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酶缺乏所引起的溶血中最常见的一种。19世纪中叶以后已陆续有服用抗疟药或吃蚕豆引起溶血的报道,但自伯氨喹啉问世后,才对这类溶血的原因及发病机理作了系统的研究。1956~1957年终于证明这类溶血的原因是红细胞G6PD遗传性缺乏。
注: 台湾“Ami5’型”和“Ami6型”尚未确定 TEB (tris-EDTA-硼酸缓冲剂),pH(磷酸盐缓冲剂),tris(tris-HCl缓冲剂) Km(Michaelis constant)朱氏常数 2d-G6P:2-脱氧葡糖6-磷酸 下,故目前尚未能对G6PD变异型进行一级结构分析。仅对活性较高的G6PD B、A及Hektoen进行过指纹分析,发现G6PD A系B的一个天冬酰胺被天冬氨酸所取代; G6PD Hektoen则为G6PD B的一个组氨酸被酪氨酸取代。将来G6PD变异型的确定仍需根据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才更准确。 发病情况与机理 据估计,全世界G6PD缺乏者在一亿人以上。各地区和民族间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最高的为土耳其东南部的犹太人(58.2%)。国内广东省为6.6~8.6%,海南黎族达13.7%,广西某些地区也高达15.7%,江苏一些地区为4.23%,四川简阳为4.55%,云南傣族为16.6%,黄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以北地区较低,例如河南杞县为2.53%,信阳仅0.64%,宁夏在0.3%以下。此外,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蚕豆病和伯氨喹啉溶血病例报道,估计G6PD缺乏症发生率也不低。 G6PD变异型可根据酶活性及临床表现分为五类: ❶酶活性严重缺乏,伴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❷酶活性严重缺乏(<正常的10%),不伴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❸酶活性中度至轻度缺乏(正常的10~60%); ❹酶活性轻度缺乏或正常(正常的60~100%); ❺酶活性增加(超过正常2倍)。第 ❶类在无诱因情况下可出现慢性溶血;第 ❷、 ❸类则需一定诱因才能诱发急性溶血。 G6PD变异型酶活性降低的机制也各不相同,大概有下列四种情况: G6PD合成量正常,由于结构变异,以致在体内稳定性降低;G6PD合成量减少,但每一酶分子活性正常;G6PD与其底物(G6P)或辅酶(NADP)亲和力降低:混合型。 G6PD缺乏所致溶血机理尚未完全阐明。G6PD严重缺乏的类型,如Gd地中海型、Gd香港型的红细胞生存时间可明显缩短,破坏加速,机体不能完全代偿,呈现慢性溶血和贫血。但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的原因未明。另一类为中度至严重缺乏类型,如Gd广州型、A-型、台湾客家型等,平时无溶血表现,但在药物、蚕豆、感染等诱因下可产生急性溶血。这类溶血的显著特点是在溶血过程中可观察到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系用活体染色(晶紫)在高倍镜下于红细胞中观察到的一种深紫色包涵物,呈单个或多个,附着于红细胞膜上,1928年由 Heinz首先描述而得名。现知变性珠蛋白小体的本质为变性的血红蛋白和基质蛋白,以及血红蛋白衍生物胆绿珠蛋白、胆珠蛋白等。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后,红细胞的表面电荷、形态、变形性能都会发生改变,因而在通过脾窦(或肝窦)小孔时易被阻留而破坏。 G6PD缺乏症所致溶血的另一特点是溶血具有自限性,即当溶血达到高潮后,引起溶血的诱因虽未解除,溶血过程不再发展,代之以逐渐康复过程。例如,给予G6PD缺乏者每日服30mg伯氨喹啉,1~2天后开始发现溶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出现血红蛋白尿,一周后达高潮。与此同时网织红细胞逐渐升高。此时虽仍继续服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开始回升,至1月后完全恢复,网织红细胞重新降至正常值。这种溶血的自限性现在认为与红细胞G6PD活性随着新生红细胞增多而升高有关。药物首先破坏的是衰老的、G6PD活性低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对药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随着网织红细胞的上升,溶血逐渐终止。但若服用大量药物,仍可再次出现溶血,但程度较轻。这种溶血的自限性在G6PD中度或轻度缺乏的变异型(如GdA-型)比较典型;在严重缺乏类型,溶血较严重,恢复比较慢。 实验室诊断 G6PD检测法有多种,较早应用的方法,如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SH稳定性试验等已较少采用。目前用得较多的以及特异性较高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缺乏G6PD的红细胞,因NADPH生成减少,当用美蓝刺激NADP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系统时,可显示出还原高铁血红蛋白速率减慢,血液呈现褐色。此法简便,结果基本可靠。微量法可用于过筛。根据此法原理设计的微量细胞化学洗脱法,对检出杂合子较灵敏。本法缺点是特异性稍差,其结果可受HbH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高脂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干扰,应注意排除。 氰化物抗坏血酸试验: 本法系利用CN-抑制过氧化氢酶,这样,加入抗坏血酸所产生的H2O2只能通过与GSH生成GSSG而破坏。缺乏G6PD的红细胞,由于GSH生成减少,故血红蛋白将被H2O2氧化变性,血液由红色转变为褐色。此法亦较简便,结果基本可靠。但缺点是当存在其他原因所致GSH缺乏、某些不稳定血红蛋白病以及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染料还原试验: 缺乏G6PD的红细胞由于生成NADPH不足,不能还原某种在氧化和还原状态下显示不同颜色的染料,借以反映G6PD缺乏。常用的染料为: 煌焦油蓝、美蓝、二氯吲哚酚、四唑氮蓝等。 荧光斑点试验: 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G6PD缺乏者由于NADPH生成减少,不显荧光。