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剂之一。又名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葛根150克、黄芩90克、黄连60克、甘草(炙)30克。煎汤去渣,候温灌服,或研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马、牛300~400克:猪、羊40~80克。功能解表,清热,止痢。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下痢不止。方中重用葛根,既能解表清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痢,使表解里和,为主药;黄芩、黄连专泄胃肠之热,苦寒燥湿而止下痢,为辅药;再以甘草和中,协调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具有解表清热止痢的功用。 本方适宜表证不解,身热下痢之症。热泻、热痢而无表证者,亦可使用。对于急性肠炎见有发热、泄泻、口渴、苔黄、脉数者,可用本方加金银花、车前子、泽泻等以清利湿热。对于急性菌痢见有发热、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脉数者, 可用本方加金银花、白头翁、木香、枳壳等以调气清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方。又名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黄连各三两。先煮葛根,后内诸药,再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清里。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属热证者。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既能清热解表,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臣以黄芩、黄连性寒清胃肠之热,味苦燥胃肠之湿,如此则表解里和,身热下利可止;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共成解肌清里之剂。实验研究表明: 本方具有降温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痢疾杆菌,在体外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此外,还能抑制肠蠕动,对抗乳糖的致泻作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黄芩 黄连各9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主要功效】 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适应病证】 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临床验证】 1.痢疾、腹泻:治疗急性菌痢40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72.5%,平均退热时间1.15天,腹痛消失时间4.51天,大便正常为4天。本方合白头翁汤治疗阿米巴痢116例。治愈率为98.28%,又本方合五苓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如果痊愈48例,好转11例(《江苏中医》1960,5:33。 《湖北中医杂志》1983,2 : 24。《广西中医药》1984,5:53)。2.肠伤寒:以本方加减治疗60余例,全部治愈。经验是分量要重,多次分服(《中医杂志》1959,6:34)。3.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用本方以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14例,平均2周,全部治愈(《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1:15)。 【方义分析】 此为治利名方。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阳,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或湿热内蕴),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亦清湿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故对痢疾、腹泻属热证或湿热证皆合宜。 【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用五联疫苗所致发热家兔实验证明:本方有解热作用,其降温效果与复方阿斯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相似(《中药通报》1987,6:49)。2.抗菌作用: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痢疾杆菌,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12:39)。3.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方水醇沉液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氯化钙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等。实验还表明,本方水醇沉液对实验动物正常心律有明显的减退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方能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加快心律的作用。(《吉林中医药》1986,6:30)。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葛根黄连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葛根黄连黄芩汤”(《医方集解》)、“干葛黄芩黄连汤”(《伤寒大白》)、“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方。由葛根、甘草、黄芩、黄连组成。功用解表清热。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ɡěɡēnhuánɡqínhuánɡliántānɡ又名葛根芩连汤。《伤寒论》方。葛根半斤, 炙甘草两两, 黄芩、黄连各三两。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解表清热。治外感病表证未解, 热邪入里, 症见身热下利、粪便臭秽、胸闷烦热, 或喘而汗出, 舌红苔黄, 脉数。也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属热证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是治疗伤寒表证不解,邪陷阳明,以致协热下利的方剂。方由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组成。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入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功能清热解表。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症见身热下利,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所治证属外感表证未尽,热已入里的热性下利(泄泻、痢疾),治宜清热解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外解在表之邪;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柯韻伯谓其“气轻质重”,先煮而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汪昂说:“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要药。”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甘草协调诸药,共成清热解表之功。《伤寒论》谓:“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由于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不一,因此对本方证的表邪是否已解,尚有争议。尤在泾说:“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这是主张表邪未解的。柯韻伯、徐灵胎等看法亦同。恽铁憔说:“此节之文字,当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之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汤主之;喘而汗出者,表已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可见恽氏是认为表邪己解的。从《伤寒论》的原文分析,当以前说为是。但从本方的临床运用来看,由于葛根具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的功效,故对无表证之热利,亦有效。本方是治疗热性下痢的代表方剂,对于泄泻、痢疾属于里热引起者,不论有无表证,均可应用。现临床上亦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小儿麻痹症、肠伤寒等属热证者。 香连丸(《兵部手集方》,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七黄连条) 黄连、青木香四两八钱(忌见火)。同捣筛,白蜜为丸,如梧子大,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二服。如宿有寒者,用煨熟大蒜作丸。现用法为每次6~9克,温开水送下。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 黄芩汤 芍药汤 ☛ 00004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