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菁菁者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

《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三家《诗》无异义。朱熹反对《序》说,改为“燕饮宾客之诗”(《诗集传》),似无据。清人有以为“人君喜得见贤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则与“乐育材”之意大同小异。全诗四章,每章四句。描写太学之学生见到“君子”视学后的喜悦心情。前三章均以“菁菁者莪”起兴,以表明“育材之有地”(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末章以杨舟沉浮起兴,表示太学生惧不见用的心情,见到“君子”后始得安然。今人有以为“读此诗,则知利欲熏心,患得患失,此知识分子之传统陋习,盖自三千年前已萌其端矣”(陈子展《诗经直解》)。亦见仁见智之论。“菁莪”二字,后世遂作乐育贤才之成语。

☚ 彤弓   六月 ☛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这是一首歌咏学子乐见君子 (即老师) 和君子乐育人才(本诗小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 的乐歌。赞美了教师教育人才,学生学有收获的事。所以,后来人提到教育,常用这首诗做典故,借“菁莪”来美育才。“菁莪”,即“菁菁者莪”的简称。全诗四章,章章歌颂老师培育人才,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因而心中喜悦。
 第一章,借描写向阳的山坡上,长着茂盛的萝蒿(“莪”,亦名萝蒿,《本草纲目》称之为抱娘蒿) 起兴,使人触景展开联想。联想到那教育人的老师培育出许许多多有用的人才,犹如向阳坡上的萝蒿,长得茂密繁盛。然后引出“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是已经的意思;“且”,是而且、并且的意思;“仪”,是规范、礼仪。这句话是说,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教师的教育,不但心中快乐,而且懂得了修养品德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仪。所以,这第一章是从修身方面,赞美老师的重大作用。
 第二章,用同样的事物起兴,再次引出人们对老师辛勤教育人才的联想。借以唤起人们对教师的羡慕、热爱、敬重的感情,“既见君子,我心中喜”,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教师的教育,我们的心中感到无限的欣喜。这样配合第一章,反复吟唱,从而收到了较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章,再用同样的事物起兴,引出老师乐于教育人才的联想。然后歌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锡”,即赐;“朋”,左人用贝壳作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百朋”,言钱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莘莘学子,已经有幸受到老师的教育,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本领,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所以,这第三章,是从求知识、学本领方面,赞美老师的重大作用。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注重教育,重视知识、本领的传授,认识到学得“知识和本领”,胜过富有万贯家产。
 本诗的前三章,是用同样的事物起兴,而第四章,即末章,改用了描写别的事物起兴。“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汛汛”,是船行水上,任其漂流的样子。“载”,是乃,则。这两句诗,是借描写杨树做的小船,随着波浪漂流在水中,或是沉到水底里,或是漂浮在水面上,没有一定的方向,也不知道是深是浅。使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就不禁联想到,那些年轻的学子,无人教管,放任自流,就犹如船行水上,随波逐流,没有方向,不知深浅,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末篇这样起兴,与前三章所歌咏的内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较为强烈的反衬作用。然后再来歌咏,对教师慕艳、热爱和敬重的感情。“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休”,《广雅》释为“喜也”。这两句诗是说,已经有幸受到老师的教育,同那无人教诲、随波逐流的莘莘学子相比,心中更感到无限的喜悦。这样以没有老师教育反衬有老师教育,就更加突出老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收到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比喻衬托的作用比较突出。特别是正反对照的反衬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例如,本诗的末篇,不仅用“汛汛杨舟,载沉载浮”,形象而又具体地反衬了“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强调了老师的重要作用; 而且,又与前三章的起兴,用“阿之长莪菁菁然,如君子能长育人才”这样的比喻,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呼后应,反复对照,使诗的思想意义更加突出,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诗经》篇文之《菁菁者莪》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①菁(jīng)菁:茂盛貌。莪:萝蒿。②阿:山湾。③沚:水中小洲。④陵:土山。⑤锡:通“赐”。赠。百朋:百串贝钱,形容钱币之多。⑥泛泛:漂荡貌。⑦沉、浮:时起时伏。⑧休:欣喜。
 