此法特异性高,采血少,标本在滤纸上可保留较长时间。缺点是需一定设备,基层不易推广。 G6PD活性测定: 主要用于筛选后鉴定和定量。本法对G6PD缺乏症有确诊价值。但应注意在溶血期或恢复期酶活性可接近正常或正常,此时应用离心或低渗法对衰老红细胞进行G6PD测定,或2~4个月后再进行复查。有条件的可作G6PD变异型的鉴定。 临床类型 根据病因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某些药物是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的重要原因。属于这类药物的有: 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喹啉、奎宁、疟涤平、戊喹);磺胺类药(磺胺、磺胺吡啶、乙酰胺、苯磺胺、磺醋酰胺、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甲氧嗪、磺胺二甲异唑);止痛退热药(安替比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匹拉米洞、对氨醋柳酸);硝基呋喃类(呋喃西林、呋喃呾啶、呋喃唑酮);砜类药(噻唑砜、硫福宋钠等);其他(萘、氯霉素、三硝基甲苯、萘啶酸、水溶性维生素K类似物、维生素C、甲苯磺丁脲等)。上述各类药物引起溶血的程度可有差别,同一药物对不同G6PD变异型的人作用也不同。例如伯氨喹啉的溶血作用显然较维生素C强;又如氯霉素、奎宁对Gd地中海型者可引起溶血,而对GdA-型不引起溶血。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急性溶血相同。潜伏期1~2天,之后,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佳、倦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肝脾肿大。危重病例可发生脱水、酸中毒、休克、偶可见到尿闭和肾功能衰竭。对任何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而不明原因的急性溶血都应怀疑本病。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急剧下降的1~2天内,红细胞内能观察到变性珠蛋白小体。病史和G6PD筛选法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时应测定G6PD活性确诊。轻症病例一般支持疗法和输液可以奏效,重症病例常需输血以挽救生命。 蚕豆病 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可引起急性溶血发作,称为蚕豆病(favism)。国内1952年杜顺德在四川首先报道本病后,已有许多地区相继报道。在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某些地区已列入农村常见的血液病。本病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已从蚕豆中提取出蚕豆嘧啶、卡巴胺、多巴、异脲脒等物质,虽在体外试验证明与溶血有关,但在体内的溶血作用尚无直接证据。花粉的致病作用在国内未能证实。发病年龄以1~4岁居多,也有63岁首次发病者。乳儿可通过吮奶而发病。男女之比约为7:1。 本病溶血机理仍未阐明。据调查: 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部分人发病;发病者不一定每年吃蚕豆均发病;进食蚕豆量与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 成年人发病率显著低于小儿。因此,有人认为,本病发病可能还需另一遗传因素参与。曾提出过: 酪氨酸酶缺乏、酸性磷酸酶缺乏、肝解毒功能缺陷、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因子缺乏等,但未能证实。选择蚕豆品种及一般炮制方法(如晒干、煮熟、水浸、去皮、豆制品等)均不能预防本病。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进行G6PD普查预防,证明有效,但不适用于散发地区。输血为本病治疗的关键措施。轻度或中度溶血病例,支持疗法及补液多可见效。重症病例需及时输血。但有G6PD缺乏的供血者的血液不宜输注,因有发生再次溶血的危险。输注乳酸钠以解除酸中毒甚为重要。国内本病病死率已从8%降至2%以下。 新生儿黄疸 G6PD缺乏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国内广东已屡有报道。患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严重者可发展至核黄疸。发病可无明显诱因,能查出诱因者一般发病较迟。黄疸发生机理不明。有人认为新生儿某些处理H2O2的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不成熟而活性低与溶血有关; 也有人认为相当一部分病例血胆红素过多是由于肝功能低下所致。本病治疗除有时仍沿用换血疗法外,现多用光照疗法。苯巴比妥可以加速处理血胆红素、亦有较好效果。 感染性溶血 已有报道病毒性肝炎、流感、肺炎、腮腺炎、伤寒等可在G6PD缺乏者中诱发急性溶血。体外试验证明甲型流感病毒能使G6PD缺乏的红细胞破坏,但病毒和细菌感染在体内引起溶血的机理仍不清楚。有人认为,白细胞吞噬细菌后产生的H2O2与溶血有关。 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某些G6PD严重缺乏的变异型,可在无任何诱因下产生慢性溶血,属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一类。按Selwyn和Dacie自溶血试验分类为I型。其特征为:新鲜血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温育后自溶血加速,但溶血能被葡萄糖或ATP部分纠正;无球形红细胞;无血红蛋白异常,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脾肿大,但切脾效果不显著。现知G6PD变异型已有81种以上可导致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患者自婴儿或儿童期开始即有溶血表现,一般为轻度至中度,有时可代偿,仅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感染、药物、蚕豆等诱因可引起急性溶血发作。 ☚ 红细胞酶缺乏的溶血性贫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