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孙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孙龙

【生卒】:前325?—前250

【介绍】:

又称公孙龙子。

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国人,曾在赵相平原君赵胜家当门客。

与魏牟、孔穿、邹衍等有过辩论。

与后期墨辩学者直接有过“盈离”、“兼别”的逻辑争论。代表作《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后来多数散失,今残存六篇,其中除《迹府篇》是由后人补录的外,其他五篇为公孙龙本人所著。公孙龙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之名必须专指此之实,这样的“彼”或“此”之名才能谓之“名正”;否则,“彼”或“此”之名就不能成立。这样,“名”才有确定性的内容。公孙龙认为,“正名实”是名辩(逻辑)的目的所在。

名实当,可达到正确的认识;名实乱,其作用相反。“正名实”必须遵循“物”、“实”、“位”、“正”四个原则,但他用绝对化了的“离”来分析名实概念和名实关系,把“明王”之所谓当成名实的标准。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离坚白”、“白马非马”等思想,与惠施“合同异”思想及学派不同,他成为“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认为,石头不能同时具有“坚”和“白”的属性,因为石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坚”、“白”各自在未与石头结合时,必定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即独立自藏的。这样的“坚”或“白”成为与石头相离而独立自藏的精神实体。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论”,并以此作为其整个学说的基石,通过这一命题强调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迹府》),但承认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又存在于个别之中,如黄马、黑马都是马。尽管他从外延上肯定了马中包括白马,在内涵上肯定了白马中也有马形的共性,揭示了个别(白马)与一般(马)的辩证关系,但他具有把“名”当成独立实在的精神实体的倾向。公孙龙与惠施等人一起为先秦时期名辩学说的真正创立,尤其是为该学说的盛行,以及名家的确立,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