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诗篇名。七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上元二年(761)秋作于成都。乾元二年(759)底杜甫流寓至成都,上元元年(760)春在亲友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盖起茅屋,定居下来,此即为著名的“成都草堂”。到次年十月,一阵狂劲的秋风卷走屋顶茅草,造成房破漏雨,诗人通宵难眠。该诗即述此苦况,并写作者推己及人,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全诗可分四段,首段五句叙狂风破屋情景,次段五句写顽童抢走茅草场面,第三段八句言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境况,末段六句抒写诗人的感慨和愿望。通篇熔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剪裁精当,结构谨严,语言朴素生动,句式、用韵富于变化。清人邵长蘅曰:“诗亦以朴胜,遂开宗派。”(《杜诗镜铨》卷八引)诗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身处穷迫之境仍怀忧民之心,甚至“宁苦身以利人”(黄彻《䂬溪诗话》)的伟大精神,是震撼人心的不朽名句。后来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王安石《子美画像》诗:“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均受此诗影响。

☚ 春夜喜雨   戏为六绝句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1)?
 安得广厦千万间(1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秋,时杜甫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诗中写狂风破屋,儿童抱茅入竹,夜雨侵迫,诗人从自己苦况推想到“天下寒士”,写出伟大的理想和胸襟,震撼千古人心。白居易《新制布裘》、王安石《子美画像》并受此诗影响。全诗前三节叙事,后一节抒情,章法参差变化,韵脚变换自如,或三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长句九字,短句二字,抑扬顿挫,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秋高:秋季天高气爽。怒号:怒吼,形容秋风强盛。②三重(chong)茅:几层茅草。重:层,量词。③茅飞渡江:指茅草被风卷到浣花溪的对岸。洒:飘落。④挂罥(juan):两字同义,缠绕,挂住。林梢:树的末端。塘坳(ao):低洼积水之处。
 ⑤忍能:怎么忍心这样。⑥公然:明目张胆地,与上句“对面”相应。竹:竹林。呼不得:喝不住。⑦倚杖:撑着手杖。⑧俄顷:不久。风定:风停。云墨色:黑云如墨。漠漠:阴沉貌。向昏:将近黄昏。⑨布衾(qin):布被。恶卧:睡相不好。踏里裂:将被里子蹬破。⑩床头:一作“床床”。雨脚:雨状。
 (11)丧乱:指天宝十四载(755)冬开始的安史之乱。何由彻:怎能挨到天亮。彻:彻晓,达旦。(12)安得:哪得。广厦:大房子。
 (13)大庇:全都庇覆。庇,遮蔽。寒士:贫寒之人。(14)突兀:突然高耸貌。见:同“现”,出现。此屋:指上句的“广厦”。(15)庐:小屋。死亦足:死也值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绝句 下一篇:望岳三首·其三 →
诗词简介:
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写这首诗于成都草堂。柴门茅舍,是 西南常见的郊野房屋。杜甫在乾元二年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 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算是安家之处。后来在好友成都 尹兼节度使严武帮助下,有了较大的扩建。严武于宝应元年 (762)到任,因此诗中所云茅屋当是初建之草堂,严助扩建应在被 风吹破之后。诗反映了诗人到成都后的穷困生活及其狼狈境遇, 由己及人地表现他的忧民思想。全诗由两个构成部分: 茅屋被 “怒号”的秋风吹破,致使“床头屋漏无干处”,坐待天明的狼狈景 象和由此想到“天下寒士”的困苦,并进而描绘自己的理想两个构 成部分。因初建的草堂来之不易,既遭风吹,茅草到处飞扬,又受 群童欺侮,公然抱茅而去,再受夜雨侵淋,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 了狼狈的情况,并且近乎自嘲,从而凸现了一个“穷”字。接着,诗 人由自己的“穷”想到了天下广大“寒士”,再次表现了他的忧民思 想,终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 这一思想方式,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入门闻号咷, 幼子饿已卒。……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相同,这是诗人一贯 的胸怀。而且他宁可自己受苦,却希望广大“寒士”的生活能得到 改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情真切, 震动人心。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máo wū wéi qiū fēnɡ suǒ pò ɡē 》 
    《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bá yuè qiū ɡāo fēnɡ nù háo , juǎn wǒ wū shànɡ sān zhònɡ máo 。 
    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 
    máo fēi dù jiānɡ sǎ jiānɡ jiāo , ɡāo zhě ɡuà juàn chánɡ lín shāo ,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ɡ ào 。 
    茅 飞 渡 江 洒 江 郊 , 高 者 挂 罥 长 林 梢 , 下 者 飘 转 沉 塘 坳 。 
    nán cūn qún tónɡ qī wǒ lǎo wú lì , rěn nénɡ duì miàn wéi dào zéi , ɡōnɡ rán bào máo rù zhú qù 。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 忍 能 对 面 为 盗 贼 ,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 bù dé , ɡuī lái yǐ zhànɡ zì tàn xī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归 来 倚 杖 自 叹 息 。 
    é qǐnɡ fēnɡ dìnɡ yún mò sè , qiū tiān mò mò xiànɡ hūn hēi 。 
    俄 顷 风 定 云 墨 色 ,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bù qīn duō nián lěnɡ sì tiě , jiāo ér è wò tà lǐ liè 。 
    布 衾 多 年 冷 似 铁 , 娇 儿 恶 卧 踏 里 裂 。 
    chuánɡ tóu wū lòu wú ɡān chù , yǔ jiǎo rú má wèi duàn jué 。 
    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麻 未 断 绝 。 
    zì jīnɡ sānɡ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 chánɡ yè zhān shī hé yóu chè!
    自 经 丧 乱 少 睡 眠 , 长 夜 沾 湿 何 由 彻 !
    ān dé ɡuǎnɡ shà qiān wàn jiān , dà bì tiān xià hán shì jù huān yán , fēnɡ yǔ bú dònɡ ān rú shān!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风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wū hū! hé shí yǎn qián tū wū jiàn cǐ wū , wú lú dú pò shòu dònɡ sǐ yì zú!
    呜 呼!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八月深秋,秋风呼啸着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有的飞过 江去,有的就落在江边。
    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洒沉落 在低洼的池塘。
    南村的一群小孩子欺负我年老无力,居然忍心当面像强 盗一样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 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乌云黑得像 墨一样。
    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去。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时胡蹬乱踢,把被的里子也蹬破了。
    整个屋子没 有干燥一点的地方,雨滴像麻线一样连绵不断。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 就很少睡过安稳觉,这样漫漫长夜,到处湿漉漉的,我怎能挨到天亮!
    怎 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将天下间贫苦的读书人都遮盖起 来,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论刮风下雨,房子都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风吹破,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啊!
     
