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生卒年不详
字宽夫,历任检点卷官,太学博士侍郎,其它行止已无可考。著有《蔡宽夫诗话》,原书已佚,但从郭绍虞、罗根泽先生所辑的佚文中有较多关于古诗的看法。可参《宋诗话辑佚》。
他从古诗的发展中发现“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侧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声,又限以音韵,故大率以偶俪声响为工,文气安得不卑弱乎?”这是对声律之病的批评。同时,他指出晋宋人重句而意乖的毛病,认为“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因此,他独推质朴自然的陶渊明,说陶诗“采菊东篱下”一联“以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另外,他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其结论是“此十九首,盖非一人之词,陵(指李陵)或得其实。”他还对蔡琰诗的真伪发表见解,认为“《后汉·蔡琰传》载其二诗,或疑董卓死,邕被诛,而诗叙以卓乱流入胡,为非琰词。此盖未尝详考于史也。”他的分析中提出天下大乱之时,家人各不自保“琰之入胡,不必在邕诛之后”,所以她诗中有董卓之乱和感念父母之句是正常的,因此不能由此否定蔡琰的著作权。这种分析较一般的分析更为开通一点,不死守迂执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