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茯苓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茯苓圓 > 茯苓丸
茯苓丸  fúlíngwán

即茯苓圓。

茯苓丸

❶《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茯苓、人参、炒桂心、干姜、半夏、橘皮各一两,白术、葛根、甘草、枳实各三两。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功能健脾和胃止呕。治妊娠恶阻,心中烦闷,头眩重,闻食则呕逆,吐闷颠倒,四肢无力。《肘后备急方》亦有本方,但无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
❷《全生指迷方》卷四方。橘皮、茯苓、黄芩各一两,五味子、桔梗各半两,半夏 (汤洗七次,切,姜汁浸焙) 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米汤送下。功能祛痰清热。治咳嗽,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者。
❸《普济本事方》卷二方。朱砂(水飞)、菖蒲、人参、炒远志肉、茯神(去木)、茯苓(去皮)、铁粉、半夏曲、胆南星各等分。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至三十粒,每晚生姜煎汤送下。功能开窍化痰。治风痰,惊悸头眩。
❹《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方。又名指迷茯苓丸。半夏二两,茯苓一两,枳壳(麸炒,去瓤) 半两,风化硝二钱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功能燥湿化痰,软坚润下。治中脘停痰,脾气不流行,痰与气搏而致的臂痛不举,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

茯苓丸 《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组方药物】 茯苓 白术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苈 泽泻各38克 甘遂80克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15克 芒硝50克(另研)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丸,蜜汤送下,1日1次。稍加,以知为度。
【主要功效】 逐水消肿。
【适应病证】 水肿胀满。
【方义分析】 本方为健脾利湿,泄肺逐水之剂。方以茯苓为主药,渗湿利水,健脾培土;配伍白术健脾燥湿;泽泻、赤小豆、椒目、防己利湿消肿;桂心温阳化气。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故用葶苈子、前胡下气泻肺,前者并能泄水。甘遂、芫花、芒硝攻逐水湿,通利二便。方用丸剂,则为峻药缓取法。


茯苓丸 《妇人良方》卷十二

【组方药物】 赤茯苓 人参 桂心 干姜 半夏(泡洗7次,炒黄) 橘红各30克 白术 葛根 甘草 枳壳各60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米饮送下,1日3次。
【主要功效】 温中益气,化痰和胃。
【适应病证】 妊娠恶阻,心中烦闷,头目晕重,恶闻食气,呕吐痰涎,胸腹痞闷,四肢重弱。

茯苓丸fú líng wán

方剂名。《本草纲目》木部第37卷茯苓。
【方源】《三因方》。
【组成、用法】白茯苓、赤茯苓等分,为末。以新汲水挼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
【功用主治】小便不禁。

茯苓丸fúlínɡwán

❶《全生指迷方》卷四方。茯苓、黄芩、橘皮各一两, 五味子、桔梗五钱, 姜半夏三分。蜜丸, 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饭后米汤送服。治咳嗽痰黄, 脉数者。
❷ 《普济本事方》卷二方。朱砂(水飞)、菖蒲、人参、炒远志肉、茯神( 去木)、茯苓(去皮)、铁粉、半夏曲、胆南星各等分。为细末, 生姜四两取汁, 和水煮为丸, 梧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十至三十粒, 每晚生姜煎汤送下。治风痰, 惊悸头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