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荔枝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荔枝栽培史history of litchi growing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的特产果树,原产中国。现在海南省的五指山霸王岭和金鼓岭还有成片的野生荔枝林,广东省的徐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十万大山以及云南省的勐合等地也有野生荔枝分布。
荔枝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在广东省驯化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年,南越武王尉佗曾将荔枝作为土特产进献给汉高祖刘邦。其后荔枝就成了闻名全国的佳果,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诗人墨客不仅对它多所题咏,而且纷纷为之谱写专著。历代荔枝专著多达11部,最早的是唐末郑熊撰的《广中荔枝谱》。书中共记荔枝品种22个,惜早已失传;北宋蔡襄撰《荔枝谱》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
据史籍记载,荔枝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在云南南部也有少量分布。台湾栽


广西合浦堂排出土西汉荔枝

培的荔枝大约是18世纪初从大陆引种去的。四川的荔枝栽培主要集中在川东南,唐代达到极盛,唐以后逐渐衰落,到清代栽培已不多。福建的荔枝栽培在宋代是全国的中心,当时主要集中在福、兴、泉、漳四郡。
美国自1873年起,曾多次从中国引种,至1940年已进行商品性生产; 拉丁美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古巴、巴拿马、波多黎各等,也先后引种栽培。
荔枝的种类单一,但是品种极其丰富,历代荔枝品种累计多达200余种,是中国古代品种最多的一种果树。早在晋代,就有焦核、春花、朝偈、鳖卵等不同品种。蔡襄《荔枝谱》中记载当时福建省福、兴、泉、漳四郡的荔枝品种共32个。其中的宋公荔枝(又名宋香),在蔡襄生活的时代,树龄已有300年,至今仍生机盎然地生长在福建莆田;陈紫现在仍然是福建省栽培的优良品种之一。此外,历代史籍中记载的品种,如: 黑叶、挂绿、大造、香荔、尚书怀、妃子笑、桂味、三月红等,也都至今仍有栽培,而且不失为较好的品种。
古代繁殖荔枝的方法有实生、高压与嫁接。据古人的经验,实生繁殖的荔枝达结果年龄迟,所结果实品质差,因此较少采用。高压繁殖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的《游宦纪闻》(1233,或稍后),是古代繁殖荔枝普遍采用的方法。一般在清明前后、荔枝开花时或春初进行,至秋季生根后,从母树上锯下定植。至于荔枝的嫁接繁殖,在古代应用不甚普遍,所用砧木为本砧,嫁接时间为天暖时,所用方法为皮接。在多山的地区,自古即利用山地栽培荔枝;在平原地区,如广东等地,则常利用稻田栽培荔枝。明清之际,广州一带多利用矶围堤岸栽培荔枝,或在水稻田用汙泥筑成高二尺许的墩栽培荔枝。栽植密度约合每亩20余株。古代栽培荔枝比较重视施肥,常在农历三月或秋冬之际,用粪土、淤泥壅压荔枝根际;荔枝开花时,用盐或咸沟泥施于荔枝根际,古人认为施用盐有利于荔枝果实增大。在树体保护方面,主要是防寒,尤其是对荔枝幼树,古代十分注意防寒,具体措施有遮盖、熏烟等。椿象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古名石背。明清之际,广东一带采用生物防治法,即放养天敌猄蚁。在清代,猄蚁还是一种商品,荔农常购买它来防治荔园害虫。荔枝果实极不耐贮运,古人早就把荔枝的这一特性概括为:“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针对这一特性,古代即比较注意荔枝果实的保藏,方法也较多。如: 蜡封果蒂、活毛竹筒贮藏、盛于新瓦坛内,泥封坛口,倒置井中等等。
古代荔枝的加工方法主要有荔枝干与荔枝煎。荔枝干是全果经日晒而制成。至明代,也有采用火焙制荔枝干的。古人认为,日晒者成品品质较火焙者为优。荔枝煎乃剥取荔枝果肉用蜜煮制成。荔枝树木材质地致密,古代做建筑材料或制做乐器、弓、棋盘等。荔枝的枝干中富含单宁,渔民将其浸水,充作渔网的防腐剂。荔枝的花、果肉、果核、果壳等,古代均入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