人。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尽管留恋,但还是不能不走。对于这一点,主人公显然很清醒,所以他才做出了“肠断朱扉远”的设想。“朱扉”在这里代指女子的住所。主人公设想自己离开恋人以后,必然会伤心肠断。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欲去仍留恋”,不愿意使“肠断朱扉远”成为事实。“欲去仍留恋”与“肠断朱扉远”两句,是主人公在陈述自己的感情 这是极其微妙的,是主人公内心真实的表露。下一句“未须红雨洗香腮”,虽然仍是主人公的话语,但“红雨洗香腮”五个字显然透露了那个女子此刻的心情,她已经是伤心肠断、泪流满面了。“红雨”在这里是眼泪的代称,因为眼泪融合了脸上的胭脂而变成红色,所以叫“红雨”,“雨”字极言泪水之多。面对着这样一个“红雨洗香腮”的女子,作为须眉丈夫的主人公就只能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强压下去,反过来安慰对方。“未须红雨洗香腮”,就是说你不要伤心,不要流泪,因为“待到蔷薇花谢、便归来”,等到春天将尽,蔷薇花落了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不会去得太久,更不会一去不返的。“便归来”的“便”字,多少带有点轻松的味道,因此这一句既是安慰,也是劝解。主人公由自己的“肠断”,转而故作轻松地劝解对方,感情上便显得更深了一层。 词的上片,基本是写主人公自己。到了下片,则更多地是针对“红雨洗香腮”的女子来写。“舞腰歌版闲时按,一任旁人看。”这是主人公对自己离去以后女子的生活所做的推测。这女子显然是一个歌妓,她的职业使得她不可能离开歌席舞坛。主人公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这样推想。但是,“一任旁人看”这一句中,有一层更深的意思。“一任”和“旁人”这种遣词,隐含着“妾心如磐石”、“使君徒踟蹰”的意思。主人公是希望这个歌妓能忠于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一任旁人观舞听歌而略不动心。这与杜诗中的“舞𫗈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说法虽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然而这种“妾心如磐石”的设想,毕竟只是主人公的一厢情愿,歌妓究竟会不会“与君永相望”,连主人公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他才说出后面的两句:“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这两句的意思,是杜诗中没有的,它是这首词在檃括杜诗的基础上加入的新的感情因素。比起唐人来,宋代文人与歌妓的交往要普遍得多。这种情形的结果,是文人更容易对歌妓产生较为真诚的感情。比较一下杜牧的诗和周邦彦的词,就会感到,杜诗多少带有一点“戏为”的味道,而周词则一往而情深。另一方面,宋代的歌妓由于接触范围的相对宽泛,在感情的倾注对象上也相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 一而终的情况较唐代要少一些,“恩情容易似寒灰”的事也较常见。这就使得有真正感情的文人不免要产生担忧的心理。就这首词的主人公而言,词的上片通过“欲去仍留”、“肠断”、“归来”等叙述,极力突出了主人公对歌妓的感情。感情越深,担心也就越大。因此,词的最后直接写出“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就是很自然的了。不仅如此,这种担心反过来又强化了主人公对歌妓的感情,因而使全词的基调更加一致,更加感人。 括前人诗句,不仅要做到“浑然天成”、“如从己出”,更主要的是要“借他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垒块”。这首《虞美人》,中间部分基本沿袭杜诗,只有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是作者的发挥。但正是在这几句中,作者倾注了真实的感情,并用这种充满感情的词句罩首掩尾,从而将原诗多少有些轻浮的感情基调,调融得细腻婉转,缠绵深至。 虞美人寄云中完颜公 水收霜落云中早,群雁云中道。夜来明月过西山,料得水边石上不胜寒。黄尘堆里人相看,未惯云林眼!当年曾说探崆峒,怕有《黄庭》消息寄西风。 此词写给一位寄迹云中的姓完颜的朋友。云中,府名,宋宣和四年(1122)改辽大同府预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是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其后金人失约,地遂入金。此处形势险要,唐陈子昂曰“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送魏大从军》),自古乃用兵之地。云中还以魏尚、冯唐而出名。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因上报战果数字有误,被削去官职,郎中署长冯唐谏文帝不应如此对待守边有方的名将,于是文帝“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汉书·冯唐传》)。从此,云中简直成了“失意滞留”的代名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因叹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耶律履这首词,从词题到上片一、二句,“云中”连出三次,是否顾及到“云中”这一特殊背景而对友人格外关注和同情?——当否,由读者去意会好了。 “水收霜落云中早,群雁云中道。”是词人遥望云中,在意念中揣度那里的苍凉景象。已是深秋时节,水枯了,霜降了,严冬正从漠北、阴山,从长城那边,不可阻遏地扑了过来,它是从不肯迟到的;凄凉鸣叫的雁群,脚上带着霜华,拍打着凛冽的西北风,不舍昼夜地匆匆赶路,哪里才是它们过冬的“窝”?作者揣度的是景,实际上惦念的是人,暂不道出,反显得思之弥深。“夜来明月过西山”,将思绪拉回现实。