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苗bacterin在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的细菌性生物制剂(细菌、霉形体、钩端螺旋体等)。用于预防细菌性传染病,有些也可用作免疫佐剂。菌苗分灭活菌苗,如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菌苗、气肿疽甲醛灭活菌苗等;弱毒菌苗,如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布氏杆菌19号菌苗等;亚单位苗,如流行性脑炎多糖苗、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苗、大肠杆菌菌毛菌苗等。 菌苗vaccine用细菌制成的,作免疫用的生物制品叫做菌苗。如霍乱菌苗、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卡介苗、布鲁杆菌菌苗等均是菌苗。注射某种菌苗后,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此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菌苗对预防某些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菌苗 菌苗Junmiao是用特定细菌培养物制成的生物制品。通过口服、注射、划种或鼻吸入等方法进行接种,使人或动物产生自动免疫,从而预防细菌性传染病。有时也用作治疗或作佐剂。一般分为死菌苗和减毒活菌苗,前者,如鼠疫菌苗,伤寒、付伤寒菌苗;后者,如卡介苗。近年来有用细菌某些化学成分制成化学菌苗,例如提取细菌荚膜多糖制成多糖菌苗。这样的菌苗效力提高,并可消除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毒性。 ☚ 免疫 卡介苗 ☛ 菌苗以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和动物体后,可增强其抗病能力。分为死菌苗和减毒活菌苗。前者如伤寒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后者如卡介苗。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传染病。
菌苗见“医药卫生”中的“菌苗”。 菌苗亦称“疫苗”。用病原菌制成的生物制品。人和动物接种菌苗后,可以增强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分死菌苗(如伤寒、副伤寒菌苗等)和减毒活菌苗(如卡介苗等) 2类。主要用以预防细菌性传染病,有些也可作治疗用。如从多发性疖肿患者身上分离出病原菌制成自体菌苗,用以治疗其本人的化脓性疖肿。 菌苗bacterin亦称菌素。系用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品。有死菌苗(如伤寒、副伤寒菌苗)和减毒活菌苗(如卡介苗)等。主要用于自动免疫以预防细菌性传染,有些亦可用于治疗或作佐剂。 菌苗 菌苗菌苗是用细菌菌体或其提取成分制备的自动免疫制品,主要用于预防细菌性传染病,少数用于治疗疾病。据菌苗的性质可分为死菌苗、活菌苗及纯化或组分菌苗。凡选用抗原性高的菌种用化学(甲醛、酚)或物理(加热)方法杀死细菌而使其失去毒力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者均属于死菌苗,如霍乱、伤寒、百日咳、钩端螺旋体菌苗等。凡从自然界选育的天然变异弱毒菌株,或用人工方法降低其毒力使之无致病力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者均属于活菌苗,如布氏杆菌病、鼠疫、土拉、炭疽及卡介苗等。凡用化学方法提取细菌的有效抗原成分者称之为纯化或组分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多糖菌苗。 死菌苗 为乳白色悬液。优点是易于制备,性能稳定,易于保存,有效期较长。可与同类制品混合制成多价菌苗,如伤寒与副伤寒甲、乙混合制成三联菌苗; 也可与不同类制品混合,如百日咳菌苗与白喉精制类毒素及破伤风精制类毒素混合制成百白破混合制剂。缺点是注射次数较多,一般2~3次,接种量较大,反应也较大。死菌苗的免疫效果较低,维持时间较短,要使机体保持抗传染病能力,在完成基础免疫之后,第二年还须进行加强注射。 活菌苗 剂型多为单价冻干制品,为疏松片状物,加稀释液后应于三分钟内溶解。在机体内停留较长时间或有少量生长繁殖,使机体产生轻微感染或隐性感染。优点是用量较少,反应也较小,注射一次即能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持续时间也较长。卡介苗及土拉活菌苗可维持3~5年,鼠疫、布氏杆菌病在流行地区有必要时第二年仍须再行注射。活菌苗的缺点是易受温度、阳光的影响而降低其活菌数,影响效果,在制备及使用时需要一种有效的“冷链系统”,卡介苗还须避免阳光照射。 纯化菌苗 已经去除大部分毒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特异性免疫原,只须注射一次,用量极微,保护效果较好,持续时间也较长可达2~3年。纯化菌苗亦系冻干制品,受热易降解多糖体,使效价下降,故宜注意冷藏。 菌苗的反应 细菌抗原及内毒素成分紧密地结合在细胞壁内外,接种菌苗后,可因内毒素成分引起毒性反应,这种反应在所有菌苗制品中有其共性; 如全身发热反应及局部红、肿、痛、热的炎症反应。全身发热反应一般发生在注射后6小时左右,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逐渐消退。致热作用主要由内毒素刺激多核白细胞释放一种内源性致热原,这种致热原作用于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注射局部由内毒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激发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致使局部小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溢,间质水肿,因此局部呈现红、肿、痛、热的炎症反应,持续1~2天,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内毒素注入初期血糖浓度有所增高,以后逐渐降低,随着低血糖的出现,引起出汗、不安或晕厥。