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藏医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藏医的发展

藏医的发展

藏医的发展系指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民族医药学的发展过程。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居住着一些古代少数民族,他们是现代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祖先。早在公元前的若干世纪内,还没有统一政权的青藏高原,人们过的是穴居野外的生活,只有简单的御寒、熟食的知识。后来,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些简单的治疗病痛的朴素医药知识。进入纪元以后,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信奉原始的苯教,当时,藏族人民已经学会制作酥油,酿青稞酒。他们利用热酥油来止血,用青稞酒渣敷伤口。与此同时,也已经知道某些动物、植物或矿物具有治病的作用。藏族古代文献《伦布加汤》就提到“有毒就有药”的思想。藏王拉托托日年赞时,开始设立御医,第一位御医叫董吉托觉,以后每一任藏王都设置有御医,御医基本上是世袭的。
公元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为了加强唐代王朝与吐蕃王朝和藏汉两族的和睦关系,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于641年进藏,随行带去大批中医书籍和百工技艺人员。其中就包括“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木刻板,第50~54页)。这批医书后来由汉族医生译成藏文,取名《医学大全》(藏名《门杰亲莫》)。随后,藏王又聘请了内地汉族医生韩文杭德(译音)、印度医生巴热达札和大食医生嘎林诺进藏。他们根据各自的医疗经验与知识,共同为吐蕃地区编成一部医书,取名《无畏的武器》(藏名《米吉冲恰》)。这两部书在当时影响很大,松赞干布还曾命令全藏医生都要学习《无畏的武器》。可惜,这两部书后来均亡佚。
藏王赤德祖赞统治时期,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唐中宗再以金城公主许配给藏王。金城公主再次带去大批医书,同时随往的还有大批伎工,其中也包括医生。这些医书当时由汉族医僧马哈亚纳(一译大乘)和藏族著名翻译家毘卢遮纳共同编译成《月王药诊》(藏名《曼杰达维给布》),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古代文献。书中载有人体解剖、脉学等基本知识。还有自然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所涉及的病症有不少是高原的常见病如雪盲、炭疽以及天花、心脏病等。书中还载有导尿、灌肠、放腹水、针拨白内障、外伤及骨折夹板固定等多种治疗技术。在药物方面,全书共记有三百多种药,其中有的与内地中医常用药相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药是青藏高原的特产药物(如囊距翠雀、喜马拉雅紫茉莉、乌奴龙胆、船形乌头等)。《月王药珍》反映了藏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同时也表明藏族人民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医学先进经验的优良传统。
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西藏地区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在个人的努力勤奋实践下,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疗经验;他还善于学习,曾多次到祖国的内地、邻近的印度等国家学习医药知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终于著成了《四部医典》(一译《医方四续》,藏名《据悉》)。这部书著成后,到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又经老宇陀的后代新宇陀重新编纂增修,才成为后世流通的《四部医典》。这部藏医古典著作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为“根本续”(藏名“札据”),为总论部分;第二部为“论说续”(藏名“协据”),讲述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发病途径、治疗原则等,还有外科医疗器械;第三部为“秘诀续”(藏名“门阿据”),论述各种疾病的分类和治疗;第四部为“后绪续”(藏名“亲玛据”),论述脉诊、尿诊等诊断知识,还有药物功能、炮炙以及艾灸、放血、外敷等治疗方法和技术。《四部医典》的著成,标志着藏医学已经完全走向成熟的道路,它是一部藏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后代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在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老宇陀在藏医学中也因此而获得崇高的声誉,有“医圣”之称。