词人伫立着、眺望着,遥想着,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但见一轮明月已悄悄度过西山,夜更深了。明月,向来是传递感情信息的使者,“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谢庄《月赋》),大家可在同一时刻共仰,故李白怀王昌龄诗有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耶律履此时亦有这种愿望与祈求,他的愁心也随着明月飞到云中去了。这是再一次遥想和揣度,憋不住了,终于直截了当地叩问朋友的心扉:估计您也不能入梦,也在月光下伫立沉思,只不过,那边太寒冷了,您可不能在水边石上久久盘桓,得当心身体才是啊! 上片就是这等道来,忧思萦怀,心意邈邈,感情的游丝在清冷如水的月光中飘动,回环,延展,最后在遥远的“水边石上”绾了个结:是小心翼翼的叩问,更是无限的体贴和叮咛。 下片以议论开头,劈面推出两句:“黄尘堆里人相看,未惯云林眼!”有点突兀,但从感情脉络上看,来得正是时候。词人已经在默然无语的忧思中点点滴滴地蓄积着感情的流水;对友人的怀念和担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平与愤懑,慢慢地聚拢到一处,拥塞在心灵的狭谷中,如“幽咽流泉”在“冰下”波动,得不到正常的宣导。这种情感的郁结,形成了一定的情感“落差”,酝酿着“飞流直下”的势头;于是,凭借上、下片之间的短暂休止,作者笔锋一转,奋力打破了这种郁结状态,让悲愤激越的感情强音从破堤而出的澎湃心潮中迸发出来,高眄藐四海地喊道:“黄尘堆里人相看,未惯云林眼!”黄尘堆里,指喧嚣与骚动的尘世,此处特指争名逐利的“富贵场”;云林,隐逸者的理想去处,与“黄尘堆”恰相对立。二句串解,意为:在那庸庸碌碌的“富贵场”中,人们象乌眼鸡似地你瞪着我,我盯着你,到处是冷眼、白眼、贪婪的眼、狠毒的眼,到处是无聊、无耻和无知;而所有这一切,在志在云林的人看来,简直是太不习惯了,太可鄙了!这里的“云林眼”,应视为对友人完颜公高洁品格和爽朗胸怀的赞颂,说他身处逆境而大志弥坚,脊梁是挺直的,视野是开阔的。由一往情深的思念,到慷慨激昂的推崇,作者将词的境界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对碌碌尘寰的扫描和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当然,书生议论难免有点“一阵风”。一旦热度过去,又止不住要长吁短叹,顾影自怜了。这是由严酷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夜气如磐,哪禁得阵阵枭鸣?!词人在发表了一通感慨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为友人、也为自己寻觅一个安静的人生之舟的避风港。“当年曾说探崆峒,怕有《黄庭》消息寄西风。”他旧话重提,询问友人是否还有志于求仙问道,到清静无为的天地中去神游?崆峒,河南临汝县西南有崆峒山,相传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广成子;甘肃平凉县西亦有崆峒山,据说黄帝也登临过。《黄庭》,道教经名,王羲之曾“写经换鹅”,李白送贺知章归山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看来,词人和他的朋友是打算到道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的,所以他在词的结尾又作了一番揣测:朋友啊,你潜心《黄庭》的消息,大概在不久的将来会由西风传递给我吧?这种情调,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有些可笑,但在那个时代,却分明带有悲凉的意味和曲折的反抗精神。李白曾经宣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种不合作的、要求身心解脱的出世意念,应视为对封建社会秩序的某种潜在性的破坏。 虞美人《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其名有取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双调五十六字,四韵,上下片均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格调铿锵幽美。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常随霸王出征。秦灭后,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冬被刘邦大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夜,他饮酒帐中,闻四面汉军皆唱楚歌,自觉大势已去,乃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传虞姬舞剑佐酒,并即席作《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以绝项王的后顾之忧。虞姬死后,项羽率八百骑连夜冲出垓下,但汉军紧紧追击,最后项羽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面对滔滔东去的大江,慨叹无颜过江再见江东父老,遂亦拔剑自刎。这故事是悲壮的,后人为纪念虞姬,便将一种挺拔秀丽的花命名为虞美人。此词用调名本意,咏虞美人花,同时也就是咏虞姬,诵来别具韵味。 第一句“无风亦向朱阑舞”,以咏花起。为什么说她无风亦舞呢?因为,她是虞姬的化身,虞姬是善舞的,所以她的象征是“舞”。第二句“情为君王苦”,人、花一笔双绾了。花儿之舞,仿佛虞姬正在为霸王的英雄末路而悲伤。下接两句:“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词笔又转到项羽一面: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呢?是因为他不忍心把虞姬的芳魂孤零零地撇在垓下呵!这纯粹是想象之辞,虽然凿空,却妙。写霸王对虞姬的眷恋,不是更显出虞姬的可爱以及其牺牲精神的感人至深吗? 下片前两句又回到花和虞姬:“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春天,虞美人花或深红,或浅绛,一片暖色,好象是虞姬自刎时喷出的颈血所染成。