 【鉴赏】这是青年男女的恋歌。
 全诗四章。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她喜逢自己所钟情的男子。前三章以“莪”起兴。诗以“菁菁者莪”兴比男子青春貌美。一章说:茂盛的萝蒿,生长在山湾里。既已见到情人,情人面带笑容而且彬彬有礼。二章说:茂盛的萝蒿,生长在水中小洲。既已见到情人,女子的心里真是乐悠悠。三章说:茂盛的萝蒿,生长在山谷中。既已见到情人,情人赠给钱币多贵重。末章以“杨舟”起兴。诗以漂浮的杨舟时伏时起,兴比女子的心情激动不已。既已见到君子,她的心里无比欣喜。《诗经》中写男女相会的诗篇很多,如《召南·草虫》“亦既见止……我心则说(悦)”、《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等。将此诗“既见君子,我心则喜”与这些诗句加以对比,更可见出这是一首情诗。
 《诗序》说是“乐育才”。此说认为前三章所写茂盛的萝蒿,是人才的象征。这些人才由于朝廷的培养,成为“秀进之士”,以至取得官爵,并且得以见到“君子”(指皇帝),故他们心里都很欢乐。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当是君临辟雍,见学校人才之盛,喜而作此。”其意是说天子来到太学,见到莘莘学子英姿潇洒,目之为“菁菁者莪”;太学生见到天子“乐且有仪”,且有“百朋”之赏,自然欣喜不已。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但均认为“菁莪”喻人才、喻学生,“君子”指天子。其实,“菁莪”与“君子”实为一体。再说让人才在朝廷或在太学朝见天子,也只是一种附会的想象。朱熹《诗集传》说:“此亦燕饮宾客之诗。”然而,诗中并未提到宴饮,因而此说也难成立。

《诗经》之《菁菁者莪》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菁菁者莪

 〔原文〕
 菁菁者莪,(韩菁作蓁。)
 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
 乐且有仪。
 (莪、阿、仪,歌部。)
 菁菁者莪,
 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
 我心则喜。
 (沚、子、喜,之部。)
 菁菁者莪,
 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
 锡我百朋。
 (陵、朋,蒸部。)
 汎汎杨舟,
 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
 我心则休。
 (舟、浮、休,幽部。)
 〔译文〕
 茂盛的萝蒿,长在山丘上。已经见到君子,既快乐又有礼仪。
 茂密的萝蒿,长在沙洲上。已经见到君子,我心中无比欢喜。
 茂盛的萝蒿,长在丘陵上。已经见到君子,胜过赏我一串钱。
 水中泛着杨木船,一会沉下一会浮起。已经见到君子,我心中乐滋滋。
 〔评介〕
 《菁菁者莪》 四章,章四句。《诗序》说《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是诗主旨无争论。唯朱熹《诗序辨说》云:“此《序》全失诗意”。《诗集传》亦云:“此亦燕饮宾客之诗”。朱熹此说似本《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 ‘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春秋之世,赋《诗》常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非必《诗》之本义,朱熹忽视了这个基本事实。虽然 “朱子释 《子衿》、《菁菁者莪》二诗皆不从《小序》,而自立新说。及作《白鹿洞赋》,中有曰:广《青衿》之疑问。又曰: 乐《菁莪》之长育。门人问其故,答曰: 旧说亦不可废。可见朱子传《诗》之意,只为从来遵《叙》者株守太过,不能广开心眼,玩索经文,领其微旨。故悉扫旧诂,别开生面,为学《诗》者示一变通之法,以救后学之滞,俾与古注相辅而行。原不谓《集传》一出,便可尽废诸家之义也。”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故《菁菁者莪》之类名篇,“约定俗成谓之宜,非有确证,骤难改易也。”
 此诗以学子的口吻,称颂君子“乐育材”,抒发“既见君子”的喜悦之情。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菁菁,盛貌。莪,萝,蒿也。《本草纲目》称为抱娘蒿。中阿、阿中。阿,大丘陵。这两句是以莪的生长环境起兴。二、三章开端皆然,“在彼中沚”,沚,水中小洲。“在彼中陵”,陵,大土山。各章三四句写“我”的心情。“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君子,指教师,即 “乐育材”者。据王先谦引徐干《中论·艺纪篇》说:“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保氏,掌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故《诗》曰: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人材,其犹人之于艺乎?”(《诗三家义集疏》)诗中“君子”为指“保氏”,掌管教育的官吏。四川辞书出版社《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把“君子”释为 “受过教育的子弟”,显系误解。“乐且有仪”,是说学子见到君子时的喜悦心情,“非所见者”——君子喜也,故此处译为:“已经见到君子,既快乐又有礼仪”。二、三章三、四句意思与此相近。“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喜”,即首章之“乐”。“锡”,赐。“朋”,古人用贝壳作钱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百朋,言钱多也。《两周金文大系考释》所收一百六十二件,记锡贝者有二十一件。“彼时锡贝固常事,锡贝百朋,则诚得禄多矣。”(陈子展《诗经直解》)“锡我百朋”,意谓得到老师的教诲,学到知识和本领,胜过“百朋”,是无价之宝。四章以“汎汎杨舟,载沉载浮”起兴,汎汎,飘浮的样子。杨舟,杨木制作的船。犹柏木为舟,谓之柏舟; 松木为舟,谓之松舟矣。谓杨木船飘浮水中,时而沉下,时而浮起。此番行船,随波逐流,令人堪忧。而今有幸得到老师的教导,学有方向,学有榜样,不再是无人教管,放任自流的学子了,使“我”感到无比喜悦。“我心则休”,休,《广雅》释为喜。
 这首诗旨在赞美“君子能长育人材”,却不从正面落笔,而从“我”既见君子之后的心情透露出来,“我心则喜”,“我心则休”,足使读者联想起君子育人的种种景况。可谓言在此,意在彼,富有隽永的情味。诗各章一、二句均为起兴,然而,一、二、三章以“莪”在彼某地起兴,末章却忽变以 “汎汎杨舟,载沉载浮”起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新颖别致。前三章言“因育材之有地,喜己材得成也。”(何楷《古义》)末章以舟之载物,时沉时浮之惊险起兴,有力衬托了“育材”者之作用。陈奂释云:“沉浮,犹重轻,重者舟亦浮,轻者舟亦浮。以言物不论重轻,舟无不载,喻才不论大小,朝无不用也。”(《诗毛氏传疏》)此将杨舟沉浮视为比,兴中有比,亦可通。

