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变异variation of tea plant茶树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这种差异, 有遗传的, 也有不遗传的。茶树性状的变异, 大都介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之间。一部分是遗传的变异, 其余部分是环境变异。遗传的变异是育种工作中选育新品种的基础。通常以遗传作用为主的性状为质量性状, 是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较高。以环境为主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是具有连续变异的性状, 遗传力较低。茶树变异, 可分营养器官的变异, 生殖器官的变异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 茶树营养器官的变异最为显著, 从树型看, 有高达10米,甚至20米以上的乔木, 也有低于1米的灌木,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小乔木; 从分枝形态看, 有分枝角度小的直立状茶树, 如政和大白茶, 也有分枝角度大的开展状茶树, 如铁观音、红芽佛手等; 还有大量半开展状的茶树; 从叶片性状看, 变异更为丰富, 如叶片大小, 可分特大叶类(叶长>14厘米, 叶宽>5厘米)、大叶类(叶长10~14厘米, 叶宽4~5厘米)、中叶类(叶长7~10厘米、叶宽3~4厘米)和小叶类(叶长<7厘米, 叶宽<3厘米); 叶色可分浓绿、绿、淡绿、黄绿、紫红、微紫等; 叶形可分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披针形等; 叶面隆起性可分隆起、微隆起、平展等;叶面光泽性可分强、中、弱等; 从茶芽性状看,有的肥壮、有的细小, 有的密生茸毛, 有的茸毛极少;叶的解剖结构也有明显变异, 如栅状组织层次少的一层, 多的三层, 多数为二层; 叶肉石细胞形态分树枝状、星状、棒状、纺锤状、骨状等, 叶下表皮的气孔,有的大而稀, 有的小而密。 茶树生殖器官的变异幅度较营养器官小, 花冠大小可分特大花(冠径>5厘米)、大花(冠径4~5厘米)、中花(冠径3~4厘米)、小花(冠径<3厘米);雄蕊数变异的幅度150~320枚, 有的雌蕊高于雄蕊, 有的雄蕊高于雌蕊,也有的雌、雄蕊等高; 茶果形状可分球形、肾形、三角形、四方形、梅花形等; 茶籽的大小可分大粒(直径>12毫米)、中粒(直径10~12毫米)、小粒(直径<10毫米)等。 茶树生物学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也是很明显的, 在相同气候条件下, 春茶萌发期和晚秋休眠期,不同品种表现有早有迟,新梢物候期与温度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不一样, 如广东水仙开采期(一芽二、三叶)的有效积温为303.5℃,而福建白牡丹则需641.0℃;育芽能力在不同品种或类型间, 存在的变异也是很大的, 这种差异有2/3是环境因素引起的, 只有1/3是由于遗传的原因; 茶树开花期有早、中、晚之分, 其结实力,在无性系品种中, 有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差别,其中有些品种根本不结实; 抗逆性的强弱, 不同类型和个体间也表现出变异; 芽叶的化学成分, 品种间的变异也是很大的, 中国茶树品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幅度是: 多酚类为18.84~38.74%, 咖啡碱为2.76~4.58%,水浸出物为35.89~49.26%;在同一有性群体的不同类型中,化学成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如龙井群体品种各类型鲜叶多酚类变异范围平均为21.72~25.38%, 水浸出物为38.93~43.06%。 上述特性特征变异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茶树为一种异花授粉作物, 遗传物质相互重组, 再加上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因而在后代中表现出各种新的性状。 茶树变异variation of tea tree茶树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变异。这种变异分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两种。茶树的性状变异,大都介于二者之间。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不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引起表现型的改变。遗传的变异在茶树进化上是自然选择的材料,也是选育茶树新品种的基础。通常以遗传作用为主的性状为质量性状,是不连续变异的性状,遗传力较高。以环境条件为主的性状为数量性状,是遗传变异的性状,遗传力较低。茶树变异,可分为营养器官的变异、生殖器官的变异和生理特性的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