最后两句:“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作者叮嘱人们在花前不要唱楚歌,否则项羽又要呼唤“虞兮虞兮奈若何”了。这就与《史记·项羽本纪》所载“四面楚歌”的故事融合起来,非常贴切自然,且哀怨缠绵,余韵悠悠。 这首小令,写得起伏宛转、跌宕有致。全词亦花亦人,亦景亦情,咏物咏史,打成一片,构成一个玲珑剔透的立体结构,唱出了人、花、物、我今古不尽的幽情。 虞美人袁通 谁家繁杏开如许,倦眼频惊顾。几番欲折又逡巡,要向天涯多剩几枝春。凝颦似笑红千片,娇映朝霞倩。相看那得不思家,又负凤凰台畔一村花。 自古以来,凡描写别情离绪者,多悱恻缠绵之辞,尽幽怨感伤之意。象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摹状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然而在凄婉一片的主旋律中,仍不乏有振扬慨慷的变奏曲,对比之下,更让人感到耳目为之一爽,旧醪新尝。清人袁通的《虞美人》一词,正显示出了这方面的韵致与功底。 袁通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乾隆进士,曾任河南汝阳县知县,他孑然一身,长年居官在外,远离故乡亲人,因此思乡念眷之情难免时时萦绕在怀。此词就是抒写途中小憩,因见繁杏出墙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通篇斟字句而琢意境,终以情动人。 词的上阕,开篇就很引人注目:“谁家繁杏开如许,倦眼频惊顾。”短短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鲜丽的闹春图;阳春三月,不知谁家一树杏花,婷婷簇簇,似流云飞霞,倚墙而出。旅途困顿的词人,虽已是倦眼慵开,但却被眼前的奇景一下子吸引住,惊喜得频频盼顾,几乎忘掉了疲倦。这两句虽在写景,然而词人那种热爱美好的事物,崇尚蓬勃的生命力的内在品格,也隐约现于字里行间。接下来两句写路遇杏花后的心理活动:“几番欲折又逡巡,要向天涯多剩几枝春。”由于爱花,便欲折枝观赏,“几番”二字足以显示了这种笃切的心情。但是词人笔锋轻轻一转,又带出了“逡巡”一词,违拂了初衷。如此一扬一抑,既增强了戏剧效果,又为全词感情的跌宕铺设了道路。水到渠成,最终引出了词人内心的真意:“要向天涯多剩几枝春。”原来,词人的怜惜之情是基于珍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要留春色永驻人间的美好愿望的!一个“剩”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词人爱春、惜春、护春的美好心灵。 词的过片又回到咏花的主题上:“凝颦似笑红千片,娇映朝霞倩。”词人通过变换视角,赞美了仪态万方的杏花。微观细探:娇美的杏花如轻颦眉头的病西施,似千金难笑的媚褒姒。宏观纵览:万朵攒云,与如火的朝霞交相辉映,溢光流彩,美不胜收! 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游人怎能不触景生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词人驻足滹沱河畔,单家桥头(该桥跨滹沱旧河,为行旅之通途),远望傍水而居的人家红杏出墙,不禁联想起久别的家山故里。因此,“相看那得不思家,又负凤凰台畔一村花。”两句就接得毫不突兀,不露凿痕地把全词的情感引入到另一个更感人的境界。此刻的思乡之情,如飞瀑倾泻,一发不可收拾,而仕途生涯忠孝难以两全的苦衷也尽在其中。遥想凤凰台畔,定然也是繁花似锦,或许所爱正在发出“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李清照《小重山》)的热切呼唤。但归期尚远,纵有好花圆月,奈何人在天涯! 凤凰台的典故最早见于《列仙传拾遗》中萧史、弄玉的爱情传说,今苏、鲁、豫、鄂各地均有此台,这正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热切向往。“村花”在这里喻女子,杭州有凤凰山,由此可推知这女子乃词人家乡之人。是妻妾还是红颜知己,虽不得考查,但“又”“负”两词却浓浓地流露出词人对她的脉脉深情与苦苦思恋,让我们最终窥见了词人情感真挚的内心世界。全词的基调也因此由欣喜昂奋转落为楚涩深沉,跌宕起伏,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 曲尽词终,仍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隽永的思索…… 虞美人〔1〕《虞美人》词调,唐教坊曲,以最初咏唱虞姬而得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转两平韵。这首词也写于俘禁汴京时期,是李煜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乐府记闻》记,因词中有故国之思,宋太祖怒而将他毒死。 [2]了:了结、完了。知多少:言往事历历尽在目前。 [3]故国:已经灭亡的国家。 [4]雕栏玉砌:雕绘的栏干和玉石台阶,代指昔日的宫殿。朱颜:红润的脸面。朱颜改,一说指自己容颜憔悴,一说指宫殿色彩斑驳褪色。二说皆可通。清人王闿运《绮湘楼词选》认为“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此说即国土变色之意。 这首诗深刻地抒写了怀念故国之情和亡国之痛。词人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把内心的情感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表现出来,如以“春花秋月”象征美好的时光和昔日花前月下轻歌曼舞的生活场景;以“雕栏玉砌应犹在”象征宫殿依然而人事全非;以“一江春水”比喻万斛愁情,以有形之物喻无形之情,形象鲜明而意蕴深厚。将这些意象再加上加重语意的副词,更显得低沉宛转、积郁深重。八句层层相接,一气贯穿,两句一韵,平仄交替,和词中思潮起伏跌宕相一致,而抑扬相间,顿挫有致,达到意境和音韵的谐调和完美。