     
     
  • 【注释】
    ①秋高: 秋深。

    ②怒号 (hao): 大声吼叫。

    ③三重(cho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④挂罥(juan):挂着,挂住。

    ⑤长(chang):高。

    ⑥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

    ⑦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⑧竹:竹林。

    ⑨呼不得:喝止不住。

    ⑩俄顷:一会儿。

    (11)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12)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

    (13)衾(qin):被子。

    (14)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15)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16)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17)安得:如何能得到。

    (18)广厦:宽敞的屋子。

    (19)庇(bi):遮盖,掩护。

    (20)寒士:贫寒的人。

    (21)突兀:高耸的样子。

    (22)见:通“现”,出现。
  •  
    【集评】 清·何焯:“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自叹息’三字直贯注结处。”(《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二)
     
    清·仇兆鳌:“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杜诗详注》卷十)
     
    清·浦起龙: “起五句完题,笔亦如飘风之来,疾卷了当。‘南村’ 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状,笔力恣横。单句缩住黯然。‘俄顷’八句,述破后拉杂事,停 ‘风’ 接 ‘雨’,忽变一境;满眼 ‘黑’、‘湿’,笔笔写生。‘自经丧乱’,又带入平时苦趣,令此夜彻晓,加倍烦难。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宋儒曰:包与为怀。吾则曰:狂豪本色。结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 (《读杜心解》卷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中《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节秋风破茅。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成都平原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可现在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卷”字突出了风的狂态。“三重茅”极言茅草薄,经不起风吹。“飞”、“洒”、“挂”、“飘”、“转”动词以及形容词“沉”,都形象地写出诗人面对自然的强者,只能任其所为,却无可奈何。这就把诗人此时的惨状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本把秋风吹走的有望捡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与孩子们生气,倒不如说他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体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用。总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节写长夜难眠。大风过后,黑云涌来,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孩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何以睡得着。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节,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此时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宽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不足惜!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鉴赏要点】
     
    [1]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层次清晰。[3]描写、叙事、抒情有机结合。[4]立意高远,语言朴实。
     
