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肆高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肆高风本文选自《摭青杂说》,见《说郛》卷三七。《摭青杂说》是王明清众多著述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今存不到十篇,语言浅近,故事生动,多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人们重视。《茶肆高风》又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 茶肆在唐代已有,两宋更形发达。据《梦梁录》卷十六《茶肆》条载就有俞七郎茶坊,蒋检阅茶肆等八、九家,记南宋杭州情况的《武林旧事》卷六《歌馆》条亦载有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等六家,这些茶肆,无疑是最著名的,至于遍布京都的中小茶肆更是多得不可计数。樊楼(有书作潘楼),东京著名酒楼之一。其周围一带不仅有熙攘的早市,而且店铺林立,游客如云。小说中近乎离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说起商人,人们往往嗤之以鼻曰:“奸。”但读过《茶肆高风》,茶店主人的高风亮节象一阵春风扑面而来,如一泓清泉流过心田,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作者以朴实的笔墨,清新的笔调,娓娓叙述了一个小商人临财不苟的动人故事,塑造出茶店主人这一下层劳动者完美感人的艺术形象。 文章开头,作者寥寥几笔,向读者勾画了一座别具特色的小茶肆:“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这样洁净齐整的小店,又地处樊楼畔,“卖茶极盛”是理所当然的了。见物如见人,作者对主人公虽不着一字,其品格高洁、精明强干尽出其间。 接着,作者以精心选择筹划的典型事例揭示茶店主人晶莹纯净的内心世界。这一事例在作者笔下跌宕多姿,曲折有致。李氏客人在店中丢金数十两,因“茶肆中往来者如织”,他不抱任何幻想,连问都不问一声便拂袖归去。事情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此为一跌。谁知数年后他复过此肆,闲谈中引起店主关于失金一事的询问,出人意料地找到失金的下落,此是一波,此波一起,化为三折: 一折,李氏言如果真能找到失金,愿与店主平分,而店主“笑而不答”。“笑而不答”。神秘莫测、韵味无穷,无穷之意尽在不言之中,读者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二折,李氏以一半金奉送店主,其坚辞拒受也。它把店主的高尚品德已经充分反映出,作者还嫌不够,又以对方“请上樊楼饮酒,亦坚辞不往”的第三折加以强化。这就把店主冰晶玉洁的心灵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封建社会里,店主何以能如此洁身自好?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典型语言的描摹,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回答:“义利之分,古人所重,小人若重利轻义,则匿而不告,官人将如何?又不可以官法相加,所以然者,常恐有愧于心故耳。”这是全文点睛之笔。这一笔力拔千钧,它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得纤毫无遗。 为了力行“重义轻利”的古训,主人公时时处处一丝不苟。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把他的一丝不苟展现得淋漓尽致。闻知客人丢金,主人主动相问:“官人彼时着毛衫在里边坐乎?”“前同坐者着皂皮袄乎?”茶肆中顾客往来如梭,主客只是一面之交,转瞬即忘是极自然的事。可店主竟在三、四年后仍清晰地记得客人衣着、坐向,其精细入微令人叹服。对于拾得的金钱,他“不曾为开”,只想到“是黄白之物”,而且当众让丢者说出块数秤两,一言一行,问心无愧。尤为精彩的是小楼一段描写:“李随至楼上,见其中收得人所遗失之物,如伞屐衣服器皿之类甚多,各有标题,曰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遗下者。僧道妇人,则曰僧道妇人;某杂色人,则曰某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不知者,则曰不知其人。”这种细节描绘从侧面将店主人那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的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 面对店主的高风亮节,作者情不自禁地拿他和历史上的贤相廉吏加以比较。“伊尹之一介不取,杨震之畏四知,亦不过是,惜乎名不附于国史,附之亦卓行之流也。”伊尹,商初大臣,原为奴隶,后为汤重用,助汤灭桀。为官清廉,一尘不染。杨震,东汉人,历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昌邑令王密拜见杨震,夜间送来了黄金十斤,杨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王羞愧带金而回。这两位古人的行为风范确实感人,作者竟说他们的圣德同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茶店主人相比,也不过如此。然而,店主人的形象再完美,品德再高尚,到头来终究不过是位“名不附于国史”的小人物,只能留存于作者笔下。从行文中,读者完全可以体味出作者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茶肆高风〔宋〕王明清 京师樊楼畔①,有一小茶肆②。甚潇洒清洁③,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熙丰间④,有一士人,乃邵武李氏⑤。在肆前遇一旧知,相引就茶肆,相叙阔别之怀。先有金数十两,别为袋系于肘腋,以防水火盗贼之虞。