这首词之所以千古传诵,还由于它的主题超出了一个亡国皇帝个人抚今追昔的伤感,它的意象概括了更多的具有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见春花秋月,怕回忆起美好的往事,又如故国景物不堪回首,山河俱在而物是人非等等,都具有普遍的概括性。这是这首词千百年来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也是它的杰出艺术成就。 虞美人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凭栏愁立双蛾细,柳影 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这首词录自《花间集》,是一首写思妇的词。开头两句笼罩全词:游子久出不归,春色又临人间,引起了“闺中人”对他的思念。“劳”字表明了她思之切,念之深,精神为之劳瘁,因“劳”而成“恨”,这种恨又在随着春草而增长。下边的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而出。 在思妇面前,展现出一片动人的春景:黄鹂在枝头鸣唤,杏花在轻烟里盛开。这种景色足以撩人情思:黄鹂的婉啭娇鸣,表明了它为春色所陶醉,而“玉郎”却对自己漫无情意;在轻烟里盛开着的杏花,无人怜惜,只有孤芳自赏,好象被锁在窗前,自己也是正在华年而孤居深闺不能奋飞。杏花的被锁,正是思妇自己心影的外射,隐隐寄寓着思妇的寂寞难遣的情怀,杏花的形象也就是思妇的形象,这是词人借景寓情的艺术手法,并为下阕的歇拍作了伏笔。 下阕写思妇在凭栏凝睇时,看到了“柳影斜摇砌”。柳,也是最易惹人情思的景物。它傍砌斜摇,仿佛对自己还有点情意,她陷入了沉思里。但柳,毕竟是柳,她猛然想起了远游的“玉郎”,由柳影的摇曳,看到了杨花的飘扬,情从景生,心思潮涌,不觉得说出了痴语:“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痴语由幻想而生,幻想从劳思而来,人是可以被锁住的,而魂梦是谁也锁不住的。在梦里,她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她无拘无束,随意所向,可以追逐杨花,飘到海角天涯,和“玉郎”相会。思妇郁结已久的感情,通过这句痴语,一齐进发出来,这句痴语也成了全词的警句。 顾敻的艳词和五代其他词人的艳词相比,辞采不太绵密,有时还采用口语。他偏重在写神,写情,却能写得深,写得透。况周颐评他的词,说:“顾敻艳词,多质朴语,妙在分际恰合。”这评论是确当的。就以这首词而论,开头两句,就是质朴语,但却凝集了丰富的内涵,质而实绮,朴而实丽。以下逐步分写,把思妇的浓情蜜意融铸在景物的描叙里,含而不露,越挹越深,只是通过几个关键词语,露点端倪。思妇的感情在随着声调的变化而发展,一开头是低沉的,委婉的,到了歇拍,忽由低沉而高亢,唱出了思妇的心声,表现出她的激越情绪,构成了一首声情并茂的艳词。“魂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的艳词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晏几道的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乎受到这首词的启发。又如章楶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东坡的和词,专从杨花方面写思妇情怀,也似乎受到这首词的影响。 虞美人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 我们已欣赏了屈大均的两首长调慢词,再来欣赏一首小令短词《虞美人》。这首词看来既是咏人,也是咏花; 而且用的是词牌本意,那么首先需要对这个词牌作点说明。这个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双调五十六个字共用四个韵,上下片均为两仄韵转两平韵。格调铿锵幽美。这首词既用本意,所咏的就是虞姬;而后人为纪念虞姬,把一种挺拔秀丽的花也命名虞美人,所以本词同时也咏这种花,诵来是别具韵味的,但在读词之前,还是要对虞姬和项羽的故事先有个了解,然后读词就会有个较深切的体会和理解。虞姬是西楚霸王的爱姬,常随霸王出征; 秦朝被灭后,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冬被刘邦大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项羽闻听四面汉军皆唱楚歌,大惊,感到大势已去,饮酒帐中,赋《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舞剑佐酒,并即席作《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以绝后虑。虞姬死后,项羽率八百骑连夜冲出垓下,但汉军紧紧追击,最后项羽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面对滔滔东去的大江,慨叹无颜过江再见江东父老,遂亦拔剑自刎。故事是悲壮的,然后,我们再来读词就容易理解了。第一句“无风亦向朱栏舞”,这句咏的实际是虞美人花。为什么说这种花无风亦舞呢?这是因为此花为虞姬的化身,虞姬是善舞的并在舞剑后自刎,所以她的象征是“舞”。第二句“情为君王苦”,可以说是花,也可以说是人,是说她的舞是为君王解忧的。下面承接两句:“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虞姬自刎是项羽败退乌江之前,作者不用项羽不肯过江是由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认为项羽不忍心把虞姬的香魂独留垓下,自己独自东还而自刎,亦即把项羽说成是一个笃于爱情的殉情者。这是想象之词,不过这种想象是合情合理的,但也是忍情可悲的。正因为如此,方显出虞姬的精神可嘉。 下片前两句又是咏花的,因为虞美人花多数是深红色,少数是淡红或黄色的,所以说“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春天到来又开放出深红色的花朵,这种红色可以认为是虞姬自刎的血染成的; 而红色一般被看做暖色。最后两句: “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这是作者叮嘱人们在花前不要唱楚歌,否则项羽又要呼唤“虞兮虞兮奈若何”了。这就是前面所介绍的“四面楚歌声”和《垓下歌》的尾句。