诗词《菁菁者莪》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注释】 ①菁(jing精)菁:茂盛貌。莪:萝蒿,蒿的一种。中阿:即阿中。阿,大丘陵。②君子:指贤材。仪:礼。③沚(zhi旨):水中小洲。④陵:大土山。⑤百朋:古时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百朋喻钱之多。⑥泛(fan范)泛:漂流貌。杨舟:用杨木制做的船。⑦休:喜悦。
 
 【译文】 萝蒿多茂密,长在山丘里。见到好人材,心乐且有礼。萝蒿多茂密,长在小洲里。见到好人材,我心真欢喜。萝蒿盛且繁,长在大土山。见到好人材,胜得好多钱。杨木做成船,漂流好安闲。见到好人材,我心好喜欢。
 
 【集评】 《毛诗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
 唐·孔颖达:“作《菁菁者莪》诗者,乐育材也。言君子之为人君,能教学而长育其国人,使有材而成秀进之士至于官爵之。君能如此,则为天下喜乐矣,故作诗以美之。经四章,言长养成就,赐之官爵,皆是育材之事也。《南有嘉鱼》,言乐与贤也。《南山有台》,云乐得贤者,彼谓在位及人君,于时乐求贤者,本在上之心,非下人所乐。此则下人所乐,乐君之能育材,与彼别。又经言喜乐者,谓被人君所育者,以被育有材得官爵而喜。又序言喜乐之者,他人见之如是而喜乐之,非独被育者也,作者述天下之情而作歌声。”(《毛诗正义》卷十)
 宋·朱熹:“此亦燕饮宾客之诗。言菁菁者莪,则在彼中阿矣。既见君子,则我心喜乐而有礼仪矣。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仪之盛也。”(《诗集传》卷十)
 清·姚际恒:“《小序》谓‘乐育材’,不切。《集传》谓‘亦燕饮宾客之诗’,篇中无燕饮字面,尤不切。大抵是人君喜得见贤之诗,其余则不可以臆断也。”(《诗经通论》卷九)
 清·陈奂:“上三章,言君子之长育人材。沚之长莪,陵之长莪,犹阿之长莪也。末章,又以舟之载物,兴君子之用人材。”(《诗毛氏传疏》卷十七)
 清·方玉润:“《小序》曰: ‘乐育材也。’朱子初说亦从其义,既谓《序》失诗意,遂改为‘燕饮宾客之诗’。然诗中亦无燕饮字。故姚氏两驳之,而以为‘人君喜得见贤之诗,其余则不可以臆断。’愚谓经文虽不露育材字,而菁莪之产于美地,在彼中阿、中沚、中陵,有润泽以养其材。故物虽微而亦成其盛,即如人材之在学校,有教化以培植之,故质虽鲁而亦成其德。即主育材言亦奚不可?且所谓贤,又安知其不从学校中以见之耶?此种诗古来相传既久,可以不必与之立异。唯《大序》云‘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迂曲难解,则断不可从。盖君子即贤者也,而乃以为人君,则下文‘乐且有仪’、‘赐我百朋’二句直接不去。仪谓‘享多仪’之仪,是君见贤而乐,乐则有仪以将意。若天下人得见人君,则何仪之有乎?百朋谓贝之多,是君见贤而以为宝,不啻百朋之赐。若天下人得见人君,又何宝之是赐乎?故此诗当是君临辟雍,见学校人材之盛,喜而作此。或即以燕飨群材,亦亦可知。总之,不离育材者近是。”(《诗经原始》卷之十)
 今·金启华:“朋友相见,喜笑颜开。”(《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
 
