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草船借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原回目名为 《用奇谋孔明借箭》。回目上的 “借箭”的“借”字颇引人注意。箭本来是造出来的,孔明却是借过来的,这就显得“奇”了。本文情节的传奇性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作者通过几个层次的奇特情节,刻画了孔明独特的性格。
第一个层次是: 周瑜的故意设计和孔明的甘愿效命。周瑜首先向孔明发问: “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 ”这是故设圈套,而聪明的诸葛亮竟然回答: “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这就有意上了周瑜的圈套。周瑜听了,正中下怀: “先生之言,甚合愚意。”马上命令孔明 “监造十万枝箭”,并且声言“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强迫对方接受任务,毫无推诿的余地。而孔明又竟然满口答应: “都督见委,自当效劳。”一方步步设计,强委重任; 一方明知是计,甘愿承担,这样的情节出人意外,扑朔迷离,是为一“奇”。
第二个层次是: 造箭数量大和交箭时间紧。周瑜一口提出十万枝箭的大数字,并限十日内完成。数字和时间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是,诸葛亮却说: “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并且表示: “愿纳军令状: 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这便由孔明的提前交箭的许诺,产生了情节的二“奇”。
第三个层次是: 故意刁难和严限日期。周瑜见孔明中 “计”,十分得意:“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深合自己借公杀人的既定目的。现在,见孔明立下军令状,料定他 “两胁生翅,也飞不去。”这时,周瑜就 “吩咐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周瑜正步步把孔明逼入死境。时间紧、任务大、刁难多,带来了情节的三“奇”。
第四个层次是: 不铸造箭矢,只准备草船。当鲁肃再次奉周瑜之命,探听虚实时,孔明劈头责怪鲁肃“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孔明明明知道厚道的鲁肃会把自己的话告诉周瑜,现在当面一顿数落,其目的,不全是责难,而是为着封住鲁肃的嘴巴,为草船借箭的绝密之计,作好充分准备。孔明到江东是协助周瑜破曹,他没有调拨和指挥大权。他既要借助鲁肃调用草船、军士,又要使其严守秘密,这样,他一开始责怪鲁肃先前泄密,是为现在的保密服务的,精明练达的诸葛亮用心不可谓不周到。这一着,果然生效,鲁肃“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这时候,“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毫无造箭的实际安排和迹象,而只是向鲁肃借草、船,进行着跟造箭并无联系的活动,这就不禁使周瑜也“大疑曰: ‘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产生了情节的四“奇”。
这四个奇特的情节层次,蝉联而下,形成连贯性的纵深发展的趋势。随着每一个层次的推进,疑云四起,波诡浪谲,诸葛亮主动应命,主动提前交箭日期,而又毫无造箭的行动;周瑜步步紧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疑团越滚越大,情节也就越来越奇,终于形成了一个统摄全篇的悬念: 诸葛亮何以在短短的三日之内交出十万枝箭矢?小说情节就带着这样的悬念和布置的艺术蓄势,飞跃到全篇的高潮——草船借箭。
情节的高潮部分,一开始仍然用悬念手法,吸引读者: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小说情节的紧迫感。“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高潮才正式到来。“草船借箭”的高潮部分,仍然根据全篇“奇”的基调予以展开。孔明命令所有船只,首尾相连,“径望北岸进发”,岂非前往曹营送死?! 此为一“奇”;接近曹营后,竟然命令兵士“就船上擂鼓呐喊”,此为二“奇”; 在船的一边受箭以后,“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此为三“奇”。最后,“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的“奇”谋奏效。在兵士们“谢丞相箭”的一片鼓噪声中,孔明胜利而回。
接下来的孔明解释,鲁肃拜服,周瑜慨叹,就是情节的结局和尾声了。