这里引用得非常贴切自然,因而也是壮丽感人的。 这首小令写得起伏宛转跌宕有致,全词分为几个层次,先是由花及人,然后由人生情,花人合一,最后作者也参与进去了。构成一个玲珑剔透的主体结构,唱出人、花、尔、我今古不尽的幽情。 虞美人浙江舟中作 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这首词,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应是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南归后之作。子昂少壮时,“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元史》本传),决无此衰颓之态。 上片,舟中感怀。“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怨潮,即所以怨时。子昂仕途显达,何以有如此深怨?他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宋之状元、丞相),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他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承上文推开一笔,别生意境:舟行江上,是平行之感;鸟飞长空,是高翔之势。一擒纵之际,俯仰生姿。而“销沉乃古”,尤引人绵邈之思。 下片,极望抒情。“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写极望之景。青山之所以小,烟波之所以渺,皆“望极”中的境界。“海门”在这里尚有一特殊意象,《杭州图经》:“海门潮所起处,望之若三山。”此既回应起处,又抹上神话色彩,而隐现于浩渺烟波之中,极缥缈汪洋之致,引人神往。“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把上面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推向更神奇的远方。欲驾长风,飘向江汉朝宗之海;乘孔子道不行之桴(《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浮向日华之东,以探求潮生潮落的究竟。自“海门”至“日华东”的想象过程中,确已入众妙之门,达玄玄之境。子昂博学多闻,诗、文、书、画皆为大家,旁通佛、老之旨,亦能妙达神思,故其词中往往兼融画意,并包哲理。此词既以绿水青山、行舟飞鸟相映成趣,末又以“日华”反照全词,点得淡雅,染得浓丽。而于烟波浩渺之外寻求销沉人生的解脱,涤荡尘氛,尤入妙境。以子昂之才,倘不遭世变,或隐居著述以终,其成就当不止此。元末有一诗人虞堪,尝题子昂之《苕溪图》云:“吴兴公子玉堂仙,写出苕溪似辋川。回首青山红树下,那无十亩种瓜田。”(都穆《南濠诗话》)讽之,亦所以惜之。 虞美人黄庭坚 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因写过一篇《承天院塔记》,被人诬为“幸灾谤国”,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他冬天从鄂州起程,次年五,六月始达宜州贬所。此词即作于三年的冬天。当时作者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宜州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在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居然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也”字用法,与作者初贬黔州时作《定风波》“及至重阳天也霁”的“也”字同妙。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含苞欲放,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开遍”仅限于“向南枝”,故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得香”在“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不及想到,是由于“得香迟”的缘故。此处用笔细致。如果说“也有”表现出一次意外(居然有梅),“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梅开何早),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这个天涯待罪的垂老之人,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久已忘却的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不期然而然地回到记忆中来了。《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这就是“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的典故由来。多少诗人词客用它,但此词用来却有独特意味。由此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想起故事的人,自己进入了角色,体味到那以梅试妆的少女娇羞喜悦的心情。这是何等浪漫的情味!所以,此处用事之妙不仅是切题而已。 从绍圣元年(1094)初次贬谪算起,到此已经整整十年,是多么不平静的十年。作者并不能一味浪漫,纯然超脱,他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虽则是无情的现实。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令人不知不觉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当局横加的政治迫害的不满,有不胜今昔之慨。另一方面,作品又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使得这首抒愤之作饶有兴味,而无消沉之感。 