 【总案】 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有争议。多数意见是沿袭《诗序》说,即“乐育材也”。因主张此说的人多,也就约定俗成,“菁莪”也就成了常被用来比喻教育人材的典故。朱熹本认为此诗“亦燕饮宾客之诗”,但他后来所写的《白鹿洞赋》中,有“乐菁莪之长育,拔隽髦而登进”的句子,即也认为此诗是“乐育材”的了。明代刘基的《送赵元举之奉化州学正》中,也有“泮水紫芹香可览,倚看待佩乐菁莪”的句子。此诗充满了乐育人材的喜悦。诗以茂盛的萝蒿比喻人材的培育、成长;以“在彼中河”、“在彼中沚”、“在彼中陵”比喻人材的分布广泛;以“杨舟”比喻人材的有用,作者的一片爱才之心,跃然纸上。

诗经《菁菁者莪》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菁菁者莪》


朋友相见,喜笑颜开。
菁菁者莪,(一) 萝蒿长得长又长,
在彼中阿。(二) 在那山阿的中央。
既见君子,我看见了那人儿,
乐且有仪。(三) 精神愉快把礼行。

菁菁者莪,萝蒿长得长又长,
在彼中沚。(四) 在那水洲的中央。
既见君子,我看见了那人儿,
我心则喜。我的心里喜洋洋。

菁菁者莪,萝蒿长得长又长,
在彼中陵。在那山陵的中央。
既见君子,我看见了那人儿,
锡我百朋。(五) 给我贝儿一百双。

汛汛杨舟,杨木船儿在漂荡,
载沉载浮。(六) 一会儿下,一会儿上。
既见君子,我看见了那人儿,
我心则休。(七) 我的心里多欢畅。


注 释
(一)毛亨:“菁菁,盛貌。莪,萝,蒿也。”
(二)何楷:“阿有二义。《说文》云:‘大陵也。一曰曲阜也。’宜依后说为正。大陆曰阜,其曲处名曰阿。及至大阜始曰陵耳。”
(三)严粲:“凡既见君子之下,其接句皆述喜之之情,谓见君子者喜,非所见者喜也。”
(四)朱熹:“中沚,沚中也。”
(五)姚际恒:“百朋,两贝为朋。”
陈奂:“《说文》:‘贝,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是古用贝为货,周兼用泉布,而贝不废。”
(六)朱熹:“载,则也。”
黄震《黄氏日钞》:“载沉载浮者,言舟泛泛水中,或上或下,不定之貌。”
(七)马瑞辰:“按:《广雅》:‘休,喜也。’”

