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莱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莱辛

莱辛1729~1781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1746年,莱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上学时期决定献身于戏剧艺术。1748—1760年,他在柏林办报,主持戏剧栏目。1767年,莱辛任新建立的汉堡民族剧院的戏剧艺术顾问,对演出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进行评论,这些评论后来汇编成《汉堡剧评》。剧院因经济问题关闭后,莱辛到布林斯韦克公爵的沃尔芬比特尔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其间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1781年患脑溢血逝世。
莱辛在戏剧创作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模仿法国古典主义作品,1755年创作的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突破了王公贵族为主角的戏剧创作模式,标志着德国戏剧进入了新阶段。他的三大名剧《明娜·冯·巴尔赫姆》、《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从体裁和题材上都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式。
在理论上,他主张戏剧通过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起到教育作用;认为法国古典主义歪曲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并未主张“三一律”,人物的性格必须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莱辛热心地向人们介绍莎士比亚,认为戏剧创作应以莎士比亚为榜样。

☚ 4.德国   歌德 ☛

莱辛1729—1781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德国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在戏剧艺术方面,主张剧作要创造有个性的人物,反对盲目摹仿法国古典主义倾向。1755年以创作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而知名。此外还有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及被称为德国第一部古典喜剧的《明娜·冯·巴尔赫姆》、诗剧《智者纳坦》、戏剧论著《汉堡剧评》等。参见“美学”中的“莱辛”。


莱辛

见“艺术”中的“莱辛”。


莱辛

德国思想家、文艺评论家。美学上反对传统的“诗画一致”说。对诗歌和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了探讨和区别。认为诗和画的分别,在于摹仿对象与摹仿方式的不同。指出美是古代造型艺术的法律。代表作有《拉奥孔》。参见“文学”中的“莱辛”。

莱辛

莱辛1729~1781

德国戏剧家、文艺理论家。出身于牧师家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过神学,后改学医,但兴趣在文学与哲学。最初从事喜剧创作,决心要做德国的莫里哀。第一部重要作品是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 (1755),以市民为悲剧主人公,成为德国第一部市民戏剧,1756~1757年,他与哲学家门德尔松、作家兼出版家尼古拉之间关于悲剧美学的通信,具有时代意义。1759~1760年间为周刊《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所写的55篇通信(简称“文学书简”) 内容广泛,猛烈抨击了拘泥于法国古典戏剧的戈特舍德,主张向莎士比亚学习。1960年写出重要美学论文《拉奥孔》,指出诗与画两种艺术的差别,强调文学应打破静观的方法,注意表现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1765年任汉堡民族剧院顾问兼评论后,将这一年所写的104篇剧评编为《汉堡剧评》,阐述了现实主义与市民剧理论。1767年发表的《明娜·封·巴尔赫姆,或军人之福》,以七年战争为背景,写一爱情喜剧,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被誉为德国三大喜剧之一。其最重要的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1772) 以文艺复兴时期一小公国暴君的罪恶,影射现实德国的封建统治者,具有鲜明的叛逆意识,但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一面。梅林称他的戏剧为其“《剧评》思想的行动表现”。1779年的戏剧《智者纳旦》表现了其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立场。

☚ 德国文学   歌德 ☛
莱辛

莱辛1919—Lessing, Doris

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伊朗。父亲是英国在伊朗驻军军官。1949年定居伦敦。14岁时辍学。所受学校教育不多。年轻时在罗得西亚加入共产党,参加反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活动。代表作是小说《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与后来出版的4部续篇《正当的婚姻》、《暴风雨掀起的涟漪》、《被陆地围住》和《四门城》总称为《暴力的孩子们》。这5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妇女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所走的崎岖道路。女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有相似之处。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记》等。莱辛与同时代女作家相比,题材比较广阔,因此更富于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有的评论家认为她是当代英国最优秀的女作家,堪与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媲美。

☚ 卡内蒂   乔伊斯 ☛

莱辛

莱辛1729—1781Lessing

德国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卡门茨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就学习和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和法文,17岁进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和医学,但对文学和哲学更感兴趣。1748年开始发表作品,重要剧作有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或军人之福》,悲剧《爱米丽雅·伽洛蒂》,无韵诗体剧《智者纳旦》。《爱米丽雅·伽洛蒂》是莱辛代表作,它是一出反封建的悲剧,揭露了当时德国封建宫廷的腐败,同时也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莱辛为了避免当局的干预,把戏剧的时代和地点放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瓜斯塔拉公国。女主人公爱米丽雅·伽洛蒂是奥多雅多和克劳迪娅的女儿,她正准备和伯爵阿皮阿尼结婚。这时,公国的统治者赫托勒亲王也爱上了爱米丽雅。他用尽各种阴谋都未能获得爱米丽雅。后来,他依了侍从玛里奈利的计谋,趁爱米丽雅和阿皮阿尼到一座庄园结婚时,收买了一伙强盗在半路把阿皮阿尼杀死,然后把爱米丽雅带到亲王的别墅里,谎说是救了她。这时,克劳迪娅赶到,她识破了亲王的阴谋。奥多雅多也从被亲王遗弃的情妇奥尔齐娜伯爵夫人处获悉亲王卑鄙的意图。最后父亲见到了女儿。由于女儿正处在随时可能受到侮辱的危险之中,为了保护女儿的贞操,奥多雅多亲手将她杀死。这个剧本悲剧气氛浓烈,结构严谨,对话生动简洁,是早期市民悲剧的典范。莱辛还写有90多篇《寓言》,这些寓言寓意深刻,朴素自然,富有教育意义。莱辛的文艺理论涉及面很广。他的《关于当代文学的通信》共55篇,涉及文学、语言、诗律、教育、翻译等当时公众关心的许多问题。在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第十七封信里,莱辛批判了文学权威戈特舍德,谴责他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盲目崇拜,尖锐地提出这种法国化的戏剧,对德国人的思想方法是否适合的问题。莱辛认为,德国戏剧应该学莎士比亚,而不是去生搬法国的高乃依和拉辛;最后他提出了创作德国民族戏剧的愿望。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通过古代造型艺术与诗歌对特洛伊祭司拉奥孔父子三人被蛇缠住咬死的故事的不同处理,来探讨画与诗的界限及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法。莱辛认为,雕刻、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应表达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宜于表现动态美,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要表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莱辛的理论廓清了画与诗的界限,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汉堡剧评》共有104篇评论,是莱辛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为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戏剧的主要因素是真实,首先是艺术真实,而不是历史细节的真实。在刻划人物性格时,必须合乎“内在的可能性”,合乎自然;作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的事物上。他论述了古典主义“三一律”,指出了机械模仿法国戏剧的危害性,再次提倡学习莎士比亚,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强调开展戏剧评论的重要性,批评这方面的错误观点;肯定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它是教育群众的有效办法。他主张建立民族剧院,促进德国的统一事业。莱辛的创作和理论表现了大胆的批判精神,对德国启蒙运动文学以及后来的德国文学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 戈特舍德   赫尔德 ☛
000008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