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董娇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董娇饶[后汉]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此诗始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中。董娇饶,女子名。余冠英疑是乐府旧题。按,“董娇饶”在唐诗中大都作为美人或歌姬的典故用。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诗中有“细马时鸣金腰袤,佳人屡出董娇饶”。温庭筠《题柳》诗中有“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饶舞袖垂。”《怀真珠亭》诗中又有“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饶”。故“董娇饶”可能是汉代著名歌姬。此诗或者是作者为她所作的自伤之词。 此诗写作者在洛阳城东路上的所见,感伤女子命不如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年轻被损,年老被弃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女子薄命的深切同情。 诗的前六句描写洛阳城东路上的一片明媚春光。阳春三月,洛阳城东路旁,艳阳高照,桃李盛开,春风吹拂,花叶摇动,好一派大好的春光!接下去四句,写一个妙龄蚕姑,在行将采桑途中,见到桃李盛开,便用手攀折枝条,结果使得落英飞堕的情景。蚕姑折花,夭其稚枝,伤其芳荣,自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也勾出了作者深沉的联想和感伤的情怀。于是作者便以花拟人,写出了桃李同蚕姑的一番争辩。“何为见损伤?”是桃李对蚕姑折花的责问,所以说话之前先“请谢”,即致歉意。“高秋”四句,是蚕姑为自己折花行为的辩解。桃李终要飘堕,我今折花无碍,伤花何妨?“秋时”四句,是桃李对蚕姑辩解的答辩。“春月” “秋时”,花开花落,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人为地使花叶过早地凋零呢!“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桃李不只是在为自己所遭受的损害伤感,哀怨,而且是由花及人,想到那些象花朵一样的女子,何尝不是年轻美貌时被人损伤,而年长色衰后被人抛弃啊!不仅如此,花开花落,花能复荣,而女子则盛年不再,欢爱永忘,女子的命运事实上连花都不如!难怪作者感慨不已,说他此曲难终,愁肠难解,只有归而饮美酒以消愁,挟琴瑟以解忧了。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开头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绘形绘影地写出了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春光最能招蜂引蝶,这时节更使蝶乱蜂狂。这就很自然的在写景之中,逗出盛年欢爱的影子,为下文感慨盛年易去,欢爱永忘作了垫脚。看起来作者是在写景,实则托物起兴,以花喻人。这样,下文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就显得非常服贴。诗作的主体部分,即桃李同蚕姑的对话,写得有声有色,似乎在人们面前玉立着一位既彬彬有礼而又不容玷辱的桃花仙子的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抒写了深沉感伤的情怀,表现了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不仅使诗作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且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董娇饶
【注释】 ①娇饶:即妖娆,妍媚貌。董娇饶疑为当时著名歌姬,唐诗中大多作美女典故用。②请谢:请问。姝子:犹言好姑娘。③挟:持。 【译文】 洛阳东郊大路之旁,桃李盛开蓬勃兴旺。花花相对叶叶相向,互相映衬异彩缤纷。和煦春风东北吹来,花叶摇曳时低时昂。不知谁家年轻姑娘,手提竹篮前来采桑;细手折断桃李嫩枝,飞花零落到处飘扬。“请问您这美丽姑娘,何苦要将我们损伤?”“八九之月时为深秋,天降白露化而为霜。岁暮年尽终会飘落,怎能长久保持芬芳?”“凉秋时节固当凋零,来年春暖再吐馨香。人的盛年一去不返,欢爱之情永远遗忘!”我想唱完这首歌曲,可它实在令人断肠。不如归去酌饮美酒,持瑟登堂聊解忧伤。 【集评】 明·胡应麟:“汉名士若王逸、孔融、高彪、赵壹辈,诗存者皆不工,而不知名若辛延年、宋子侯乐府,妙绝千古,信诗有别材也。”(《诗薮·外编》卷一) 清·王夫之:“敛者固敛,纵者莫非敛势,知敛纵者乃可与言乐理。”(《古诗评选》卷一) 清·毛先舒:“《董娇饶》三段,竟作花与人答问。‘请谢’二句,花问彼姝;‘高秋’四句,彼姝答花;‘秋时’四句,花更嘲彼姝,言人反覆不如花也……‘吾欲竟此曲’四句,作者总结;‘花落何飘飏’以上一段,缓叙作起。深长婉妙,在汉诗亦自绝少。”(《诗辩坻》卷一) 清·朱乾:“士不遇时,追慕盛时也。东都闵时之作,开建安风骨,为曹子建所宗。”(《乐府广序》) 清·李因笃:“借春花好女言欢日无多,劝之取乐及时也。”