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岳文翔凤,明三水人。见“太青”条。 五岳同“五嶽”。見“五嶽”。 五岳 五岳古代画家描绘人物肖像时,将面部五处主要凸起部位称作“五岳”,即鼻为中岳,额为南岳,右颧为西岳,左颧为东岳,下颚为北岳。掌握“五岳”的位置比例关系,就可确定头部的基本形体特征。 ☚ 待诏 矾头 ☛ 五岳 五岳指道教尊崇的五座大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晋郭璞《遊仙诗》:“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又相传云林夫人《与众真吟诗》十首之八曰:“俯眄丘垤间、莫觉五岳崇。”又杜广平歌吟:“五岳何必秀,名山亦足陵”。北魏《老君十六变词》:“生在乹地西北角,图画天地立五岳”。十变词曰:“置立五岳集灵仙,吹嘘寒暑生万民。”陈周弘让《春夜醮五岳图文诗》:“五岳移龙驾,十洲回凤笙。” ☚ 太清阙 玄都 ☛ 五岳 是道教崇拜的中国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道教认为,五岳各有岳神。东岳泰山也称“岱山”或·“岱宗”。在山东省泰安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 524米。道教称泰山为第二小洞天,为五岳之首,胜地有碧霞宫、斗姆宫等。道教庙观有岱庙、长春观。过去历代帝王对泰山多有封祭。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境内,是道教的第四小洞天。主峰海拔1 997米,山势险峻。各时期多有道士在此山修道。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县西,是道教的第三小洞天,也是道士修炼的圣地。北岳恒山有两处,一处为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之恒山(也称“常山”)在明朝以前,都以此山为北岳;道教以此山为第五小洞天。从明朝起始定山西浑源县境内玄武峰为北岳恒山。这两处恒山也都是道士诵经修行之地。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道教称之为第六小洞天。此山有三座高峰,东边的称为太室山,西边的称为少室山,中间的称为峻极山。各时期都有不少有名道士在此修道。 五岳 五岳语见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袤广三坟。”格,犹言规格,指量度。五岳,李善注引《尔雅》曰:“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常(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作者夸言广陵城(今扬州)城墙高过“五岳”。然而一旦土崩瓦解,人民流散,繁华凋尽,“表里山河”尚不足恃,而况高墙深池乎? ☚ 太山 日薄西山 ☛ ![]() ![]() ![]() 五岳(一) 大山为岳,中国自古有五岳之说,但说法不一。1、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见《周礼·大宗伯》郑玄注、《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礼志》及《初学记》卷五所引 《纂要》。2、东岳泰山、南岳霍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见《尔雅·释山》。3、泰山、衡山、华山、岳山、泽山。见《周礼·大司乐》郑玄注。 五岳wǔ yuè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座山峰。《九叹·远逝》:“合五岳与八灵兮。”王逸注:“五岳,五方之山也。王者巡狩考课政化之处也。东为泰山,西为华山,南为衡山,北为恒山,中央为嵩山。”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名山 > 五嶽 五嶽 wǔyuè 亦作“五岳”。五大名山,古帝王岳祭之處。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書·禹貢》“奠高山大川”孔傳:“高山,五嶽。”《周禮·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注:“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一説,有霍山,無衡山,餘同。又説,有岳山,無嵩山,餘同。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山部 > 名山 > 五嶽 > 五岳 五岳 wǔyuè 同“五嶽”。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五岳 五岳 wǔyuè 謂人臉上的五種器官。同五官3。《明史·方伎傳·袁珙》:“嘗相陶凱曰:‘君五岳朝揖而氣色未開,五星分明而光澤未見,宜藏器待時。’”明·佚名《孟母三移》第一折:“你道他三停五岳貌堂堂。”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三停既等齊,五岳相朝起。” 五岳 五岳即东、西、南、北、中五岳,是五座名山。东岳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亦称岱宗、岱山、泰岱、岱岳。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北,古代帝王(如秦始皇)常在这里举行封禅大典。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华阴境内有少华山,故又名太华山。一说以山顶有池,池生千叶莲花而名。南岳衡山,一名岣嵝山,在湖南省,跨旧长沙、衡州二郡。有七十二峰,而以祝融峰等五峰为最高。传说虞舜南巡曾至此。北岳恒山,也名常山。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历代王朝皆于曲阳祭祀北岳。先秦时只称四岳,而无中岳,至《礼·春官》之《大宗伯》及《大司乐》才有五岳之称。五岳之中岳为嵩山,又称嵩高山,在河南登封县北。因处四方之中,山形高大,故有此名。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统称嵩高,古称外方。明刘咸《嵩山赋》:“五岳,惟嵩居天地之中。” ☚ 五土 碔砆 ☛ 五岳wǔ yuè指五大名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郑注:“~~,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 五岳 五岳民间所敬之神。乃古代五大名山神之总称。五岳诸山,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名山成为神而受到奉祀,源于原始宗教的山川崇拜。因为名山大川和土地一样,对人类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山岳常有云雾缭绕,古人认为它们有降水的神力。此外,山的高峻雄伟,亦使古人感到神秘、恐惧。山川所代表的伟大的自然力,令古人顶礼膜拜,并产生神化的观念。我国对山岳的信仰起源很早,殷周以来,尽管天帝的信仰已产生,但对名山的信仰并未稍衰。如申、吕诸国崇拜嵩山,赵人崇拜霍太山等,而尤以齐地为甚,故该地所信仰的泰山神,后来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山岳神。秦统一后,把各地名山概括为五岳,作为山岳的代表而统一祭祀。但五岳观念的真正形成则在西汉武帝时期,而庙祀制度的完备则在宣帝时。以后历代相沿,奉为祀典。东汉时,迷信盛行,五岳崇拜亦增添了新内容,除了兴风雨,主水旱之外,又谓其与天相通,主宰官吏的仕途、人间的生老疾病,甚至出现了“山岳感生”说。以后又为五岳进行了社会分工,谓泰山乃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岳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啖;华岳主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主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事。