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角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角莲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鬼臼(《本经》)。 基源 为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六角莲及八角莲的根茎。八角莲属全世界约7种,主产中国西南部、南部和东部。 原植物 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on(Podophyllum Pleiantha Hance)。八角莲Dysosma veitchii(Hemsl.et Wils.)Fu ex Ying(Podophyllum veitchu Hemsl.et Wils.).又名八角乌(通称),一把伞(广东、广西),八角金盘(江西、浙江、福建),独角莲(浙江、广东、江西)。 历史 本品以鬼臼之名始载于《本经》。《证类本草》载:“鬼臼生九真(今湖北汉阳西南)山谷及冤句(今山东荷泽)”。 该书又引《图经本草》谓分布于:江宁府、滁、舒、商、齐、杭、襄、峡州、荆门均亦有之(今南京、安徽滁县、安庆、陕西商州、山东和河南南部、杭州和湖北之襄阳、宜昌等地)。《纲目》引苏颂曰:“花红紫如荔枝,正在叶下,常为叶所蔽。”综上,古本草中所述的鬼臼,应是六角莲和八角莲。 形态 六角莲为多年生草本,有粗壮根状茎;茎直立,无毛,高10~17cm。茎生叶常为2枚,盾状,轮廓矩圆形或近圆形,长16~22cm,宽12~19cm,无毛,8~9浅裂,裂片宽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针刺状细齿;叶柄长10~15cm,无毛。花5~8朵簇生于两茎生叶柄的交叉处,下垂;花梗长达2.8cm萼片6,卵状或椭圆状矩圆形;花瓣6,紫红色,矩圆形;雄蕊6,长2.1~2.3cm,花丝长7~8mm,花药长1.4~1.5cm。 浆果近球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59页.图151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山坡杂木林下阴湿地。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西。 八角莲的主要特征为茎生叶1枚,有时2枚,4~9浅裂。 花深红色,5~8簇生于近叶柄顶部离叶基不远处。浆果椭圆形。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0页.图1519)。生于阔叶林或竹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挖,去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产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 鉴别 性状 八角莲根茎横生结节状,长8~10cm,直径1.5~2cm;表面棕色,皱缩,结节圆形,上有略凹陷的茎基痕,下面著生细根,较稀疏,长3~5cm,直径约1mm,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后易抽出木心。气微,味苦。 六角莲根茎横生结节状,长2~3cm,直径约5mm;表面棕黑色,平坦或微凹,上有几个小的凹点,下面具环纹。须根多数,长约20cm,直径约1mm,被毛,表面棕黄色。 质硬而脆,易折断。根茎断面黄绿色,角质;根断面黄色,中央有圆点状中柱。气微,味苦。 理化 取样品粉末3g,加乙醇提取,回收乙醇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以鬼臼脂素为对照,展开后,用硫酸乙醇(11)喷雾,于120℃烘5分钟,斑点均显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4)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soxypodophyllotoxin)、鬼臼脂酮(Podophyllotoxone)、异苦鬼臼脂酮(Isopicropodophyllone)以及与这四个化合物相应的4’-去甲基衍生物。另含紫云英甙(Astragalin)、金丝桃甙(Hyperin)、槲皮素,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β-谷甾醇[1,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5;24(10):2407 [2] 药学杂志(日) 1962;82:777 【药理】: 根茎中提出的结晶性物质,可使离体蛙心兴奋,停止于收缩状态。 扩张兔耳血管,但对蛙后肢血管、家兔小肠、肾血管则有收缩作用。能抑制离体兔肠,兴奋兔及豚鼠离体子宫[1]。根、根茎中所含鬼臼毒素有细胞毒样抗癌作用,但毒性太大,不能内服,仅限于治疗皮肤癌。 可兴奋肠平滑肌,产生腹泻,并有抗单纯性疱疹病毒、免疫抑制和抗生育作用[2~4]。去氧鬼臼毒素有抗人体鼻咽癌[5]和保护四氯化碳致肝损害的作用[6]。金丝桃甙(Hyperoside)有明显的抗炎及止咳作用[7,8]。 参考文献 [1]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24;22:132;1933-1934;39:61 [2] 药品集.第5分册(抗肿瘤药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53 [3] The Merck Index.9ed.,Merck & Co.,1976:7325 [4] 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4):377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32 [6] J Pharm Sci 1977,66(6):892 [7] CA 1976;84:99346m [8] 药学学报 1980;15(6):365。【药性】: 性味 苦,凉。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温。” 归经 入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化痰散结。 主治 痈疮疖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喉蛾,乳腺癌。 ❶ 《纲目拾遗》:“治一切毒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入丸、散。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猪肺,治痰咳。 ❷ 配鸡或猪肉,治虚汗盗汗。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肿毒初起:八角莲加红糖或酒糟适量,共捣烂敷贴,日换2次。” ” ” ” 食疗 ❶ 《广西中药志》:“用八角莲12g,猪肺60~125g,糖适量,煲服,治痰咳。” 【医药家论述】: 赵学敏《纲目拾遗》谓:“《涌幢小品》云:八角莲绥宁产之,可以伏蛇。谚云,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