  •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得到亲友们的帮助,在成都西郭外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使得逃难到这里的老杜一家,暂时安居下来。次年八月, 不料草堂为秋风所破,满屋漏雨,他百感交集,通宵不眠,就写下了这篇思想艺术成就都很高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情状。秋空越是辽阔,就越能显出狂风来势之猛。这样大的风,当然会卷起屋顶上的几重茅草,似乎还能撼动天地。这样,诗人就以刚劲有力的笔锋,简括而生动地写出了秋风的狂暴,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之下的巨大惊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要求有安定生活保障的强烈愿望。然后,他就接二连三地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胃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 不容喘息, 既显出风力之大和情况的混乱, 又显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正在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前五句每句押韵,押的都是平声韵,这就使得接连不断的韵脚产生急剧的节奏, 有助于加强诗中紧张的气氛,而 “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又仿佛令人感到秋风怒号,萧瑟满耳,就象身临其境一样。接着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

     屋顶的茅草全给风吹散了,本来还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又给顽童们弄走了。弄走了茅草也就罢了,可是他们欺我年老无力,追他们不上,竟能忍心当面打抢,还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害得我叫干了嘴舌皮也不理睬,这就更加可恶,更加可叹。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 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如果以为诗人是在极其认真地谴责他们,那还不能算是正确地理解了杜甫,理解了这几句诗。

     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秋天黄昏时候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他用铁来形容棉被; 由于随着主人在外流浪多年,棉被变得很僵硬。被子能够硬得像铁, 已足见它的陈旧了。娇儿睡觉不规矩,蹬一脚,破一块,更见它陈旧不堪。被窝冷,儿子不会睡,已经很难安宁了,何况茅屋又给秋风吹破,大雨下个不停,屋漏床湿,屋子里没有一块干的地方,这更叫老人怎样睡呢! 诗人好用“日脚”、“雨脚”这类形象的词汇。的确, 这和 “雨点”、“雨滴”等词比较起来, “雨脚”不仅很形象,而且还富有情趣。往下一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长时期以来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目前的痛苦交错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盼望天明。可是,老天爷好象故意在捉弄人,盼望得越历害,就越是迟迟不亮。

     最后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他由目前的痛苦想到过去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又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长夜不眠经过苦苦思索,从切身痛苦中体验出来的极其伟大、极其宝贵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产生, 对于像杜甫这样热爱人民、且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体验的诗人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表达出来就很真实,很有力量,感人很深。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这首诗才不仅只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还具有最重大最深广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进步现实主义的艺术创造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这几句诗写得真好,巨大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深沉的喟叹和激昂、坚决的言辞:“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好被诗人用来很恰当地表现了他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崇高伟大的地方。
     
  • 全诗分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𦚋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则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代诗词精品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芣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作于草堂,草堂也就是茅屋,《堂成》说“背郭堂成荫白茅”,可知草堂最初建成的样子。从这一时期所作的不少七律看,诗人的生活是相对安定的,心情也较为舒畅。《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好个“未全贫”,它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当时并未脱贫而十分安贫的处境。稍有天灾人祸,就要露出它的困窘来。761年的这个秋天情况就不妙,草堂至少遭遇了一次暴风雨的袭击,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他想到普天下与他一样和比他处境更糟的人,想得很多很多,从而留下了这一名篇。
 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白天及当晚,诗人遭遇的种种狼狈。是极其生动的三部曲,首五句写狂风破屋的情景,这风来得之野蛮,如撒泼打滚,差点没把草堂的屋顶给揭了。卷走的茅草之多,吹得之高,吹得之远,都是令人张口、结舌、傻眼的。茅飞几句,一连串地铺写,几令人目不暇接。在合辙押韵上,句句入韵,用了“号”、“茅”等五个开口呼平声韵脚,对风声作了形象的描摹。很能传神。继五句写顽童的趁火打劫,在风中欢呼着抢夺茅草,往竹林那边扬长而去,根本不听招呼,把老人气得不行。吹散的茅草没法捡,能捡的又被南村群童捡了,诗人只好回来拄杖喘息。继八句写暴雨的袭击,俗话说“屋漏又遭连夜雨”,意思是祸不单行,这恰是诗人当日的写照。狂风揭茅只是倒楣的开头,接着便是黑云压顶,大雨跟着就来了。被子冷得象铁,是说它不但冷、而且硬,可见其陈旧;这样的被子睡着怪不舒服,难怪孩子乱蹬,把里子都蹬破了,就更不舒服。更加痛苦的是屋漏,它使你在屋里床顶到处摆盆,滴水丁丁冬冬,空气又湿又冷,桌上书卷稿纸遭殃。自战乱以来六个年头,诗人忧国忧民,长期失眠,这个风雨之夜就更别睡了,不知怎样才能熬得到天亮。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想到普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屋顶漏雨,又不知有多少人头上无片瓦。
 第二部分抒怀。一想到大众的痛苦,诗人就忘却了一己的痛苦,他痛切地感到解决人民仅次于衣食的住房问题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于是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披露了诗人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特别是它出现在前一部分所展示的具体的生活背景上,建筑在切肤之痛上,就显得格外真切动人。后来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即受此诗影响,作为饱暖中人能想想穷苦的人,也是不错的。但不是处在饥寒之中人,对饥寒交迫的难受体会不可能深切,其愿望的感人程度也就不如杜诗了。
 本篇在歌行体的运用上达到了十分自由的程度,一是句式参差,用了散文化的语言;二是句群奇偶的错综,有三处是三句形成句群,有时三句一韵,有时五句一韵,其出入变化,挥洒收放,皆缘情而为。非圣于诗者不能也。