十五世纪以后,由于自然环境及其他原因的影响,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学派以强巴·南杰差桑(1435年~?)为代表,简称强派或北派,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寒的临床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治疗具有独特的心得,治病多用温热药。南方学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1455年~?)为代表,简称舒派或南派,根据南方地处河谷的特点,疾病以温热症为多,故而擅长使用清解药物。另外,两派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测量的论述,都绘有不同风格的人体解剖测量及医药挂图。这些挂图对于藏族医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十七世纪时,鉴于南北两个学派在某些方面的分歧所造成的不便,同时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五世达赖命令对藏医药学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摄政王德西·桑吉嘉措负责。在桑吉嘉措的主持下,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的诠注和发挥,著成《四部医典蓝琉璃》(藏名简称《据悉本温》)。此书约成书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由于桑吉嘉措在藏医学方面的高深造诣,《蓝琉璃》著成后,遂成为《四部医典》的权威注解本,也是后世学习藏医的必读课本。与此同时,桑吉嘉措又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在十五世纪南北学派所绘医药挂图的基础上,陆续组织绘制成一套彩色医药系列挂图,共79幅,于1704年全部完成。这对于理解《四部医典》的内容,学习藏医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是世界上罕见的古代视教教材,祖国医学宝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段期间内,历代有许多藏医学家对《四部医典》进行校注,其中以南方学派学者舒卡·罗朱给布在西藏札当地方刊行的版本为最可靠,也是《四部医典》现行最早的刊本,称为《札当据悉》。
《四部医典》总结了藏医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具体临床实践,其中包括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临床各科、诊断治疗、药学知识等等,充分体现出藏医药学的独特内容和民族特色。如在理论方面,藏医认为:人体包括有三大因素(即“龙”,主呼吸;“赤巴”,主身体之热能;“培根”,主体液),七种物质(指血、肉、脂肪、骨、骨髓、精、饮食精微),三种排泄物(指大便、小便、汗液等)。
生理解剖方面,认为人体脏腑分成: 心、肝、脾、肺、肾,属五脏;胃、肠、十二指肠、胆、膀胱、三姆休(类似中医所说“三焦”,但功用不尽相同),属六腑。另全身有骨360块,牙齿32枚。在脉络方面,联结人体内外的称“联结脉”,有白脉、黑脉之分。脑为白脉之海,象树根一样,自脑向脊髓伸延若干支。并有一部分延伸于五脏、六腑及四肢,主感觉与运动,实际相当于神经系统。黑脉则属于医生放血治疗的某些部位,实际是指静脉。
对于妇女怀孕,《四部医典》指出,孕期为三十八周。胚胎发育过程则要经历鱼期(指水生动物)、龟期(指爬行动物)及猪期(指哺乳动物)。
诊断方面,《四部医典》也指出以问、望、触三诊为主。问诊主要是以问患者的疾病起因、发病时间、患病部位、症状、用药情况、饮食起居等。望诊则包括观察患者神色、体型、痰、大便、小便、舌质、舌体情况等,一般说,舌质红属于“龙”型; 舌苔黄垢属于“赤巴”型; 舌苔白滑则属于“培根”型。另外,藏医的尿诊也颇具特色,包括观察尿色、泡沫、沉淀、臭味等,都是诊断的依据。至于触诊,主要是切脉,藏医认为,正常人脉跳一呼一吸为五至,多者属热,少者属寒。其它还有浮、沉、迟、数、洪、弦、滑、细等说法。切脉所用的部位在腕后高骨下约一寸左右或稍后一些,称为寸、甘、恰,这些名称和各部位所属的脏腑与中医均很接近,足见藏族医学与内地医学的密切关系。
治疗方面,藏医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方面。一般小病轻病,都可用调整饮食、起居的办法予以解决。而对久病、重病则需采取果断的治疗。至于治疗用药,《四部医典》记载了以西藏当地所产的各种动、植、矿物药为主。方剂既有单方,也有复方,每方少则一、二味,多达数十味,以散剂或糊丸为主,汤剂则较少使用,这可能与高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另外,根据病情藏医亦较多采取外治法,如以药水擦身,按摩,拔火罐(或牛角罐),艾灸,火灸,热敷,冷敷,药物薰洗,穿刺(主要运用于穿刺腹水),放血(刺破人体某些部位浅层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病目的)等。
近代以来,藏医学还在继续发展,各种医药著作不断问世,其中包括临床各科、基础理论、药物学著作,数量相当可观。值得一提的是藏药学家帝玛·丹增彭措于公元1840年左右所著的《晶珠本草》(藏名《协称》),作者通过实地试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2294种,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植物及加工品)达1400多种。该书对于药物性味、功能论述较详,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藏医也得到新生。对藏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党和人民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把过去只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的“门孜康”(医学历算处)改造成藏医院,对广大藏胞免费开放诊疗。给著名的有真才实学的老藏医配备了徒弟,为他们整理医疗经验。藏医开始有自己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整理和研究了古代的藏医药文献,除重新刊刻古典著作如《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以外,还出版了一些现代藏医著作如《藏医药选编》、《藏医词典》、《胃溃疡藏医疗法》、《藏药标准》等多种著作,有的用藏文出版,有的则用汉文出版,还有藏汉文同时对照出版的。著名的《四部医典》还第一次全译成汉文公开出版。藏医学史的研究也已经系统地开展,取得一些初步的成绩。《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有藏文版和汉文版。目前已在西藏大学筹建藏医系,不久即将培养高级藏医药人才。

☚ 少数民族医学   维医的发展 ☛
000133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