在五岳神职能社会化的过程中,它也逐渐人格化。道教兴起后,又屡屡企图以人神来取代它们: 如《枕中书》以颛顼、祝融、轩辕等神话人物为五岳神。自汉代以来,祀典以五岳视三公。从唐代武则天、唐玄宗以后,对五岳累加封号,唐为王,宋、元为帝。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其封号,一概称某某之神,但因东岳庙等已遍及民间,因而大帝之称已无从抹煞了。参见“东岳大帝”、“南岳”、“西岳”、“北岳”、“中岳”诸条。 ☚ 祖神 东岳大帝 ☛ 五岳 五岳Wuyue我国的五座名山,即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湖南省境内的南岳衡山、河南省境内的中岳嵩山、陕西省境内的西岳华山、山西省境内的北岳恒山。据《南岳志辑要》载:“山高而尊者岳,唐虞四岳,至周始五岳”。说明从周代开始就有五岳之称。这些山古代均称圣山,历代皇帝都到这里祭祀天地。清代学者魏源曾在《衡岳吟》中对五岳各山的特点作过形象的概括:“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 ☚ 黄山 燕山 ☛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总称。旧时,为中国封建皇帝“封禅”并加以祭祀的名山。“五大名岳”,就是中国最早受“封”的一批山岳。汉宣帝所钦封的“五岳”是: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为“北岳”,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其后,湖南的衡山又改为“南岳”。隋朝以后,各岳遂成为定制。明代开始,又把现在山西的恒山定为“北岳”。从此,“五岳”就这样“封定”了。参见“宗教”中的“五岳”。 五岳即东岳泰山(今属山东)、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今属陕西)、南岳衡山(又称“岣嵝山”,今属湖南)、北岳恒山(今属河北)、中岳嵩山(今属河南)的合称。据考证五岳之制,始于汉武帝。汉代以安徽的霍山为南岳。隋代以后改衡山为南岳。明代改山西浑源恒山为北岳。清顺治年间移祀北岳于此。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为群仙所居之处。历代帝王多往祭祀。道教称五岳皆有岳神,各领仙官玉女数万人,故特别崇奉。参见“地理”中的“五岳”。 五岳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说,始自汉武帝。汉宣帝确定以今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南岳,河北的恒山 (曲阳县北) 为北岳。其后又改令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又以今山西泽源县境的恒山为北岳。清顺治中移祀北岳于此,传说五岳为群神所居,历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往朝拜,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封五岳为神。 ☚ 开曼群岛 五大湖 ☛ 五岳五嶽wǔ yuè❶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大名山总称。《神农本草经·张序》:“非作赭鞭钩𨨪,巡五岳四渎,则见识不广。” 五岳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说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712—756在位)、宋真宗(997—1022在位)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1368—1398在位)尊五岳为神。《尔雅·释山》有两种五岳说,后世多有不同解释。据今人考证,五岳之名始于汉武帝;旧传尧舜时即已有之,乃汉代经学家的附会。汉宣帝(前74—前49在位)以今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为北岳。其后又改今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始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道教崇奉五岳,谓每岳皆有岳神。《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载,东岳泰山岳神天齐王、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北岳恒山岳神安天王、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谓各领仙宫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占山为王。 ☚ 五旬节 天父、天兄下凡 ☛ 五岳wu yue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i.e. the Eastern’s Mount Tai,the Western’s Mount Hua,the Central’s Mount Song,the Southern’s Mount Heng (in Hunan Province),and the Northern’s Mount Heng (in Shanxi Province) 五岳wu yue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namely the Eastern’s the Mount Tai,the Western’s Mount Hua,the Central’s Mount Song,the Southern’s Mount Heng in Hunan Province,and the Northern’s Mount Heng in Shanxi Province 五岳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说五岳为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尔雅·释山》对五岳有两种说法,后世多有不解释。据考证,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旧传尧舜时即有之,乃汉代经学家的附会。汉宣帝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今曲阳西北)为北岳。其后改今湖南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始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道教崇奉五岳、谓每岳皆有岳神。《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载,东岳泰山岳神齐天王,北岳恒山岳神安天王,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他们各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 五岳汉武帝时西岳华山 (在今陕西华阴县南)、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北岳常山(本名恒山,避汉文帝讳改,即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大茂山)、南岳衡山(今安徽霍山县南天柱山)的合称。后以今湖南衡山县西之衡山为南岳,易以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之恒山为北岳,遂成今之五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