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肾炎,简称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本病属中医学“水肿”、“尿血”范畴。 〔病因病机〕 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并发肾脏损害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沉积于肾小球的乙肝病毒免疫复合物造成的免疫损伤有关。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可为HBsAg、HBeAg和HBcAg。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湿热毒邪蕴于肝胆,疏泄失常,日久累及肺脾肾。 〔西医诊断标准〕 一、肾脏表现 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发病呈急性或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分类困难且病情多变。有时以肾炎表现为主,经过一段时间转为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病程迁延反复,对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疗效欠佳。 二、肝脏表现 临床肝炎症状不明显,或仅轻度肝肿大。少数有乙肝病史或HBsAg阳性史。肝活检多有肝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镜下血尿、部分病例肉眼血尿,兼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 2.血清学检查:HBsAg持续阳性。HBsAg免疫复合物可阳性。表面抗体、核心抗体阳性,e抗原、e抗体阳性。ASO正常,血清C3常降低。 叶任高氏认为诊断应具备 (1)肯定有免疫复合物肾炎存在; (2)乙肝病毒抗原血症; (3)在肾组织中证实乙肝病毒或其抗原的沉积。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毒热伤络 身热口渴,神倦乏力,尿血或镜下血尿,舌质红,苔黄,脉数。 二、脾肾阳虚 参见“肾病综合症”脾肾阳虚。 三、肺脾气虚 参见“肾病综合症”肺脾气虚。 四、气虚血瘀 病久不愈,神倦乏力,形瘦面晦暗,反复血尿或蛋白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 一、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本病无特殊疗法。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毒热伤络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小蓟 白茅根 生地 竹叶 黄柏 半枝莲 金银花 地榆 甘草 2.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炙附子 茯苓 白术 白芍 黄芪 防己 车前草 丹参 甘草 3.肺脾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 黄芪 茯苓 白术 五加皮 玄参 板蓝根 白茅根 甘草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当归 赤芍 丹参 茵陈 牛膝 太子参 凤尾草 甘草 三、抗病毒药物 1.α-干扰素1.5~3万u/d肌注,或静滴,或皮下注射。 2.聚肌胞(Polyi:C):<2岁为1mg/d,>2岁为2mg/d,隔日肌注1次,疗程3个月。 四、对肾病的治疗 临床表现为肾病的,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多不敏感。予小剂量长疗程强的松,即1.5~2mg/kg,隔日晨顿服,待尿蛋白转阴或4~5个月后逐渐减量,降至0.5~1mg/kg后长期维持治疗。 〔现代研究〕 某些中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虎杖、麻黄、黄柏、大黄、蒲公英、车前子、半枝莲、金银花、忍冬藤、地榆、败酱草、板蓝根等。党参、黄芪、白术、灵芝能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表明黄芪有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的作用。五味子、茵陈、板蓝根、连翘、凤尾草等有一定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