虞美人灯 深深一点红光小,薄缕微烟袅。锦屏斜背汉宫中,却照阿娇金屋泪痕浓。朦胧穗落轻烟散,顾影浑无伴。怆然午夜漫凝思,恰似去年秋夜雨窗时。 本词写秋夜怀人,可与宋代周紫芝《鹧鸪天》对看。现先录周词于后:“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此词上片是从室内灯光转暗,窗外雨滴桐叶,引出凄清的秋夜别情。下片则是用回忆来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而本词亦是以怀人始,以回忆结。两者虽然在口吻上有男女的区别,但其内心的感受却很有相似之处。 上片首两句先渲染环境,只见室内烛光如豆,轻烟缭绕。“锦屏”两句写人物,“汉宫”、“阿娇”用汉武帝、陈皇后故事: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即汉武帝)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指其女阿娇好否,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汉武故事》)这里的汉宫等等都是借喻,用来说明此处不是寻常百姓家。她空闺独处,徘徊在装饰得美仑美奂的寝室里,时而肩背斜靠着五彩的画屏,屏风上绘有陈皇后垂泪独居冷宫的形态。这位女主人公亦是满脸泪痕,万千心事,都在不言之中,只用“泪痕浓”的“浓”字来反映她怨痛之深。 下片开头承首句“红光小”而来。灯油将尽,灯花和烟坠落,轻烟在一片朦胧中缓缓消散,夜是那样寂静,四顾无人,只有影子陪伴着自己,简直是太孤独了。唐温庭筠《更漏子》首三句云:“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就是此时此地很形象的写照。末两句是说虽然已是午夜时分,而人却并无睡意,只是茫然地寻思,悲怆的孤独感又袭上心头。这样的残烛只影,与去年秋夜冷雨敲窗时的情景何其相似。正如宋赵令畴云:“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蝶恋花》)说明时光年复一年地逝去,而恋人却没有归期,自己心中的苦情较去年又加深了一层。 虞美人听雨〔1〕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2〕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3〕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这首词通过不同的时空来表现主题,在宋词中艺术特点十分明显。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末代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世称竹山先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他的词是“长短句之长城”。其词勇于创新,艺术风格多样化,有《竹山词》,存词九十多首。(《虞美人》词调介绍,见李煜词) 〔2〕“江阔”句:描写江面广阔,浓云低暗,在秋风中失群的孤雁哀鸣。 〔3〕鬓已星星:形容鬓发霜白。 这首词题名“听雨”,紧抓住这一平常的细节,通过三个时期中不同的听雨地点和心情,形象地表现了一生经历的变化,曲折地反映出内心深深的亡国的隐痛。“少年听雨歌楼上”,写出青春时期无忧无虑的寻欢逐乐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写出南宋灭亡时凄凉肃杀的景象和孤雁哀鸣的流亡生活。“而今听雨僧庐下”,写出老年心如死水的隐居生活。作者说“悲欢离合总无情”,其实“总无情”也正是一种感情活动,其中含蓄着作者无尽的辛酸。词的层次发展十分清晰,三个时期听雨地点方位词“上、中、下”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也表现了作者的经历和心理情绪的变化,显示出艺术构思的独创性。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篇作于亡国被迁汴京的幽囚生活之中,是后主词的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眼界大,并不表现在内容题材的丰富性上,而表现在其忧患意识的普遍性和深刻性上。后主词大都吟咏着一种恋旧——即“惜往日”的情愫。“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充满对美好昔日的追惜、痛悼和忏悔之情。将亡国的深哀巨痛与宇宙人生的哲理感喟熔为一炉,而后世的不幸者和失意者都不难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调名本意是歌咏霸王别姬,其调属声酸词苦一类。首句以“了”字入韵,是句中之眼。《红楼梦》第一回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红尘中最苦恼事,莫过于既不好,又不了,磨折未尽,苟且偷生,“春花秋月”,皆足供恨。李商隐诗云:“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冯浩笺:“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词人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就是希望春花秋月快快完结,以结束痛苦的人生。也就是李商隐《寄远》诗所谓:“何日桑田都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是对现实完全绝望之词。同时无形中,也把宇宙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作了一种对比,有物是人非之感。而这种物是人非之感,在下两句则无形中重复了一次。“小楼昨夜又东风”著一“又”字惨甚,可见春花秋月一时还不得遽了,给人以吞声忍气之感,而下句又承起句放笔呼号“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胜吞吐擒纵之致。过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再揭物是人非之意。