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的字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的字源[etymology of茶(tea)] 中国在中唐以前的古籍中尚未发现茶字, 到中唐以后才开始普遍使用。古代表示茶的字大都借用“荼”字,也还有“槚”“蔎”、“茗”、“荈”等不少的谐音字和同义字。
“蔎”(she),陆羽《茶经》转引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和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chuancha)的记述,说明在茶字出现之前,还有过如“荈”、“诧”一类声义词, 和“荼”字一样, 被假借以表达茶。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蔎、诧即茶也,荼有茶音,盖始于此。” “茗”和“荈”, 据陆羽《茶经》转引郭璞的注释, 认为早采的叫茶, 晚采的叫茗, 叶老的叫荈, 是作为表达茶叶采制迟早老嫩的名称的。 世界各国茶字的发音, 都源于中国的“茶”字。中国“茶”字, 随着茶叶向国外传播发展, 也普遍地向世界各地传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方言不同, 茶字的发音差别很大。长江以北、黄河流域等北方方言地区有“chaye”、“cha”等发音。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有“cha”(广州附近), “te”或“tay”(汕头、厦门附近),“ta”(福州附近)等发音。兄弟民族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如云南的土音叫“ming(茗)”, 傣族叫“la”,瑶族、苗族叫“yihu”、“Jihu”,黔南苗族叫“chu”, “ta”等等, 而且还有语音轻重不同等区别。中国“茶”字译成外国文字最早是在 5世纪末叶。土耳其及阿拉伯商队在塞北边疆时, 土耳其称作“chah”, 阿拉伯称作 “shai”。8世纪日本从中国输入茶籽、茶叶时, 也传去了“茶”字。16世纪欧洲的葡萄牙人最先和中国粤商人建立贸易关系(1516年),采用的语音也是“cha”。欧洲早期从事东方茶叶贸易的荷兰商人,最初由爪哇万丹通过福建厦门商人输入茶叶, 以厦门土语“tay”用拉丁文译成“thee”音。英语“tea”字, 原来发音是“tay”, 也是从荷文演变成的。据英国东印度公司记录, 1664年茶字的拼音是“thea”, 1668年变成“tey”。英国17世纪以前的出版物中, 还未见有“tea”字出现。在1745年出版的字典中,英国人还将茶字写作“tee”或“tea”,发音是“tiy”,与现时发音相似。 现在世界各国的“茶”字, 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茶字的北方方言或广东、福建方言转译成的。如日本语“茶”, 俄语чай, 阿拉伯语shai, 土耳其语chay,葡萄牙语cha, 波斯语cha, 印第安语cha, 越南语tsa和保加利亚语chi等; 又如英语tea,荷兰、德语tee,法语the, 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捷克、匈牙利及瑞典语te, 马来语te或teh, 拉丁文(科学用)thea, 世界语teo, 拉脱维亚语teja,朝鲜语ta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