(《汉诗音注》) 清·王尧衢:“此诗伤盛年之难再,而托兴于折花也。以洛阳之胜地,植桃李之繁华,而当春风披拂之际,花花叶叶,相与安然自得矣。乃一经采桑女之攀折,而花飘落,枝复损伤,故谢彼姝,勿事此摧折可也。”(《古唐诗合解》卷一) 清·陈祚明:“此是乐府常调而笔甚飘逸,六朝《西洲曲》乃从此出。”又:“花花叶叶,古人袭用甚多,不如此篇之妙。下文承此二语作几许摇曳。”又:“此诗转笔甚快。从花花叶叶入春风是一层;跟花叶来折枝是二层;去叶承花请谢是三层;“高秋”是四层,“秋时”是五层,“何时”是六层。本意甚寻常,不过以人老比花落耳,乃作尔许层次阿娜变宕,不可方物。”(《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清·沈德潜:“大意以花落比盛年之易逝也。婀娜其枝,无穷摇曳。”(《古诗源》卷二) 清·王寿昌:“何谓丽?曰:美人香草,古人原有托而云,后人不究其旨,遂至流为郑卫之音,如西昆、香奁之类,可谓流荡忘返矣。不知延年之《羽林郎》、子建之《美女篇》、宋子侯之《董娇饶》、繁钦之《定情篇》之类,皆非漫为婉媚以摇动人心,其大旨实在耳。”(《小清华园诗谈》卷上) 清·费锡璜:“《陌上桑》、《董娇娆》,即张、王、李、韩轻艳之祖也。”“《羽林郎》、《董娇娆》、《日出东南隅行》诸诗,情词并丽,意旨殊工,皆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唐之卢、骆、王、岑、钱、刘,皆于此数诗中得力。”(《汉诗总说》) 【总案】 关于本诗主旨,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或互有联系,或大相径庭。如:一说是寄托士不遇时而追慕盛世之情;一说以花落喻盛年难再,劝及时行乐;一说是女子自伤之词,感叹命不如花,青春消逝,易被抛弃等等。其实,诗歌本是情感阳光的幅射线,在不同的接受者、鉴赏者手中,被构建成新的组合色,导向了不同的方位、层面,带有强烈的主观参与性。若回归到这首诗的本原,可以说它表现了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花叶飘落犹再开放,人生一去永不复返。字里行间,透出浓重的悲忧情感。值得注意的倒是其艺术美:将花拟人,设为问答;笔势纵横自如,婀娜变宕,摇曳多姿,情词并丽,婉媚动人。 《董娇饶》董娇饶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董娇饶》一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评论家认为这首诗同辛延年的《羽林郎》是东汉文人学习乐府民歌最成功、艺术成就最出色的两首五言诗。 诗的开头六句是起兴。写诗人在洛阳城东路上见到的一片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景象:桃李盛开,花叶掩映,迎风低昂。不知谁家的采桑女子来了,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落花缤纷。 中间十句是花朵同这个女子的问答对话。花儿说,请问那位女子,我为什么被你损伤了?女子回答: “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怎能永远芳香?”下面四句是谁的话呢,方舟《汉诗说》认为: “‘秋时自零落’四句,又是答妹子之词。”一般解释都沿袭这个说法,说是花儿回答女子,似乎是花儿嘲笑女子,不大妥当,如果理解成女子独白更合理: “花儿秋天零落,春天又会开放(折损几朵,关系不大),可是女子青春年华逝去,就会失去男子的宠爱,被抛弃!” 最后四句总结全诗: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只好饮美酒以消愁,挟琴瑟登堂以解忧了!及时行乐! 全诗大意如此,宋子侯是代女子立言,他同情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是作为男子的附属物而存在,盛年一去,欢爱永绝。西汉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抛弃就是最有名的例子。但这个思想,这个感慨不是生硬抽象地塞给读者,而是在抒情诗中融入叙事诗的情节,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来引出人生感慨。通过春天盛开,摇曳多姿的桃李被折损同女子青春消逝的对比中告诉读者一个结论:青年女子命不如花。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话,带着叙事性、情节性的鲜明特点。 这诗在艺术上还有一点很突出:精采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一般加强了抒情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写出花繁叶茂、春风吹拂的动态。 “纤手”突出女子, “请谢”写出花儿有礼貌的责问抗议, “飘堕”写出秋风吹来花叶凋零的动态。 全诗语言清新活泼、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浓郁的乐府民歌风韵。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为“婀娜多姿、无穷摇曳”。指的就是抒情诗带有叙事诗的情节性,有动作、对话,有景物描写,艺术表现上富于变化,显得多姿多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