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而感情的积蓄至于不可遏止。最末的问答语,如开闸放洪,令心中万斛愁恨滔滔汨泪奔进而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喻,妙到毫颠。此词通首一气盘旋,复能曲折冲荡,流畅之中潜在着沉痛深至的低回唱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流畅之中得深远宕逸之神,洵天才之杰作,实词章之神品。 李后主通过选调或创调,在词中成功地将短而急促和长而连续的两种句式,妥贴地安排在一起,来表现十分强烈复杂的感情。他的九言句写得特好,如“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以及《虞美人》中的九字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特别是出现在短句之后,真是备极恣肆,嗟叹有馀。《虞美人》原本作七五七七三双调,在李煜词中首次成为现在的样子,这是后主在词体形式上的贡献。以长叹错综的形式尽传长吁短叹之致。 词语言本色,朴素自然,写景言情皆用白描,不假雕饰,不用典故,语言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 闭门日日听风雨,不道春如许。老来犹自爱看花,及至看花双眼被愁遮。杏花不改胭脂面,愁里惊相见。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这首词咏叹的仍是那个困惑了无数代文人,似乎永远解不开的“情结”——叹老嗟忧情结,内容无非是感叹“一晌年光有限身”,老之已至,逢春惊心。但在表现方法上,一般词作多采用“异形同构”的方式,如以自然界的落花流水与人生的青春消歇构成同一境界,而这首词采用的却是“异形异构”式,将美好春光与衰朽残年置于一处,将鬅鬙短鬓与红杏花枝放在一起,构成一种强烈反差,通过反比求得正解。 友人送来一束杏花,也推开作者日日关闭的重门及紧锁的心扉,送来了烂漫春光的消息。从一片带雨含露的杏花中,词人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丰满的春的世界,蛰居室内多日,听风听雨,不料室外春光已是如此繁盛。拈花微笑,词人那因忧愁而淡漠了人间万事的心灵突然涌出一份惊喜、欣慰和热爱。杏花,那鲜艳的杏花,原来是这般美丽,这般富于魅力!看来,词人还没完全老化,情感还没完全麻木呢!因为爱花审美之兴致乃是最富生命力的青春心理的标志。看来,词人忍不住要走出方丈斗室,打开那久闭的一方庭院,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无边春色了。然而,他终于未能走出去。为什么?因为对着眼前的花枝,一丝抹不了的哀愁又涌上了心头。“老年花似雾中看”,昏花的视像,忧郁的阴云又改变了词人的心境:春光虽好,却属于别一个世界。词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许多东西都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人采取“酸葡萄”式的自慰心理,或象九斤老太那样,不承认年龄带来的遗憾,却偏要说豆子比以前硬了,天气也更热了,以此取得心理的平衡。另一种人则相信那吃不到的葡萄仍然是甜的,承认自己感受阀域的降低,相信天气没有太大变化,以一种达观与谅解清醒地解释现实。这后一种人是明智的,通达的。词人采取的即是后一种态度,虽然春光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屋子外面的红男绿女,但他仍然相信,今春的杏花还是和从前那样美,依然如青春少女的面庞,美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那娇艳的花枝,在全神贯注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忘却现实中的一切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这就是美的力量。词人的心又活跃了,他甚至学着少年后生,将杏花一枝插上乱发短鬓。但红花与华发所形成的反差毕竟太显眼了,词人略带自嘲地叹了一口气:不要自作多情了,华发苍颜负戴不了这春光! 这首词将赞春与叹老交织在一起,形成对比,一扬一抑,一波一折:开始写“闭门日日听风雨”,起得沉,压得低。“闭门”已见冷落,陪伴者为风风雨雨,更显得大环境之凄清。“日日”显出沉闷单调。一个“听”字表明其心态之封闭,凭听觉来感受外部世界,真是纤细而伤感的心绪。下面一句则一扬,愁苦中突然看到杏花一枝春色,而且是如许浓烈,真令人兴奋。“不道”二字,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老来爱花之心尚在,但真的要尽情玩赏一番,又觉得心绪不佳,至此又一抑。下片写杏花色娇,花枝慰人,又是一扬。结尾感叹,老来疲惫,消得几度春色?又是一抑。开合变化,起伏动荡,流畅中见曲折。 虞美人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琴曲歌辞》:“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虞美人,项羽有美人名虞,被汉围,饮帐中歌曰: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亦答歌。词名取此。”始见于《花间集》五代前蜀毛文锡词。 ☚ 鹧鸪天 瑞鹧鸪 ☛ 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煜以失国之君直抒亡国之痛,情感真挚,任情纵性。见眼前春景忆往事,物是人非,感怀故国,悲愤悔恨,涌出“故国不堪回首”的慨叹,使人回肠荡气。首尾自问自答,犹如屈原问天,以宇宙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寓深刻哲理;以水喻愁,托出汪洋恣肆、东流不尽的愁思。结空盘旋,曲屈宕荡,洵属佳制。 ☚ 摊破浣溪沙 相见欢 ☛ 虞美人 虞美人李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上片由景写入,以春夏之交的雨景勾起怀人之情。“好风”二句绝新,以泼墨之笔绘出一幅岸花汀草的好雨景,似未经人道出。