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蕉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蕉鹿 郑人有薪①于野者,遇骇鹿,御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③中, 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④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 用其言而取之。既归, 告其室人⑤曰: “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 吾今得之, 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⑥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 “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⑦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⑧,案⑨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⑩。士师曰: “若初真得鹿,妄⑾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 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认人鹿, 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⑿之。”以闻郑君,郑君曰: “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 —— 《列子·周穆王》 【注释】 ①薪:柴,这里用作动词,打柴的意思。②御(yu)迎。③隍:无水的沟壑。④涂: 即途。⑤室人: 即妻子。⑥讵 (ju): 岂。⑦厌(yan):甘心。⑧爽旦:清早。⑨案: 同 “按”。⑩士师: 古官名,掌管诉讼、刑罚, 为古代法官的通称。⑾妄: 妄说。⑿二分: 分为两半。 【意译】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打柴时,碰到一只受惊的鹿,他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担心被人看见,急急忙忙把它藏在一条干涸的沟里,再用芭蕉叶盖好。心里不胜欢喜。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就以为那是一场梦而已。回家途中, 见到人就谈起此事。有个人听说此事后,按他所说的话去找,果真找到了鹿,把它取回来,对他妻子说:“刚才那个打鹿的人梦见得了鹿,找不到藏鹿的地方,我现在找到了,他可真是在梦中啊!”他的妻子说: “恐怕是你在作梦,梦见打柴的得到了鹿吧?哪里有什么打柴的?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大概你的梦是真的吧!”那个打柴的回家后,很不甘心把鹿丢掉了,那天夜里,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藏鹿的地方,还梦见是谁把鹿取走的。第二天清早,他按照梦境又找到了鹿。于是,两人争辩起来,这事一直闹到法官那儿。法官对打柴的说:“你当初真的得到了鹿,却妄说是梦;真的梦见别人得了鹿,又妄认为是事实。他真的拿了你的鹿,又和你争夺鹿。他的妻子又认为他是做梦,没有人得鹿。现在既然有这么一只鹿,依我看,你们就一家分一半吧!”郑国的国君听到这件事后,感叹道:“唉,这个法官也是在梦中给人分鹿吧!” 【解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又时常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如梦似幻,变幻莫测,难以捉摸。《蕉鹿》的故事生动、形象,打柴人的梦与真法官似梦非梦的评判,让人感到这个世界强烈的虚幻性。我们倡扬唯物主义,却不必讳言唯心主义,完全不必把物与心,客观与主观的对立视为一种政治分野,以致对心理主观形成畏惧的心理情结。无数哲人贤士的理论实践早已证明,所谓的Idealism(唯心主义)往往隐含着真理,这个世界根本就少不了Idealism,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理性、逻辑来分析和阐明。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者就认为在揭示最深刻的真理方面,内在的洞察力优于逻辑和经验。人与自然、宇宙往往存着神秘的心灵契合,它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在人的心灵里升起的世界的虚幻性,成为中外作家创作的主题,创作的方法。古代诗人“人生如梦”的感叹, 《红楼梦》“真”(甄) “假”(贾)之谜,以至博尔赫斯笔下的神秘故事,无不论证和昭示着世界的梦幻性。打柴人真的得了鹿却以为是梦;而梦到的又妄以为是事实,法官的评判正应和“真作伪时伪亦真, 伪作真时真亦伪”这句名言。 【相关名言】 非天道愦愦, 人自愦愦。 ——蒲松龄 蕉鹿 郑人有薪①于野者,遇骇鹿,御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③中, 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④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 用其言而取之。既归, 告其室人⑤曰: “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 吾今得之, 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⑥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 “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⑦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⑧,案⑨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⑩。