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葑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葑田fèng tián

水已干涸,长满杂草的湖沼地。马戴《题镜湖野老所居》: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葑田fèng tián

沼泽地的农田。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葑田fèng tián

沼泽地的农田。秦系《题镜湖野老所居》:“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架田 > 葑田
葑田  fèngtián

即架田。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壤地 > 葑田
葑田  fēngtián

水盡草生的低窪地。宋·蘇軾《奏議集六·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唐長慶中,白居易爲刺史。方是時,西湖溉田千余頃。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葑田zizania fields

中国古代利用多年生葑(茭草)的根茎和泥土凝结而成设于水中的田块。葑田比重小于水,常浮于水面,故又称浮田。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天然葑田和人造架田两类。人造架田是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架田所铺的材料就是葑泥,所以古代常将架田和葑田混称不分。严格地说,葑田是自然物的利用,架田是人工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人造耕地。
中国利用天然葑田历史极早,东晋郭璞《江赋》中有“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之句。说明中国在东晋时代已经开始利用葑田种植水稻了。唐代《玉堂闲话》中的一则故事,说广东番禹县已经开始利用葑田,而且为数不少。
天然葑田,厚度不同,厚的可达数尺,薄的只有几寸。大小不等,小的不到一亩,大的可达几百亩。最大葑田据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是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浮田,计黑壤三百余亩,若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历史上最大的架田,要推陆游在湖北省境长江上所看到的:“大江遇一木伐,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尚其小者耳,大者于伐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王祯《农书》详细记载:“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浸。……窃谓架田附葑泥而种,既无旱暵之灾,复有速收之效,得置田之活法,水乡无地者宜效之。”
葑田自宋元以来,在江、浙、淮南,两广、云南等地都有分布,面积大小不一,是古代农民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的一条途径。随着水利兴修、农田开发,天然的葑泥越来越少,葑田的利用在明清以后即不见记载。在闽广一带还有一种人造的水上农田: 将芦苇编织成框架,铺在水面用以种植蕹菜。这种农田起源很早,在《南方草木状》中已见记载。

葑田floating fields

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农田。由泥沙自然淤积于茭草的根部而成,古代茭草称为葑,故名。东晋郭璞《江赋》中就有在葑田上种植水稻和蔬菜的记载。唐代《玉堂闲话》中也记载了广东番禺利用葑田的情况,且数量不少。葑田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一亩左右,大的可达几百亩,据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最大葑田是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一块葑田,计黑壤300余亩,若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葑田

葑田

扎竹木为筏,敷以草泥,置于沼泽、水洼之上用于种植之田,系南宋时期扩大耕地面积的一种创造。

☚ 水利田   梯田 ☛
葑田

葑田

扎木为筏,漂浮水面,筏上填以水草葑泥所成之田。始于南宋,多在南方沼泽地带和积水洼地施行。陈旉《农书》卷上《地势之宜篇二》: “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为防漂移,木筏系于打入水底的桩架之上,故又称“架田”。优点是随水高下浮泛, 自不渰弱。多种早稻以速收。王祯《农书》赞曰: “架田附葑泥而种, 既无旱嘆之灾,复有速收之效,得置田之活法,水乡无地者宜效之。”宋室南渡后,皇室外戚,文武官僚大量侵占土地,迫使失去田产的农民在水面上架木种植,是宋代江南人民不失水面,又得耕地的一项创造。

☚ 苏湖熟,天下足   架田 ☛
000020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