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菲比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菲比格

菲比格

菲比格(Fibiger,J. A. G. 1867~1928),丹麦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菲比格生于锡尔克堡一个当地医生的家庭。1883年获学士学位,1890年取得医师执照。曾向科赫和贝林学习细菌学,1891~1894年间工作于哥本哈根大学细菌学系,1894~1897年间工作于哥本哈根传染病医院,在此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关于白喉细菌学的研究》,1895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1897~1900年间于该校病理解剖学研究所工作,并于1900年任教授兼所长,同时(1890~1905)在军队的临床细菌学实验室兼职,1905年兼任军队中央化验室主任。
1907年菲比格在三只野鼠的胃底发现广泛性乳头状瘤,瘤体表面覆盖一层上皮细胞。显微镜检查表明,这层上皮细胞的所见极似怀卵的线虫切片。经过系统切片,果然发现上皮中含有线虫。后来又在鼠体内找到了线虫,于是他开始把线虫和乳头状瘤的病因联系起来。
菲比格检查了1,200只野鼠和实验室用鼠,结果均未发现胃底有类似的乳头状瘤。后来他将上述野鼠胃中的瘤组织注入健康大鼠,结果出现了阳性所见,而对照组则呈阴性。菲比格认为这一实验可以否定线虫的直接传播,但不能否定寄生虫卵通过中间宿主传递的可能性。
菲比格在一家糖厂所捕获的61只大家鼠中,有60只鼠胃中发现了线虫,在18只鼠的胃底具有病理变化,其中9只呈广泛的乳头状瘤。他将从该厂捕获的蟑螂喂养大白鼠,结果在57只实验鼠中发现54只有这样的线虫,其中37只鼠的胃组织中具有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有7只大鼠出现了很大的乳头状瘤。
菲比格在这种蟑螂的肌组织中发现了该线虫的幼虫,大白鼠在吃了含有线虫幼虫的蟑螂以后,幼虫便侵入大鼠的消化道,使消化道覆盖了一层上皮细胞,并在上皮层里成熟为成虫,约45天后开始产卵。卵随鼠粪排出体外,蟑螂吃了这样的鼠粪以后,虫卵转化为胚,侵入肌组织,并在那里发育。5~6周以后就发育成为旋毛虫样的螺旋虫。经过鉴定,该虫为Spiroptera neoplastica,以后又改称为Gongylonema neoplasticum。
诺贝尔委员会对他的成就正式评价为“发现了螺旋虫癌”,并说: “菲比格的工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实验医学中的最大贡献。”授奖以后,由寄生虫引起恶性肿瘤的学说没有获得重大发展,于是舆论界对这次授奖议论纷纷。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在1972年版的《诺贝尔其人及其奖金》一书中承认,“菲比格的发现遭到一系列的反对”。美国朱克曼在其《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说:“菲比格的获奖是诺贝尔奖最明显的‘错误’之一”。日本的科学期刊《科学朝日》于1978年刊登文章专门评论了这一次授奖,也认为“是一件不幸的选择”。苏联的《医学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还对误判作了分析,认为菲比格观察到的并不是癌而是细胞增生,导致这种增生的是线虫寄生所造成的维生素缺乏症。但是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与癌的关系现在仍然受到医学界的关心和研究。授奖当时正值细菌学发展的盛期,医学界普遍信奉科赫关于病原体鉴定的三原则,而菲比格的发现又是符合这个原理的。值得注意的是,诺贝尔委员会从此以后对恶性肿瘤的授奖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乎中断了40年之久。
菲比格的代表作有:《关于线虫及大鼠胃乳头瘤和癌性新生物激发因素的研究》、《螺旋虫性癌以及寄生虫引起的其它癌症》等。

☚ 玛丽·居里   兰德斯坦纳 ☛
000140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