时春日乍暖,士人因解卸衣服次,置此金于茶桌上,未及收拾。未几,招往樊楼会饮,遂忘遗。出,既饮极欢。夜将半,灭灯火,方始省记。李以茶肆中往来者如织,必不可根究,遂不更去询问。后数年,李复过此肆,因与同行者曰:“某往年在此曾失去一包金子,自谓狼狈冻馁,不能得回家,今与若幸复能至此。”主人闻之,进相揖曰:“官人说甚么事?”李曰:“某三四年前,曾在盛肆吃茶,遗下一包金子。是时以相知拉去,不曾拜禀。”主人徐思之曰:“官人彼时着毛衫在里边坐乎?”李曰:“然。”又曰:“前同坐者着皂皮袄乎?”李曰:“然。”主人曰:“此物是小人收得。彼时亦随背后赶来送还,而官人行速,于稠人众中不可辨认,遂为收取。意官人明日必来取,某不曾为开,觉得甚重,想是黄白之物也⑥。官人但说得块数秤两同,即领取去。”李曰:“果收得,吾当与你中分。”主人笑而不答。茶肆上有一小棚楼,主人捧小梯登楼。李随至楼上,见其中收得人所遗失之物,如伞屐衣服器皿之类甚多,各有标题,曰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遗下者。僧道妇人,则曰僧道妇人; 某杂色人,则曰某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不知者,则曰不知其人。就楼角寻得一小袱,封记如故,上标曰:某年月日一官人所遗下,遂相引下楼,集众再问李块数秤两。李记若干块、若干两。主人开之,与李所言相符,即举以付李。李分一半与之。主人曰:“官人想亦读书,何不知人如此? 义利之分,古人所重 小人若重利轻义,则匿而不告,官人将如何? 又不可以官法相加⑦,所以然者,常恐有愧于心故耳。”李既知其不受,但惭怍不言⑧,加礼逊谢,请上樊楼饮酒,亦坚辞不往。时茶肆中五十余人,皆以手加额⑨,咨嗟叹息,谓世所罕见也。识者谓伊尹之一介不取⑩,杨震之畏四知(11),亦不过是,惜乎名不附于国史,附之亦卓行之流也(12)。今邵武军光泽县乌州诸李(13),衣冠颇盛(14),乃士人之宗族子孙。高殿院之子元辅,乃李氏之亲,尝与余具言其事。 【注释】 ① 樊楼: 北宋汴京城内一座著名的酒楼。②茶肆:茶馆。③ 潇洒:此指室内整齐利落。④ 熙丰间:北宋徽宗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年间。⑤ 邵武: 今福建邵武、泰宁一带地方。⑥黄白之物,指金银。⑦ 以官法相加:绳之以法律。⑧惭作(zuo坐):惭愧。⑨ 以手加额: 把手举在额边表示庆贺或赞叹的动作。⑩伊尹之一介不取: 伊尹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伊尹: 商初有名的贤相。介通芥,这里指轻微小利。(11)杨震之畏四知: 杨震为官清廉。表里一致,不做亏心事。杨震,东汉人,《后汉书》本传载,昌邑令王密拜见杨震,夜间送来了十斤黄金,杨震曰:“故人(指自己)知君(了解你),君不知故人(你不了解老朋友),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地把金子带回去了。(12) 卓行: 品德高尚。(13)光泽县: 今福建光泽。(14)衣冠: 此指做官为宦。 【赏析】 本篇选自《摭青杂说》。《摭青杂说》今存不到十篇,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字仲言,颖州汝阳(今安徽阜阳)人,南宋前期著名的文言小说作者。 这篇小说揭示出一种感人甚深的人格的高尚美,有一股强烈的道德感召和艺术感染的力量。它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小说的艺术构思巧妙地运用了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以平淡见出奇崛,于平淡中含蕴着深厚,而这种匠心的运用又让人觉得似乎是不经意的,达到了“炼如不炼”,纯乎自然的境界。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茶店主人,这是个平凡得连姓名也未作交代的小人物——如果以之与小说中对那位“士人”的姓氏、籍贯及其家族的具体叙述作对比,就更看出主人公的微贱了。但是,他的拾金不昧的事迹,“世所罕见”,委实是不平凡的。你看: 第一,他拾到李氏遗金已经“数年”,其间若要自行处置,未必没有理由,但他明知为“黄白之物”,却“不曾为开”,原金如数归还失主,这已属不易。第二,小说以一百二十余字描写茶店小棚楼中收藏着各色人等的各种遗失之物,“如伞屐衣服器皿之类甚多,各有标题”,俨然一待领失物库也。可见茶店主人的善行,并非偶一为之,而是一以贯之的。这更是难能可贵。第三,当李氏再次提出分金给他以表谢忱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误解,被迫说出关于做人要明于义利之分,行事常恐有愧于心的一段话来。原来茶店主人的行善并非仅仅出于善良本性,而且是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自觉的行为。这更令人赞叹不已。第四,别忘了,主人公不是个茶店主人么?是个小商人,而经商是以求利为目的的呀,可他居然能一贯地 自觉地不取不义之财,这不是奇而又奇吗? 不知今日经商热中那些不择手段的逐利者读此小说有何感想! 小茶店主人的高风卓行,令人们“咨嗟叹息”不已,而在他自己看来,他这样做太平常了,就像他每天要将小茶店收拾得“潇洒清洁”一样,是理所当然、极其自然的事情,毫无骄矜之意。这真是平凡的伟大,伟大的平凡。 此外,为了表现这种卑贱者的高尚,小人物的伟大,作者在艺术武库中净挑些不起眼的“常规武器”: 平顺的结构,直来直去,无波无折、不枝不蔓,似乎甘犯“文如看山不喜平”的“平”的忌讳。平直的叙述方法,既无悬念,也无倒插,像王蒙说的:“赤裸裸地摆在严明的读者面前,无法搭配,无法藏头露尾,无法搞障眼法。”(《〈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代序》)平实的语言,简洁朴素,不事雕饰,不尚辞藻,平顶头、粗布衣。然而,就是这些极寻常的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茶店主人极不寻常的高风卓行,相反相成,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这句话是很对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