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tea tussock moth茶树叶部害虫之一, 又名茶黄毒蛾, 俗称毛毛虫、茶辣子, 属鳞翅目毒蛾科, 学名为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日本等国也常发生,幼虫蚕食叶片, 且为害油茶等。因多毒毛,触及时常使人体奇痒, 妨碍采茶等工作开展。 形态 雌蛾虎黄至黄褐色, 体长8~13毫米,翅展31~35毫米, 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色毛。雄蛾体细瘦,体长6~10毫米,翅展26~28毫米,体色深黄褐至黑褐色。雌雄蛾前翅中部均有两条黄色弯曲横纹, 顶角与臀角黄色, 顶角处且常有两个小黑点。卵椭圆,淡黄色,成百粒在叶背堆成椭圆形卵块, 并厚覆黄褐色绒毛, 卵块长6~10毫米。幼虫多毛,共6~7龄, 初孵幼虫乳白色, 体长约2毫米; 2龄后体色转黄, 腹部第一、二节背面出两个黑毛疣, 末龄体长20~22毫米, 黄色, 各节具黑褐色毛疣两对, 以腹部第一、二节背面一对毛疣为最大, 虫体两侧各有一条白线。 生活习性 在江苏、安徽、四川、贵州等省年发生两代; 浙江、江西2~3代; 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4~5代, 均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两代发生区,幼虫危害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8月至9月。3代发生区, 幼虫危害期分别在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 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 成虫出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 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发生均较整齐。成虫多在中午至黄昏前羽化, 雌蛾性外激素诱雄能力强。卵多喜产于枝叶茂密的茶丛中、下部叶背, 幼虫群聚, 一龄幼虫群聚于产卵叶背, 取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 形成淡绿色半透明斑块。2龄后开始食成缺刻, 3龄后开始分群, 食叶量渐增, 末龄幼虫食量竟占幼虫期取食总量的60%以上。幼虫具假死性, 受惊即吐丝下垂。晴天早晨、黄昏或阴天, 虫群多在茶丛上部叶片取食: 中午多移至茶丛下部躲藏不食, 每次蜕皮前亦迁至荫蔽处休眠, 待老熟后则迁至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 防治 人工摘除卵块(尤其是越冬卵), 并将卵块集中, 保护利用寄生蜂。捕杀幼龄虫群, 并将感病死虫收集利用。3龄前, 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1000~2000倍液, 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000~10000倍液毒杀。各代成虫发生始期,捕捉未交配雌蛾, 挂笼或提取其性外激素诱杀雄蛾。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又叫茶毒蛾,系鳞翅目、毒蛾科的一种昆虫。为黄色,展翅时雄虫约24~26mm,雌虫27~35mm,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西南等省。可危害茶、桑等经济作物,其幼虫有毒毛,刺入人的皮肤引起茶毛虫皮炎,在茶毛虫发生的季节可普遍发生此病。 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又称“毛毛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一年发生2—4代,以卵块在茶丛中下部叶背越冬。成虫为虎黄色至黄褐色蛾子,体长6—13毫米。幼虫多毛,共6—7龄,初时淡黄色,体色渐深,体背黑色毛状增多。幼虫食茶树叶片。 茶毛虫tea tussock mo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