士师曰: “若初真得鹿,妄⑾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 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认人鹿, 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⑿之。”以闻郑君,郑君曰: “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 —— 《列子·周穆王》 【注释】 ①薪:柴,这里用作动词,打柴的意思。②御(yu)迎。③隍:无水的沟壑。④涂: 即途。⑤室人: 即妻子。⑥讵 (ju): 岂。⑦厌(yan):甘心。⑧爽旦:清早。⑨案: 同 “按”。⑩士师: 古官名,掌管诉讼、刑罚, 为古代法官的通称。⑾妄: 妄说。⑿二分: 分为两半。 【意译】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打柴时,碰到一只受惊的鹿,他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担心被人看见,急急忙忙把它藏在一条干涸的沟里,再用芭蕉叶盖好。心里不胜欢喜。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就以为那是一场梦而已。回家途中, 见到人就谈起此事。有个人听说此事后,按他所说的话去找,果真找到了鹿,把它取回来,对他妻子说:“刚才那个打鹿的人梦见得了鹿,找不到藏鹿的地方,我现在找到了,他可真是在梦中啊!”他的妻子说: “恐怕是你在作梦,梦见打柴的得到了鹿吧?哪里有什么打柴的?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大概你的梦是真的吧!”那个打柴的回家后,很不甘心把鹿丢掉了,那天夜里,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藏鹿的地方,还梦见是谁把鹿取走的。第二天清早,他按照梦境又找到了鹿。于是,两人争辩起来,这事一直闹到法官那儿。法官对打柴的说:“你当初真的得到了鹿,却妄说是梦;真的梦见别人得了鹿,又妄认为是事实。他真的拿了你的鹿,又和你争夺鹿。他的妻子又认为他是做梦,没有人得鹿。现在既然有这么一只鹿,依我看,你们就一家分一半吧!”郑国的国君听到这件事后,感叹道:“唉,这个法官也是在梦中给人分鹿吧!” 【解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又时常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如梦似幻,变幻莫测,难以捉摸。《蕉鹿》的故事生动、形象,打柴人的梦与真法官似梦非梦的评判,让人感到这个世界强烈的虚幻性。我们倡扬唯物主义,却不必讳言唯心主义,完全不必把物与心,客观与主观的对立视为一种政治分野,以致对心理主观形成畏惧的心理情结。无数哲人贤士的理论实践早已证明,所谓的Idealism(唯心主义)往往隐含着真理,这个世界根本就少不了Idealism,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理性、逻辑来分析和阐明。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者就认为在揭示最深刻的真理方面,内在的洞察力优于逻辑和经验。人与自然、宇宙往往存着神秘的心灵契合,它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在人的心灵里升起的世界的虚幻性,成为中外作家创作的主题,创作的方法。古代诗人“人生如梦”的感叹, 《红楼梦》“真”(甄) “假”(贾)之谜,以至博尔赫斯笔下的神秘故事,无不论证和昭示着世界的梦幻性。打柴人真的得了鹿却以为是梦;而梦到的又妄以为是事实,法官的评判正应和“真作伪时伪亦真, 伪作真时真亦伪”这句名言。 【相关名言】 非天道愦愦, 人自愦愦。 ——蒲松龄 蕉鹿 蕉鹿qiáolù━┃ 指梦幻般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隍,无水之濠;蕉,通“樵”,柴草。后因以“蕉鹿”表示把现实当作梦幻。元·贡师泰《寄静庵上人》诗:“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元·仇远《答胡苇杭》诗:“蕉鹿梦回天地枕,莼鲈兴到水云舟。” ☚ 睡乡 蝶化 ☛ 蕉鹿❶犹虚幻。元贡师泰《寄静庵上人》诗:“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 蕉鹿jiāo lù比喻人世真假杂陈,得失元常。宋·周必大《题与王洋手书》:“刍狗已陈,岂应复盛箧衍;蕉鹿虽在,未知其为彼梦耶?”也作“梦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回:“休遗恨霸图销歇,王谢飘零!但南朝繁华已烬,梦蕉何事重醒?”参见“覆鹿寻蕉”。 蕉鹿蕉:通“樵”,柴薪。用柴薪把鹿盖上。比喻人生真假交杂,得失无常。也作“蕉鹿梦”。春秋时,有一个郑国人砍柴时打死了一只小鹿。他怕别人看见,于是赶紧把鹿埋到坑里,并在上面盖了一层柴薪。砍完柴准备回家时,郑人忘记藏鹿的地点,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去了。在路上,郑人自言自语地说:“刚才恐怕是做了一场梦吧?”(见《列子·周穆王》) 梦境 梦境甜乡 华胥 蚁梦 鱼鸟 南柯 梨花梦 梨云梦 ☚ 好梦 悼念 ☛ 蕉鹿 050.蕉2鹿(p2716.1)释文有云: 《列子·周穆王》: “郑人有薪于野者, 遇骇鹿, 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所,遂以为梦焉。”后用以比喻人世真假杂陈,得失无常。 ☚ 芜 薄伎 ☛ 蕉鹿jiāo lù指梦幻。蕉,通“樵”。典出《列子 · 周穆王》。《医暇卮言·卷下》:“是故得失蕉鹿也,物我蝴蝶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