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 臣愚无当世之用,误蒙陛下号召; 凡今日事机所不能尽晓,谨博询广采,少裨万一①。我今与虏又非特古所谓中国与四夷有内外首足之辨而已也②,女真与我乃真不共戴天之仇,其当必报,乃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③。自建炎以来,四十年间,天下之人有口者,类能言之④! 不待臣复缕析而索言之矣⑤。 所甚切者,群士夫之言曰: “陛下英武沈毅,料敌制胜,出于天授⑥; 而虏酋昏庸,权移于臣下,一可战也⑦。二圣禅授之德升闻⑧;而逆虏篡弑之祸相接,天命不贰,二可战也⑨。逆虏众叛亲离,有夷狄相攻之祸; 而吾四封之内,无盗贼啸聚之忧,三可战也。中原百姓,咸思祖宗德泽,身在虏境,心在本朝,四可战也。自前年逆亮用兵,中原豪杰无逐鹿之心,而率众内附,今皆居吾境上,聚为市落,弃其坟墓田业不去,五可战也⑩。朝廷自收复陕西三路,得兵、得马、得粮、得形势之地,六可战也(11)。虏中管军酋领,绝不知兵,所至浪战(12); 而国家宿将,尚有可用之人,七可战也(13)。虏中去岁久旱,蝗飞蔽野; 而梁、洋、秦、凤之间,蝗不入境,岁事大熟,可以上见天心,八可战也。彼久盛当衰,此久弱当振,天道自然之理,今适其时,九可战也。” 臣观天人之会,诚有可战之机(14)。但朝廷规摹未定,议论未一,措置未当,未有可战之实尔(15)。如张空拳以战,则后日之祸,将有不可胜言者。伏愿陛下与二三大臣,熟议而深思之,尽力于战备,无为因循之计,而后可以万全。天下幸甚! 【鉴赏】 虞允文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不仅在金兵进犯的紧急关头率部队阻击敌人、几乎全歼金军战舰,京口之战令敌人闻风丧胆,而且有一支犀利的笔为抗金呐喊。《宋史》说他“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就是他的代表作。 文章作于宋孝宗即位之初。此时,完颜亮南侵的金军被全线击退,前线的捷报极大地鼓舞了南宋统治集团内主战派的抗战热情,这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可战之机” 的背景。在具体陈述可战之机前,文章先简要地论证了为什么必战的原因。自金兵攻入开封,徽、钦二帝被金人北掳而去,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着空前的劫难……作者并没有一一列出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用一句话概括: “乃真不共戴天之仇。” 在作者看来,抗金复国是合 “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天下之人有口者,类能言之” 之事。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奔涌在作者胸中的那股浩然正气。 接下来,文章直接进入主题。作者冷静、细致而缜密地分别陈述了九种可战之机。 第一、二、三条,是对宋高宗、宋孝宗的颂扬之辞,是一些奏章中常见的臣子奉承君主的话。但文中用来与此作对比的金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相互残杀事件却是事实。如金熙宗皇统九年 (1149) 完颜亮杀掉金熙宗自立为帝,完颜亮南侵失败后部下完颜宜等举兵叛变,正隆六年五月契丹诸部造反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虞允文作为抗金的一员主帅对时局的关注,时刻不忘报仇雪耻。正如《宋史》对他的评价: “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高宗曾叹曰: “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第四、五条理由主要是分析人心的向背。沦陷区人民的抗金复国决心和“中原豪杰” 的 “率众内附”是赢得这场反入侵斗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南宋王朝之所以能长期偏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北人民自发的抗金斗争致使金统治者对宋王朝不能一举吞并。而南宋统治者畏敌如虎妥协投降的最根本原因也正在于他们看不到人民中蕴藏的力量。