下片由景入情,放远思路,先以枕上卧想寻找情人去处,后以梦写悠悠思念,表无限之情。淡远清疏,极富情致,将怀人念远词泪流肠断的俗套涤除殆尽。 ☚ 玉楼春 眼儿媚 ☛ 虞美人 虞美人蒋捷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截取三幅画面,揭示一生经历:少年倜傥,沉醉风月;中年坎坷,浪迹天涯;晚年孤栖,抚今感昔。全词以“听雨”一线贯串,比照衬托,寓黍离之悲,寄家国之哀,凄凉萧索,意境遥深。结尾以“一任”二字,写出内心无限悲痛。 ☚ 一剪梅 燕归梁 ☛ 虞美人借指殉情的美人。五代显祖《牡丹亭·国释》: “胡说,便作俺做楚霸王,有你做虞美人,定不把赵康王占了你去! ” 虞美人(一) 秦末人。即虞姬。项羽的姬妾,名虞 (一说为姓),常随军中。汉兵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虞以歌和之。见《史记·项羽本纪》。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舞草 > 虞美人 虞美人 yúměirén 亦稱“滿園春”、“百般嬌”。即舞草。《事物異名録》卷三十三:“虞美人,名滿園春。”又,“麗春,一名虞美人,又名百般嬌。”詳“舞草”。參閱唐·杜甫《麗春》詩。 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宣州竹》、《忆柳曲》。双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琴曲歌辞》:“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新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虞美人》,项羽有美人名虞,被汉围,饮帐中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虞亦答歌。词名取此。”始见于《花间集》五代前蜀·毛文锡词。 ☚ 鹧鸪天 瑞鹧鸪 ☛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 好花 荷花 ☛ 虞美人corn poppyPapaver rhoeas,别名丽春花、赛牡丹。罂粟科罂粟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90cm,茎细长,分枝细弱。全株有毛,有乳汁。叶互生,叶片为不整齐的羽状分裂,有锯齿。花单生于茎顶,具长梗,花蕾下垂,花开后花梗直立,花朵向上,花瓣质薄,具光泽,似绢。每朵花开1~2天,每株的花期可持续20~30天。萼片两枚,开花后即脱落。花径4.5cm以上。花瓣4,宽倒卵形或近于圆形,全缘或稍裂。有半重瓣和重瓣品种。花色有深红、鲜红、粉红、紫红、淡黄、白和复色,有的具不同颜色镶边,有的在花瓣基部具黑色斑点。花期春夏之间。在中国华北地区6月开花。蒴果圆球形,成熟时孔裂,种子细小。虞美人原产欧洲和亚洲,北美也有分布。喜充足阳光,宜温暖,不耐寒,也不耐高温,忌高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生长最好。 虞美人corn poppyPapaver rhoeas L.,罂粟科,罂粟属。二年生花卉。2n=14。原产欧亚大陆。中国栽培甚广。株高30~90 cm,全株有乳汁,被糙毛。直根。叶基生及互生,不整齐羽裂,有粗齿。花单生,花瓣4枚或重瓣质薄,近圆形,有红、紫、白及镶边间色等。花期5~6月。蒴果截顶球形。性耐寒,要求排水良好的深厚土壤。秋播繁殖,宜直播或小苗移栽。花期保持土壤湿润。为优良的花坛花境材料。作切花时应于花蕾半放时剪取,并立即灼烧剪口或浸入温水中以防乳汁外溢凝结,阻碍花枝吸水。同属中常见的观赏种有宿根类的冰岛罂粟和近东罂粟。 虞美人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直立,分枝。叶宽卵形。花瓣近圆形或宽卵形,朱红色、紫红色或淡红色。蒴果近球形,种子多数。花期6—7月。全疆各地公园及私人院落多有栽培,用以美化庭园。 虞美人罂粟科罂粟属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和亚洲。1~2年生,株高1 m。花单生,萼片2枚。花瓣4。蒴果长圆球形,含种子700余粒。花期4~8月。栽培品种有单瓣、重瓣和半重瓣3种类型。 虞美人 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南唐后主李煜后期词代表作之一,全词是这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怀故国,抚今追昔,放笔抒怀,悲痛至极! 强烈的感情充溢在词的每一字里行间,是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表现特点。上片 “春花秋月” 二句,是追思往事。以往花前月下的多少美好回忆,在这春天月夜之中一齐涌上心头,起笔就有思潮翻滚、痛不欲生之感; “小楼昨夜又东风”二句,笔势突转,力透纸背,尽道出作者惨痛无比的心情: “春花秋月” 的往事回忆,本来就令人肠断,“春风”“又” 入小楼,撩人情思,此时此刻,又如何能忍受得了。下片“雕栏”二句,进一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物” 与 “人”强烈的对比描写中,透露出作者何其悲愤之情! 末二句以问答语结篇,把抽象的感情活动,具体化为形象的事物 (水) 出之,更是收到了强烈、突出的艺术效果,因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据说宋太宗赵光义得知李煜有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一江春水向东流” 之句,遂起杀害他之心 (见宋王銍 《默记》),从这记载看来,《虞美人》 大概就是李煜的绝笔之词了。 ☚ 破阵子 相见欢 ☛ 虞美人 虞美人甲敏本品为罂粟科植物虞美人Papaver rhoeas L.的干燥花。花盛期采收,除去杂质,阴干。又名雨春花。 ☚ 藕节 藓生马先蒿 ☛ 虞美人yu mei ren【植物】corn poppy 《虞美人》yu mei renBeauty of Yu→李煜 (Li Y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