注 音
菁jing精 莪e俄 沚zhi止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

〔原文〕
菁菁者莪,(韩菁作蓁。)
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
乐且有仪。
(莪、阿、仪,歌部。)
菁菁者莪,
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
我心则喜。
(沚、子、喜,之部。)
菁菁者莪,
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
锡我百朋。
(陵、朋,蒸部。)
汎汎杨舟,
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
我心则休。
(舟、浮、休,幽部。)
〔译文〕
茂盛的萝蒿,长在山丘上。已经见到君子,既快乐又有礼仪。
茂密的萝蒿,长在沙洲上。已经见到君子,我心中无比欢喜。
茂盛的萝蒿,长在丘陵上。已经见到君子,胜过赏我一串钱。
水中泛着杨木船,一会沉下一会浮起。已经见到君子,我心中乐滋滋。
〔评介〕
《菁菁者莪》 四章,章四句。《诗序》说《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是诗主旨无争论。唯朱熹《诗序辨说》云:“此《序》全失诗意”。《诗集传》亦云:“此亦燕饮宾客之诗”。朱熹此说似本《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 ‘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春秋之世,赋《诗》常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非必《诗》之本义,朱熹忽视了这个基本事实。虽然 “朱子释 《子衿》、《菁菁者莪》二诗皆不从《小序》,而自立新说。及作《白鹿洞赋》,中有曰:广《青衿》之疑问。又曰: 乐《菁莪》之长育。门人问其故,答曰: 旧说亦不可废。可见朱子传《诗》之意,只为从来遵《叙》者株守太过,不能广开心眼,玩索经文,领其微旨。故悉扫旧诂,别开生面,为学《诗》者示一变通之法,以救后学之滞,俾与古注相辅而行。原不谓《集传》一出,便可尽废诸家之义也。”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故《菁菁者莪》之类名篇,“约定俗成谓之宜,非有确证,骤难改易也。”
此诗以学子的口吻,称颂君子“乐育材”,抒发“既见君子”的喜悦之情。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菁菁,盛貌。莪,萝,蒿也。《本草纲目》称为抱娘蒿。中阿、阿中。阿,大丘陵。这两句是以莪的生长环境起兴。二、三章开端皆然,“在彼中沚”,沚,水中小洲。“在彼中陵”,陵,大土山。各章三四句写“我”的心情。“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君子,指教师,即 “乐育材”者。据王先谦引徐干《中论·艺纪篇》说:“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保氏,掌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故《诗》曰: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人材,其犹人之于艺乎?”(《诗三家义集疏》)诗中“君子”为指“保氏”,掌管教育的官吏。四川辞书出版社《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把“君子”释为 “受过教育的子弟”,显系误解。“乐且有仪”,是说学子见到君子时的喜悦心情,“非所见者”——君子喜也,故此处译为:“已经见到君子,既快乐又有礼仪”。二、三章三、四句意思与此相近。“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喜”,即首章之“乐”。“锡”,赐。“朋”,古人用贝壳作钱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百朋,言钱多也。《两周金文大系考释》所收一百六十二件,记锡贝者有二十一件。“彼时锡贝固常事,锡贝百朋,则诚得禄多矣。”(陈子展《诗经直解》)“锡我百朋”,意谓得到老师的教诲,学到知识和本领,胜过“百朋”,是无价之宝。四章以“汎汎杨舟,载沉载浮”起兴,汎汎,飘浮的样子。杨舟,杨木制作的船。犹柏木为舟,谓之柏舟; 松木为舟,谓之松舟矣。谓杨木船飘浮水中,时而沉下,时而浮起。此番行船,随波逐流,令人堪忧。而今有幸得到老师的教导,学有方向,学有榜样,不再是无人教管,放任自流的学子了,使“我”感到无比喜悦。“我心则休”,休,《广雅》释为喜。
这首诗旨在赞美“君子能长育人材”,却不从正面落笔,而从“我”既见君子之后的心情透露出来,“我心则喜”,“我心则休”,足使读者联想起君子育人的种种景况。可谓言在此,意在彼,富有隽永的情味。诗各章一、二句均为起兴,然而,一、二、三章以“莪”在彼某地起兴,末章却忽变以 “汎汎杨舟,载沉载浮”起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新颖别致。前三章言“因育材之有地,喜己材得成也。”(何楷《古义》)末章以舟之载物,时沉时浮之惊险起兴,有力衬托了“育材”者之作用。陈奂释云:“沉浮,犹重轻,重者舟亦浮,轻者舟亦浮。以言物不论重轻,舟无不载,喻才不论大小,朝无不用也。”(《诗毛氏传疏》)此将杨舟沉浮视为比,兴中有比,亦可通。

☚ 彤弓   六月 ☛
000001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