虞允文正是在各路义军的配合下才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因此他对这一点感受特别深。除了人和外,作者还分析了地利和天时。“自收复陕西三路,得兵、得马、得粮、得形势之地”,这是地利; “虏中去岁久旱,蝗飞蔽野”,我方“蝗不入境,岁事大熟”,这是天时。最后,作者将上述种种理由浓缩在两句话中:“彼久盛当衰,此久弱当振。”与其说这是“天道自然之理”,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爱国将领对抗金复国的深深的企盼。 正面陈述了主张抗金的九条理由后,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批评朝廷长久以来“议论未一,措置未当,未有可战之实”,从反面告诫统治者不下决心抓住可战之机的后果。当然,虞允文的奏章到底并没有得到宋孝宗的采纳,南宋统治者始终没有抓住可战之机,但南宋的爱国将士们用生命写成的爱国主义的篇章,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
臣愚无当世之用1,误蒙陛下号召2;凡今日事机所不能尽晓3,谨博询广采,少裨万一4。我今与虏,又非特古所谓中国与四夷有内外首足之辨而已也5,女真与我乃有不共戴天之仇6,其当必报7,乃天地之大经8,《春秋》之大义9。自建炎以来10,四十年间,天下之人有口者,类能言之11!不待臣复缕析而索言之矣12。 所甚切者13,群士夫之言曰:“陛下英武沈毅,料敌制胜,出于天授14;而虏酋昏庸15,权移于臣下16,一可战也。二圣禅授之德升闻17;而逆虏篡弑之祸相接18,天命不贰19,二可战也。逆虏众叛亲离,有夷狄相攻之祸;而吾四封之内,无盗贼啸聚之忧20,三可战也。中原百姓,成思祖宗德泽,身在虏境,心在本朝,四可战也。自前年逆亮用兵21,中原豪杰无逐鹿之心22,而率众内附23,今皆居吾境上,聚为市落24,弃其坟墓田业不去,五可战也。朝廷自收复陕西三路25,得兵,得马、得粮、得形势之地,六可战也。虏中管军酋领,绝不知兵,所至浪战26,而国家宿将,尚有可用之人,七可战也。虏中去岁久旱,蝗飞蔽野;而梁、洋、秦、凤之间27,蝗不入境, 岁事大熟,可以上见天心,八可战也。彼久盛当衰;此久弱当振,天道自然之理,今适其时,九可战也。” 臣观天人之会28,诚有可战之机。但朝廷规摹未定,议论未一,措置未当,未有可战之实尔。如张空拳以战29,则后日之祸,将有不可胜言者。伏愿陛下与二三大臣,熟议而深思之,尽力于战备,无为因循之计30,而后可以万全。 天下幸甚! 【注释】 1当世:担当世事。 用:器用。 2误蒙:过蒙。3事机:国家大事的机宜。 4少裨万一:有很少一点帮助。 5四夷:古代汉族对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内外首足之辨:即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以汉族为尊、四夷为卑的态度和政策。首足:指代尊卑。 6女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隋唐间叫靺鞮,五代时才称女真,分生熟两部,熟女真附于辽,宋徽宗时,生女真酋长阿骨打破辽称帝,国号金,统治北方地区各族人民近一百二十年之久。 7当:指适当时机。 8经:常道,即真理。9《春秋》之大义:指齐襄公能为其远祖齐哀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对此特别表扬。 10建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始此。 11类能言之:大概都能讲这复仇的道理。 12缕析:仔细分析。 索:尽。13所甚切者:最紧要的。 14出于天授:是上天授予的特殊才能。15虏首昏庸:指金熙宗末年酗酒妄杀,人怀危惧。 16权移于臣下:指金主亮掌权后作威作福,其心腹擅权台省。 17二圣禅授:指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孝宗(shen慎)。 升闻:见《尚书·舜典》,这里作声名远播讲。18逆虏篡弑之祸相接:指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互相残杀的事件接连不断。 19天命不贰:天所赋予人的没有二心,犹言上天还是以帝统归于宋朝。 20盗贼:指对抗官府的武装力量。啸聚,号召众人集合举事。 