“草船借箭”整个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出奇制胜,一个“奇”字显示出它的独特性,是其故事情节的个性所在。然而,它的情节“出奇”,却不“离奇”。小说作者充分揭示出奇特情节中的合理因素。这就是,孔明是在雾中用草船借箭的。自然界的浓雾构成了这段故事情节奇而合理的关键因素,是它得以存在的必然性基础。舍此,情节就显得奇而乖谬了。正因为情节的奇特性是朝着预设的合理性方面发展的,所以作者敢于不断制造悬念,通过悬念手法的运用,把情节引入高潮,在高潮以后,再对悬念加以揭晓。这样,小说情节既提出了矛盾,又解决了矛盾;前有伏笔,后必呼应,就显得完整而自然。
小说情节用悬念和揭晓的艺术笔法,产生出它的独特性;而情节作为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手段,它又充分表现了诸葛亮性格的鲜明性。
从一开始“孔明欣然而至”的“欣”字,到“密”请鲁肃的“密”字,再到“收船急回”的“急”字,贯串在孔明的全部活动的三个关键阶段,却又完好地表现了诸葛亮性格的三个侧面。这三个侧面,统一于诸葛亮身上,化为形象的血肉,具有“这一个”的鲜明特征,
“草船借箭”,由“借”的奇特性,奠定了情节的独特性,由此也规定了诸葛亮的性格的奇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层生迭出的悬念发挥了展示情节和刻画性格的作用。而悬念后的揭晓,不仅表现了情节的合理性,而且表现了性格的合理性。当鲁肃问起“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时,孔明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幻,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就告诉我们,诸葛亮是凭借自然界的大雾来借箭的。而他能够预测到大雾,则又是他熟谙天文,并把这种天文知识运用于军事上的结果,正如他后来能够“借东风”一样。小说作者这样写,就增强了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性格的真实感。至于诸葛亮说: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则明显地削弱了性格的合理性,是小说形象塑造的一个败笔,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批评的那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如果说,小说作者运用悬念和揭晓的艺术手法,揭示了诸葛亮的性格,那么,作者所运用的对比和映衬的艺术手法,则突出了诸葛亮的性格。《草船借箭》中的主要人物仅三个:孔明、周瑜、鲁肃。他们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一定的人物关系,或明衬,或暗比,或辉照。这是《三国演义》常用的形象塑造的手法,增强了人物典型刻画的表现力,使之更能吸引读者。
棋逢对手,方显出棋中高手。周瑜和孔明,都是足智多谋,旗鼓相当。孔明有这样的对手,就更显示出性格特征。周瑜嫉妒孔明的才干,千方百计想谋害他,周瑜不以孙刘联盟、共对曹操的大局为重,表现了他的心地褊狭;面孔明不怀私见,为共破曹操献策献力,这就通过周瑜对比出孔明胸无芥蒂的坦荡气度。周瑜由妒而生恨,恨则生杀机,他定下的借“公道斩之”的计谋,师出有名,教孔明“死而无怨”,用心深险。他引孔明进入陷阱后,步步紧逼,又是立军令状,又是暗中刁难。这就衬托出孔明的从容镇定的性格特征。孔明一再交代鲁肃保密,不可让周瑜知晓,“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这就说明,孔明的草船借箭之计,只有周瑜能够识破,这是孔明的心病,这样,又通过孔明,反过来突出了周瑜的智多谋深。但是,最后还是孔明借箭成功了,如数如期缴还了,这就更加显示了孔明的棋高一着,使其性格特征更为醒目。如果,孔明的对手是个谋略浅陋的庸才,他的性格就会因对比不足而显得低下了。可见,小说作者是深得形象塑造、性格刻画的辩证法要领的。
在“草船借箭”中,鲁肃的性格是以厚道、质朴的特征出现的。他一开始虽然“应诺”孔明的嘱咐,但是: “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这并非是表现了他的表里不一,而是反映了他的忠厚、朴实。当周瑜表示,“决意斩之”时,鲁肃劝告: “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他虽厚道,却富有政治眼光。后来,他遵照孔明的嘱咐,既严守机密,又私自调拨船只,帮助孔明。“草船借箭”中,鲁肃以他的忠厚映衬了周瑜的褊狭,以他的憨直映衬了孔明的机敏,特别是在雾江借箭中,鲁肃的“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的大惊失色,映衬了孔明“只顾酌酒取乐”的泰然自若。
这样多方面的对比、映衬,就使《草船借箭》 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性格分外突出。诚如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在批注《三国演义》 时所说: “文有正衬,更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以美女形国色,以勇士形虎将,正是揭示了形象塑造的艺术辩证法,值得我们借鉴。

