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萨拉乌苏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

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乌审旗城川乡东萨拉乌苏河畔。1922—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采集品包括动物和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等。其中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门齿,被定名为“河套人”。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到遗址所在地考察,发现“河套人”化石共23件,其中出自原生地层的有额骨2件,枕骨、下颌骨、肩胛骨、胫骨各1件,属于晚期智人。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主要出自相距600米的两个地点,有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和不多的炭屑。石制品共500多件,原料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其中石器占很大比例,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石器主要特征是尺寸特别小,以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和重1—2克的最多。在遗址中还发现300多件往往带有部分头骨的羚羊角心,还有一些截去枝叉、只保留基部和部分主干的鹿角,它们很可能被当作工具来加工和使用过。萨拉乌苏出土了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和啮齿类、鸟类的碎骨,它与石器、炭屑共生,是“河套人”食用后被遗弃的垃圾。萨拉乌苏与“河套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40多种,除较多的啮齿类外,有诺氏象、野马、野驴、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诺氏驼等,称作萨拉乌苏动物群,常常被作为我国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期的代表性动物群。化石及文化遗物出自上更新统河湖相粉细砂中。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铀系法断代,年代为距今5万至3.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 窑头沟和鸭儿沟地点   水洞沟遗址 ☛
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

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乌审旗城川乡东萨拉乌苏河畔。1922—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采集品包括动物和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等。其中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门齿,被定名为“河套人”。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到遗址所在地考察,发现“河套人”化石共23件,其中出自原生地层的有额骨2件,枕骨、下颌骨、肩胛骨、胫骨各1件,属于晚期智人。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主要出自相距600米的两个地点,有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和不多的炭屑。石制品共500多件,原料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其中石器占很大比例,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石器主要特征是尺寸特别小,以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和重1—2克的最多。在遗址中还发现300多件往往带有部分头骨的羚羊角心,还有一些截去枝叉、只保留基部和部分主干的鹿角,它们很可能被当作工具来加工和使用过。萨拉乌苏出土了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和啮齿类、鸟类的碎骨,它与石器、炭屑共生,是“河套人”食用后被遗弃的垃圾。萨拉乌苏与“河套人”伴生的动物化石有40多种,除较多的啮齿类外,有诺氏象、野马、野驴、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诺氏驼等,称作萨拉乌苏动物群,常常被作为我国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期的代表性动物群。化石及文化遗物出自上更新统河湖相粉细砂中。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铀系法断代,年代为距今5万至3.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 窑头沟和鸭儿沟地点   水洞沟遗址 ☛

萨拉乌苏遗址

黄河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河(蒙语“黄水”)沿岸。1922年~1923年发现并发掘,以后又多次调查及发掘。先后出土晚期智人“河套人”化石和石器。属晚更新世,距今5万年~3.5万年。其石器制作技术较进步,器形细小。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与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等在传统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共存的动物以草原型为主,有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普氏羚羊等,表明了当时较温暖的自然环境。过去将宁夏水洞沟和这里的文化遗物统称为“河套文化”,但从技术风格来看有所不同,应分开命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