21逆亮用兵: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率军南侵而言。22逐鹿:指追求帝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3率众内附:指耿京、魏胜、开赵、李宝等中原抗金义军率军归宋。24市落:市井村落。 25陕西三路:指沦陷于金的秦凤、熙河、永兴之路曾一度为吴璘收复。路为宋行政区划,在州之上。 26浪战:浪费军力的战争。 27梁、洋、秦、凤: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等处)、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处)、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处)、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处)。28会:征兆。 29掌空拳:拉开没有箭的弩弓。 30因循:守旧而不知变更。 【今译】 我愚蠢而缺乏担当世务的才能,过蒙皇上召用,大凡对不能了解透彻的国事的机宜,都恭敬地博采众议,以求能得到一些帮助。我朝如今同敌方,不再是古代所说中国与四夷的关系有内外尊卑而已,女真与我朝真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遇到适当时机,一定要报仇,这是天地间的真理,《春秋》的大道理。这是自建炎以来,四十年间,天下有口的人大都能讲的道理,不需要我再仔细分析详尽讲述了。 当今最为迫切的,是广大士大夫的议论道:“皇上英俊武威,深沉而又决断,掌握敌情,操必胜之权,是上天赋予的特殊才能;而敌方首领昏庸无能,权力为其臣下所窃据,这是可以进行战争的第一个条件。二圣禅授的美德海内颂扬,而敌方却篡夺弑君之祸连接不断,这证明上天没有二心,帝统仍在我大宋,这是可以作战的第二个条件。敌方众叛亲离,统治区内发生了各族间相攻的祸端;而我朝四境之内,盗贼啸聚的忧患已经平息,这是第三个可以作战的条件。中原沦陷地区百姓,都思念我朝祖宗施予的恩德,身在敌境而心向本朝,这是第四条可以作战的条件。自从前年敌酋完颜亮率军南侵后,中原起义的豪杰并无觊觎帝位的野心,而率众归依我朝,如今都居住在我朝境内,聚居成市井村落,他们虽睽违其祖坟和田园而不愿离我而北归,这是可战的第五个条件。朝廷自从收复了陕西三路以后,得到了军队、马匹、粮饷和军事要地,这是第六个可以作战的条件。敌方领军的高级将领,根本就不知兵法,所到之处盲目作战;而我朝的老将,还有可用之人,这是第七个可战的条件。敌境内去年久旱,蝗虫遮空蔽野;而我朝梁、洋、秦、凤四州之内,蝗虫没有侵入,粮食丰收,这可以看到上天保佑之心,这是第八条可战的条件。敌方长久兴盛理该衰败,我朝长久衰弱理该振兴,这是天道自然运转的道理,如今恰巧遇上这好时机,这是第九个可以进行战争的条件。” 我观察当前天时和人事所显示的征兆,认为确有可战的机会。只是朝廷的规划未定,和与战的主张未统一,没有适当的措施,尚未有可战的实际准备罢了。这如同拉着空弓去战,那么日后的祸患,将会说不完。我诚恳地希望皇上与二、三位大臣,详尽地商讨而深入地思考这事,尽一切力量准备作战,不要再照老规矩办事,这样才可确保万无一失。这样,天下的人民真是幸运极了! 【总案】 本文作于宋孝宗即位之初,时值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全线溃败之后。南宋统治集团内部主战势力抬头。作者博采众议,广纳善言,上书皇帝,对敌我形势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复仇雪耻的时机已到,不能再因循苟且,而应早下决心,尽力备战,否则将贻误时机,后患无穷。这些意见,与屈辱求和的投降派针锋相对,符合当时的人民愿望。作者在本文中陈述可战条件,根据确凿,道理充分,文气充沛,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但也宣扬了天命论。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孝宗受命于天的心理,另方面也出于作者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对此应有所识别,同时也不要苛求于古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