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莱子侯刻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为王莽时期的刻石,隶书已接近成熟。刻石全文如下: “始建国夫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文人象,封使诸子食等用百余(馀)人,后世子孙毋坏败。”右侧有嘉庆丁丑年(1817),滕县颜逢甲题记,行书三行,云: “嘉庆丁丑秋,滕(县)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县)孙生容、王补仲、□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此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圣殿,嵌于新筑墙壁中。


 此刻石书体尚无明显波发,横画气势雄伟,竖笔、捺笔收锋劲健,字距比较整齐,已开东汉风貌。其中“为”、“毋”、“子”等字与威武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26简(西汉元延三年,前10)相似。“食”、“使”、“后”等字与《仪礼》简极相似。“为文人象”之“为”、“象”二字相近,是由于当时简牍结体形象相近而致。
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

西汉。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据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去边纹,高汉尺一尺五寸三分,广二尺二寸七分。”石原在山东省邹县卧虎山下,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王仲磊最早发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移置邹县孟庙斋宿房,道光年间移致严堂,现存启圣殿,嵌于新筑壁墙中。《莱子侯刻石》隶书,7行,行5字,行间有直界,右侧刻颜逢甲、孙生客等人题记三行。铭文记莱子侯赡族封田勒石戒孙之事。亦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此刻石点画丰筋力满,毫端犀利,结体秀劲古茂,字形扁平,以横笔取势,从而贴切了行间的意趣,增强了刻石的整体装饰效果。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虽不能如孔庙五凤二年刻石之高超浑古,要亦遥相辉映。为西汉隶书之佳品。”杨守敬《平碑记》云:“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 银雀山汉简   乙瑛碑 ☛
莱子侯刻石

莱子侯刻石

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十三日刻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颜逢甲、孙生容等得于邹县城西南50里的卧虎山麓,并移入邹县孟庙。刻石高60.5厘米,宽80.5厘米,厚46厘米。文7行,行5字,行有直线界格,隶书,阴刻。内容系莱子侯为宗支之人封墓或封域,对子孙的告戒。书法苍劲简质,极具风骨。刻石右侧有颜逢甲等题记三行。因西汉刻石极少,历来极受珍视,屡见著录。刻石真伪存有异议,“莱”字亦有释“”、“葉”、“業”字者。原石保存完好,现藏邹县文物保管所。

☚ 袁家庄遗址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 ☛

莱子侯刻石

王莽时期刻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山东颜逢甲发现,并有刻跋于石。清马邦玉《汉碑录文》有著录,并记录其发现过程。对此碑释读多有异说,此处采徐森玉说及释读,全文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友人为封,使者子食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