☚ 群英会   火烧赤壁 ☛

草船借箭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②。


 【释词】
 ①骤雨飞蝗:比喻射箭之猛之多,如骤雨,似蝗虫。
 ②伏:使屈服、降伏。
 
 【赏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脍炙人口的篇章。这首小诗出现在情节后面,概括地点明了情节中设置的悬念。
 诗前两句是写景,大雾垂江,溟溟漠漠,千山隐踪,鸟兽遁迹,浩渺苍茫,无边无际。后两句是叙事加议论。叙事分两个视角讲述,一是周瑜以借造箭为由,欲加害诸葛亮。本来时间短实难完成造箭十万枝,而周瑜还吩咐军匠故意延迟时间,并藏起造箭的物件。另一是诸葛亮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是夜五更,重雾迷江,诸葛亮带二十只小船,“径望北岸进发”,曹操疑有埋伏,令弓弩手乱箭射之,一时“箭如雨发”,“待至日高雾散”,船上草束已排满箭枝,才收船急回。“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周瑜得知此事后,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这两件事相同之处,都是斗智。不同之处,一是周瑜同诸葛亮斗,一是诸葛亮同曹操斗。前者是同一营垒的内部斗争,属于次要矛盾,后者是敌我斗争,是主要矛盾。但两件事相交叉,次要矛盾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便会影响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直接关系到大局。因此,“孔明今日伏周郎”中的一个“伏”字,就成为矛盾转化的关键,可谓诗眼。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全诗关键处锤炼出一个字,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 “伏”字就十分准确地刻画出诸葛亮的胸怀和才略。整部《三国演义》都是在写诸葛亮 三分天下的战略与实践,而赤壁大战是天下三分的鼎足之举。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和鲁肃比任何人都清醒,相形之下,周瑜显得目光短浅。虽然不排除他为“江东”本位的考虑,但毕竟表现了他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周瑜派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企图以误期之由名正言顺地杀掉诸葛亮。试想如果诸葛亮在与周瑜比高低,争利害,那么势必亲痛仇快,带来孙、刘联盟的破裂,给曹操以可乘之机。诸葛亮时刻从大局出发,避开同周瑜的冲突,另筹妙计,其胸怀宽宏,顾大局,有远见,昭然而明。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周瑜的远大政治眼光和卓越军事才能已展现出来,而诸葛亮的才略还处在虚多实少的描述上。以至赤壁战争之前,曹操闻新野刘备练兵有诸葛亮辅佐,问道:“诸葛亮何人也!”待到博望烧屯之后,曹操还说:“吾所虑者,刘备、孙权耳;余皆不足介意。”赤壁之战是小说描写的三大战役之一,这一次战役集合了曹、刘、孙三方的杰出人才,各施谋略,各显威风,各逞英雄,展示了政治、外交、军事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在这气势之大,人才之多,战争规模之壮阔,矛盾斗争之复杂的战争中,周瑜是一位联接曹、刘、孙三方的枢纽式人物,他的指挥战争的天才艺术得到了充分发挥。可小说家描写的重心,却是以周瑜来烘托诸葛亮。周瑜的才略,连身经百战的曹操都被玩弄了,可往往一遇到诸葛亮,就只能望其项背。草船借箭,展示了诸葛亮出神入化的才能和谋略,最后逼得周瑜不得不承认“吾不如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体悟到,这首小诗的“伏”字之妙。但如果将这首小诗孤立出去,可以说是无甚特色的一首平平的小诗。它之所以生辉,在于与小说情节相辉映,是小说情节的整体美托出了诗歌美。

草船借箭

运用智谋,借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山东大鼓优秀传统书段之一。取材《三国演义》,述周瑜计杀孔明,要孔明三日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却不真去造箭,凭借大雾垂江,船束草人竟向曹营击鼓进发。曹操急令放箭阻止,箭满草人,诸葛亮遂得十万余箭,返舟缴令的故事。此段为山东大鼓“四大玉”之首的谢大玉(1890—1978,武城人)拿手节目,本世纪三十年代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全国。

☚ 南岗子书场   茹兴礼 ☛
000028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