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菽Shū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西域天竺人姓。”古印度人入居中国西域而以菽为姓。又,菽,古指豆类,或以粮食名为姓,如麦、粟之类。

菽shū

本謂大豆,又常作豆類的總稱。張衡《南都賦》:“其原野則有桑漆麻苧,菽麥稷黍。”

读音sh·u(-),为u韵目,属u—ü韵部。式竹切,入,屋韵。
❶豆类的总称。清朱骏声注:“菽者,众豆之总名。”
❷大豆。杜预注:“菽,大豆也。”

上一条: 下一条:
{}5281辣椒。客话。福建明溪〖tsiau33〗。

菽shu

豆类。《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庶民采之。”(庶民:老百姓。)《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粟如水火。”(使人民有像水火一样不可缺少的豆谷等粮食。)

菽shū

〈文〉豆类的统称
 △ ~稷∣稻~∣不辨~麦。

菽尗

豆类的总称:~粟︱不辨~麦︱布帛(bo)~粟。

菽shū

统称豆类植物:菽麦│菽稻│菽粟。

大豆也。《詩經·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鄭玄注: “菽,大豆也。”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穀部 > 九穀 > 菽
菽  shū

亦作“叔”。古代豆類之總稱,後專爲大豆之名。《詩·小雅·采菽》:“釆菽采菽,筐之筥之。”鄭玄箋:“菽,大豆也。采之者,采其葉以為藿。”《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杜預注:“菽,大豆也。”《漢書·昭帝紀》:“三輔太常郡,得以叔粟當賦。”顏師古注:“叔,豆也。”《廣雅·釋草》“大豆,尗也”王念孫疏證:“《吕氏春秋·審時篇》云:‘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是大小豆皆名菽也,但小豆别名爲荅,而大豆仍名为菽,故菽之稱專在大豆矣。”

菽shū

豆类的总称。《孟子·尽心上》:“圣人治天下,使有~粟如水火。”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帛、布及它物者听。”

*shū

DDC4
本指大豆。后也作为豆类的总称。

豆类

豆类

豆(豆子;绿~;刀~;豇~;饭~) 菽
大豆:戎叔 戎菽 茂菽 荏菽 黄豆 青豆 黑豆 淮豆
小豆:荅 小菽 细菽
蚕豆:胡豆 佛豆 罗汉豆
豌豆:寒豆 麦豆 麻累
扁豆:藊豆 鹊豆 蛾眉豆 峨眉豆
菜豆:芸豆 刀豆 四季豆
兵豆:滨豆 鸡豌豆

☚ 麦黍等粮食   谷物1 ☛

〖菽〗 粵 suk6〔淑〕普 shū

豆的總稱。《詩經.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

古代豆类的总称。后专指大豆。同 “尗”。《说文》:“尗,豆也。”段玉裁注说:“尗、豆古今语”,“此以汉时语(豆)释古语(菽)也”。先秦时,“菽”被列为五谷之一。《诗经》 就有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的记述。战国末期,出现了“大豆黄卷(豆芽)”(《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最初可能将之入药,后才入蔬食用。大豆含有丰富的全价蛋白及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还有磷和其他许多高级营养成分,对人体机能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豆   麻 ☛

豆的古称。油粮兼用作物。《说文》:“尗(即菽),豆也。”《吕氏春秋·审时》: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其性状正合今之大豆。则菽原为大豆之专称。后因种植较广,品质较优,遂成豆类作物之大名。晋杨泉《物理论》: “菽者众豆之总称。”《诗·大雅·生民》: “艺之荏菽。”毛传: “荏菽,戎菽也。”郑笺: “戌菽, 大豆 也。” 《尔雅·释草》:“戎菽谓之荏菽。” 孙炎注: “大豆也。” 另汉儒郭璞、李巡、舍人等注戎菽为胡豆。近人昝维廉认为戎菽、荏菽皆为胡豆, 即蚕豆。大豆原产中国。野生大豆在国内南北广泛分布,各地逐步驯化为适应当地光照时数、温度条件的栽培大豆品种。最迟在新石器晚期已有栽培大豆种植。至周代扩大到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还可能到吴越地区。并有春种和夏种不同的品种。在先秦, 大豆被视为粗粮, 是北方劳苦大众的主粮之一。汉以后由于耕作的改进, 增加了粟、小麦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豆的比重下降。近代东北地区栽培最多。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含油率17—23%), 可作食用油料和副食品。

☚ 粱   戎菽 ☛

菽shū

 (豆类的总称) beans: 不辨 ~ 麦 be unable to tell beans from wheat; have no knowledge of practical matters

食品。又作尗,即豆。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菽本指大豆,后引申为豆的总称。或云上古称菽,汉后谓豆。豆的种类繁多,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种,还有戎菽。小豆有绿、赤、白三种,另外还有留豆(豌豆)、胡豆。传说胡豆为张骞由西域带入中原的。秦汉人以豆作豉、制腐、炸油、造酱或炒食。

菽shū

麦不分

❸ 不辨麦|布帛粟|未辨

金文;《説文》所無shū

[艹(草,意符)+ 叔(聲符)→ 菽(豆類的總稱。)]
《詩經·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六月嘗李子和葡萄,七月煮葵子和豆莢。)
[春秋] 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豆麥不辨,故不可立。)
《孟子·盡心上》:“聖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聖人治理天下,要使人民的豆米像水火一樣的多,豆米像水火一樣多的時候,人民怎麼不仁呢!)
[西漢] 司馬遷 《史記·項羽本紀》:“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如今年成不好,百姓貧困,士兵啃芋頭,嚼豆子,軍隊裏没有現存的糧。)

菽shū

11画 艹部 豆类的总称: ~粟。

隶shū

【析形】古文字形为象形字,像豆子生长的样子。后世改作形声字,从艸,叔声。
【释义】《说文》:“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本义是大豆,也作为豆类的总称。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it looks like the beans which are growing. Later it is turned to be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which is related to艸(ǎo,cottage)and sounds like 叔(shū).
【original meaning】 The general term of the beans. 菽(shū,a crop)is also one of the food crop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