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巴戟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巴戟天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三蔓草(《唐本草》),不凋草(《日华子本草》),巴戟(《图经本草》),免子肠(《中药材手册》),鸡肠风(广东、广西)。 基源 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的干根。巴戟天属全世界约80多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又名黑藤钻、糠藤、三角藤(广西)。 历史 巴戟天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本草经集注》云:“根壮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心。”唐《新修本草》云:“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宋《图经本草》云:“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者佳。”本种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家候宽昭所定,后来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予以收载,《新华本草纲要》认为本种作为巴戟天用已有多年历史,应予肯定。 形态 缠绕或攀缘藤本。根肉质肥厚,光滑,紫色,圆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状,鲜时外皮白色,干是暗褐色,有蜿蜒状条纹,断面呈紫红色。 茎圆柱状,有纵条纹,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老时毛脱落后表面粗糙。叶纸质,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4cm,宽1.5~6cm,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上面初时被疏糙伏毛,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脉腋内有短束毛,叶缘常有疏的短睫毛,侧脉疏,4~6对,稍明显;叶柄长4~8mm,有褐色粗毛;托叶鞘状,长2.5~4mm。花2~10朵组成头状花序,花序直径5~9mm,生于小枝顶端,稀为腋生;萼管倒圆锥形,长2~4mm,顶端不规则的齿裂或近截平;花冠肉质,白色,长约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被短毛,花冠裂片通常4,长圆形;雄蕊4枚,花丝极短;子房下位,花柱2深裂。聚合果近球形,直径5~11mm,成熟后红色,顶端有宿存的筒状萼管。种子4粒,大,近卵形,有白色绒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43页.图589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广东的高要、肇庆等地栽培历史较长,近年来在梅县、惠阳等地都有大量引种栽培。。【生药】: 栽培 适宜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而分布均匀的气候,不耐霜冻,宜在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种植。 多用扦插繁殖,于3~4月或9~10月进行。选取二年生粗壮蔓茎,剪去叶片及嫩梢,剪成20~23cm长的插条,每枝具有2~3个芽节,按行株距17×7cm开沟斜插,入土深度为插条2/3,插后填土踩紧,并盖草保湿。 培育1~2年即可定植。亦可在秋季采收果实后取出种子即行播种,或用湿砂贮藏至次年春播,按行距17~20cm开沟条播,于翌年雨季带土定植。苗期注意浇水,插条发芽或幼苗出土后需及时揭去盖草,搭简易荫棚,结合松土除草追施人畜粪水。定植宜在春、秋多雨季节进行,按行株距33~40cm开穴栽种,每穴栽苗1~2株。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冬、春季进行修剪,以利根部生长。老株易发生茎基腐病,应多施磷钾肥,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射。 采集 野生巴戟天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冬季采收较好;栽培巴戟天一般生长5~7年后采收,如适当追施肥料,亦可提前采收。挖取根部,洗净泥土,除去细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将粗条者切成9~13cm长的段,中细条者切成6~10cm长的段,晒干。 药材主产广东高要、肇庆,广西苍梧等地。 鉴别 根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度不等,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粗糙,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心,形似连珠。 质坚韧,断面不平坦,皮部厚,易与木部剥离,断面皮部紫色或淡紫色,木部齿轮状,黄棕色或黄白色。气无,味甘而微涩。以条粗、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 显微 根中部(直径1cm)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宽,近形成层处草酸钙针晶束较多。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呈圆多角形或径向延长,常单个散在,偶有2~3个成群;木纤维较发达。(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64) 粉末:灰红棕色,气微,味甘。 ❶ 石细胞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类圆形、长条形或纺锤形,有的一边较尖,个别似纤维状,边缘大多不平整,有的凹凸较深,直径20~96(~128)μm,长约至211μm。 壁厚至39μm,孔沟有分叉。 ❸ 草酸钙针晶成束,多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针晶长26~184μm。 理化 ❶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回流提取30分种,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丙酮(8∶8∶2)为展开剂,展开后,用醋酐浓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1)❷ 巴戟天与伪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5ml,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后,点于聚酰胺板上,以95%乙醇水(32)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2A) 2)取样品5g,加氯仿25ml浸泡48小时,滤过,滤液回收氯仿定容至10ml,点于胶硅G板上,展开2次,第一次以己烷-乙酸乙脂(15∶10)为展开剂,展距13cm,取出挥去溶剂;第二次展开在上述展开剂中再加0.2ml冰醋酸,展开后,用10%硫酸液喷雾,于105℃烘10分钟,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巴戟天(肉)、盐巴戟天和制巴戟天。 ❶ 巴戟天(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泡至三、四成透后,置适宜的蒸器内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❷ 盐巴戟天 取净巴戟天,用盐水拌匀,闷至盐水被吸尽,置适宜的蒸器内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每巴戟天100kg,用食盐2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大黄素甲醚(Physcin)、2-羟基-3-羟甲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和甲基异茜草素甲醚(Rubiadin-1-methylether)[1,2]。 糖甙类化合物有水晶兰甙(Monotropein)和四乙酰车叶草甙(Asperuloside tetraacetate)[3]。还含维生素C、棕榈酸、十九烷、黄酮、甾体三萜、β-谷甾醇、强心甙等[4]。根皮中含大量Mn元素,还有K、Ca、Mg、Al、Fe、P、Na、Ba、Zn、Cu、Sr、Cr、Pb、Ti、Sn、Ni、V、Co、W、Li、Mo、Be[5]。 参考文献 [1] 植物学报 1986;26(5):566 [2] 中药通报 1986;11(9):42 [3] 中药通报 1987;12(10):37 [4] 中药通报 1988;13(2):17 [5] 中国医药学报 1987;2(4):29。【药理】: 本品乙醇浸出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8 【药性】: 性味 辛、甘,微温。 ❶ 《本经》:“辛,微温。” 归经 肝、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二经。” 功效 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 主治 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❶ 《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配伍应用 ❶ 配地黄,治 ❷ 配杜仲,治肾虚腰腿痛及风湿痹痛。 ❻ 配吴茱萸、高良姜,治妇人月经不调,宫寒不孕。 ❽ 配白术、茯苓,治妇人水湿停滞不孕。 ❿ 配椒红,治阴精耗伤,目昏,至夜更甚。 ⑾配杜仲、萆薢,治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软,行步艰难。 ⑿配橘核、荔枝核、小茴香,治肾虚寒疝,小腹及阴中隐隐疼痛。 ⒀配白芷,治元脏虚冷所致口疮。 ⒁配羌活、桂心、五加皮,治风寒湿邪,痹著筋骨所致的腰胯疼痛。 方选和验方 ❶ 巴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天90g,良姜180g,紫金藤480g,青盐60g,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120g。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20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1服。 ❷ 巴戟丸(《医学发明》)治肝肾亏虚,遗精盗汗,面色白而不泽:巴戟天(去心)、肉苁蓉、人参、五味子、菟丝子、熟地黄、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骨碎补、龙骨、茴香、牡蛎各等份,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米饮送下。 ❸ 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天45g,牛膝(去苗)90g,羌活45g,桂心45g,五加皮45g,杜仲60g(去粗皮,炙微黄,锉),干姜(炮裂锉)45g。上药共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酒饮下30丸。 水煎服。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暖盐汤送下。 为末,酒煮山药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 ❾ 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肾虚冷气,不思饮食:巴戟、石斛、补骨脂、桂心、附子、川椒红、木香、肉苁蓉、诃子皮、槟榔各30g。研末,用羊肾7对,酒5000ml熬烂,拌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或盐汤下。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下。 ⑾巴戟丸(《圣济总录》)治胞痹脐腹痛,小水不利:巴戟天45g,桑螵蛸(切破麸炒,令麸黑色为度)、肉苁蓉、山药、炮附子、续断、干地黄(木臼内捣)各30g,鹿茸(酥炙)、龙骨、菟丝子(酒浸,另捣)、五味子、远志、杜仲、石斛、山茱萸、桂枝各1g。为末,与另捣者相和,炼蜜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温酒下,日3次。 ⑿巴戟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劳,气血不益,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赢瘦,面色萎黄,小便频多,卧即盗汗:巴戟天、柏子仁、石龙芮、天麻、牛膝、煅牡蛎、菟丝子(酒浸)、炮天雄、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炙)各30g,萆薢、防风、当归、羌活、炙桑螵蛸各1g,肉桂60g。为细末,每服6g,空腹及晚食前,温酒调下。 ⒀《辨证录》:“治心肾不交,神情不定,幻觉自身为两:生酸枣仁、巴戟天、当归、山茱萸、茯神各15g,麦门冬、熟地黄、白芍药、人参各30g,远志、白芥子各6g,柏子仁9g。水煎服。” ⒁天真丹(《医学发明》)治肾虚阳痿,阴囊湿冷,遗精腰痛:沉香、巴戟天(酒浸)、炒茴香、草薢(酒浸炒)、炒胡芦巴、炒补骨脂、杜仲(麸炒)、琥珀、黑牵牛子(盐炒,去盐)各30g,官桂15g。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温酒送下。 ⒂巴戟散(《博济方》)治元脏虚冷,上攻,生口疮:巴戟30g(陈粟米同炒黄),白芷15g,蛮姜末3g。研为散,每服6g,用猪腰子1对,每个入药3g,湿纸裹煨熟,细细嚼食之。 按:《圣济总录》:“方无蛮姜,有高良姜。” ⒃中医杂志 1991;(9):“治皮肤结节性疹:巴戟天、仙灵脾、仙茅各12g,当归、黄柏、知母、三棱、莪术、丹参、僵蚕、皂角刺各9g。水煎服。” ⒄湖北中医杂志1991;(5):“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巴戟天、川芎、杜仲、当归、赤芍各10g,党参、当归、山药各15g,肉桂5g,丹参3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巴戟天,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为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