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尿检查
尿路感染时尿中有细菌,称为菌尿。检查菌尿的方法为:
❶尿液直接找细菌法: 可采取清晨新鲜中段尿10ml离心,取沉渣涂片,或不离心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找细菌。当每个高倍视野中均能见到细菌为阳性。准确率可达90%。
❷尿液培养法:可作菌种鉴定与菌落计数,凡培养所得菌落数>105/ml者,可诊断为尿路感染。若<104/ml者则可能为尿液被细菌污染,称假阳性,多见于妇女、小儿、老年人、长期卧床和瘫痪病人,如患者每小时进水300ml,则因尿液稀释,以致细菌培养计数直线下降,故饮水多者细菌计数在104/ml时也可能为尿路感染。为了避免细菌污染尿液,常采取排尿前尿道口、外阴部消毒及排尿时弃去开始排出的10~20ml前段尿,然后将中段尿液留入消毒试管中作培养,称为清洁中段尿培养。对收集清洁中段尿有困难的病人,必要时可进行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法,此法获得的尿标本,如有菌生长,即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❸抗体包裹细菌检查法:本法可以鉴别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引起的菌尿。肾盂肾炎患者尿中的细菌常被人体IgG包裹,所以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血清进行检查。肾盂肾炎尿中的细菌能显示出荧光阳性,而膀胱炎患者的细菌则荧光阴性,但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时尿中也可找到抗体包裹细菌,应予注意。
❹变异型细菌检查: 细菌在机体内受防御机制干扰、尿液张力增高或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等情况下,可使肾内细菌的胞膜生成障碍,演变成缺乏胞膜的细菌,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 “L” (Lister)型、球浆体(Spheroplasts)、及原生质体 (Protoplasts)。这些变异细菌在生存条件好转时,可以重新获得胞膜,故仍具感染活力,但对渗透浓度却很敏感,特别是原生质体,在一般培养基中易溶解、破坏,故得不到阳性结果。因此,对这一类细菌培养时必须采用高渗而富有营养的培养基。
菌尿检查有时可出现假阴性,其原因大致有
❶正在用抗菌药物治疗或停药后不久;
❷进入膀胱的尿含细菌数较少 (须在膀胱内停留增殖8 h以上,才能使每ml尿中细菌繁殖达到10万以上)若患者尿频,尿在膀胱中停留时间短,或用了利尿剂、大量饮水、补液等使尿液稀释,或正在进行膀胱冲洗治疗及作留置导尿等均将减少尿培养中的菌落数,致达不到阳性标准;
❸患侧输尿管梗阻,使感染部位的尿不能排出或仅有少量排出;
❹尿pH<5.0或>8.5时,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可影响培养结果;
❺革兰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葡萄球菌,因繁殖力较低,在培养基中长出的菌落会较少,厌氧菌则要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霉菌繁殖缓慢,须培养1~2周才能长出菌落。支原体仅能在血清培养基中生长,而且须培养4~5d方能长出细小菌落,这些都可使尿培养假阴性。
菌尿的化学检查: 亚硝酸盐试验及氯化三苯四氮唑(TTC)试验。此二试验是利用某些细菌对硝酸盐及TTC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当试验显示红色、阳性反应时,间接表示尿中有细菌存在。尿中有肺炎杆菌、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阳性率高; 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阳性率较低,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尿路感染的诊断。
肾盂肾炎的尿沉渣经龙胆紫-番红试剂染色后,在高倍镜或油镜下可见到胞浆中有闪烁跳动颗粒的白细胞,称闪光细胞 (Sternheimer-Mabin细胞)。它不是特异性的,有时在无感染的低张尿中亦可出现。但在使用过抗菌药物治疗或晚期肾盂肾炎白细胞尿不明显者,可不出现。故闪光细胞检查,对肾盂肾炎的诊断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