小剂量的内毒素引起白细胞增多,大剂量则使白细胞降低。内毒素可作用于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及血压下降,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内毒素休克。这些反应经对症治疗如应用抗过敏药物可以恢复。降低菌苗反应:可在菌苗内加入铝吸附剂,起到缓慢释放,逐渐吸收的作用;也可改变接种途径,如用皮上法、口服法;最理想的方法是将菌体纯化,去除内毒素仍保留其有效抗原成分。 菌苗的免疫 细菌细胞壁的表面含有多种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当菌苗注入机体,根据抗原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或/和细胞免疫反应。特异性的抗体有中和外毒素和覆盖细菌的作用。被抗体覆盖的病原菌在补体的参与下,发生补体介导的细菌溶解作用,如霍乱、流脑等。被抗体覆盖的病原菌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发生杀菌及消化作用,如肺炎、鼠疫、炭疽、流感杆菌、链球菌等。抗体有凝集细菌使其失去摄取营养成分的能力,以致抑制生长繁殖的,如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病原菌与粘膜上皮细胞粘附使其失去致病能力的,如百日咳、霍乱、痢疾等。当致敏淋巴细胞与特异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再次接触时,可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和消化能力大大增强,从而达到杀死与清除病菌的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及土拉活菌苗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双重免疫反应。 菌苗的效果 菌苗接种效果的评价主要根据接种率及接种成功率。当一种生物制品的接种率达到80%以上时,构成了人群免疫屏障,就能阻断传染病的流行。评价接种成功率的方法主要有: 测定免疫人群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和进行免疫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效果调查,利用免疫抗体来评价菌苗效果的有百日咳及流脑多糖菌苗,百日咳菌苗免疫后血清凝集效价达到1∶320时,则被认为达到保护水平。流脑多糖菌苗免疫后血清的间接血凝、酶标或杀菌力抗体测定,其抗体四倍增长率愈高,菌苗的效果也愈佳。利用细胞免疫反应(皮肤变态反应)来评价菌苗效果的有卡介苗及布氏杆菌病活菌苗。有些菌苗的血清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不呈平行关系或者试验方法不够理想,所以仍然采用流行病学现场效果调查,直接比较免疫地区的接种组与未接种组人群发病率,以证明菌苗的肯定效果。如流脑多糖菌苗的效果与分子量大小有关,现场试验证明凡分子量在10万以上者保护率可达90%以上,免疫力可持续3~5年。其余菌苗的保护率80%左右,免疫力持续约一年。治疗菌苗如布氏杆菌病治疗菌苗,气管炎菌苗、死卡介苗治疗气管炎及卡介苗治疗癌症的效果是依据少量多次注射,使机体对过敏原脱敏,或者使机体产生并维持一定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使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提高其抗感染的能力。 使用菌苗对预防细菌性传染病仍然是一种最有效的措施,加之耐药性菌株日益增多,临床化疗结果不够理想,也须改用菌苗进行治疗。菌体菌苗反应较大,免疫力较低,改进方法有纯化菌体,选育弱毒菌株或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探索新菌苗。 在制备纯化菌苗方面,以流脑多糖菌苗为先导,继而在国外应用了百日咳组分菌苗及肺炎多糖菌苗。用以预防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及中耳炎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苗也在试制中。 在寻找弱毒活菌苗方面,除了链霉素依赖株痢疾活菌苗及T32痢疾活菌苗外,又有伤寒Ty21a活菌苗的正式投产。近几年来应用体外遗传工程技术,将宋内氏痢疾菌的Ⅰ相抗原质粒转移到伤寒Ty21a突变株内,获得的衍生株在小白鼠体内能表达伤寒和宋内菌两重抗原。 在较好地了解了发病机理和免疫功能的知识后,国外利用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CFAⅠ及CFAⅡ纤毛抗原,制成了一种纯的纤毛菌苗,这种菌苗拟用于出国旅游者及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工作人员。 在交叉感染较多的医院里治疗烧伤及其他伤口感染的患者,应用绿脓杆菌蛋白及多糖抗原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在麻风预防方面目前采用卡介苗和加热灭活的人麻风杆菌混合的菌苗对早期瘤型麻风及易感人群有效。 还有少量用于治疗气管炎、尿路感染或疖病的菌苗,多采用引起该病的常见细菌,制成死菌苗,以少量多次的注射方法,产生治疗效果,这种菌苗疗程虽长,但无副作用。还有用卡介苗或死卡介苗使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用以治疗癌症患者,一般也需少量多次应用,经治疗后可肯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黄热疫苗 炭疽活菌苗 ☛ 菌苗vacc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