诗词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史之乱”后,杜甫到处流浪,生活贫困潦倒。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杜甫寓于成都,经友人帮助得在浣花溪旁营建了几间草屋住着。这就是后人以崇敬心情去瞻仰的所谓“成都草堂”,或云“浣花草堂”。就在草堂刚刚盖好的当年八月间,遭到一场罕见的暴雨狂风的袭击,茅屋为这场狂风所破,房中凄雨淋漓,家人彻夜难眠,诗人对此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大家熟知的名作,早已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同时,这首诗语言通俗好懂,文字障碍不多。因此,这里我不作逐字逐句的详释,只作一简要的赏析,帮助大家进一步去体悟它的意蕴和诗味。


 * * * *


 《杜诗详注》的作者仇兆鳌在诗尾有一个注云:“此章,前后三段,各五句,中段八句。”
 从诗歌内容看,这个意见是对的。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分段逐段加以简要诠释和鉴赏。


 首段:记狂风破屋之况


 诗人在这里竭力描写的,只有两个字:紧张。为此,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加以渲染。你看——
 一、在用事上,加以渲染。
把秋风破屋这件事,写得猛烈狂暴,写得极度紧张,写得异常混乱,写得万分痛伤。这一系列的描绘,就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
 二、在用景上,加以描写。
先写秋高之景,天阔之貌和风势之狂;同时,还写了“洒江郊”、“挂林梢”和“沉塘坳”等等风袭茅屋的惨况。
 三、为了这个“紧张”,又在用词上加以突出。
于是,诗中就出现了若干具有强烈动感的词语。如:怒号,飞渡,卷屋和飘转等等,都有助于长其风势,显出其色彩。
 四、最后,诗人还在用韵上,进一步加以渲染。
这段所押的五个韵字,都是有助于诗情、诗义的发挥的。比如:号、茅、郊、梢、坳,句句连押,又都是上平声,造成一种急剧的节奏,读起来如象声词,真若狂风怒号,呼呼击耳,令人有如身历其境,毛骨悚然。
 所有这些,都集中表现了大风狂暴之势,实在吓人;破屋难救之状,真正伤心。总而言之,突出一个词:紧张。诗人在这段描写中,紧扣“秋风破屋”这个诗题,的确是很成功的。


 次段:叹顽童凌侮之状


 上一段写的是人与天的矛盾。这一段则转入人与人之争斗,就是写“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屋主与村童之间的“夺草之争”。诗人用传神之笔,写了群童同屋主争夺茅草而展开的一场令人可叹、可恶而又可笑的争斗。你看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一、可叹——狂风刮坏了新盖的屋顶,可叹也;群童却抱茅逃往竹林,实在可叹也;年老无力追不上,弄得唇焦口燥,那是更为可叹了也!
 二、可恶(ù)——人们见“难”不救,已算可恶了;顽童趁“风”打劫,更加可恶! 而且公然抱着茅草大模大样地气惹屋主,屋主竟然喊干了口水,也不予理睬,还不可恶之极了吗?
 三、至于可笑——可叹、可恶,在诗里是明明写着的,一看即在眼前;而“可笑”的样子,在诗中似乎不曾见到。但是,只要你好好地去找一找,再冷静地想一想,那么,这个“笑”字,也就会从字里行间跳了出来。试想:
 当你们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头同一群稚童,为了一把茅草而争得你死我活的场景时,还不令人可笑吗?特别是在诗人笔下的那班村童的顽皮动作,那种淘气的样子,那股傻稚的神情,有谁能不为诗笔的幽默而忍住发笑呢。因为,作为一位以忧国忧民著称的伟大诗人杜甫,当然理解“村童抢茅”事件的深刻社会原因的。因此,诗中那种谴责,决不是认真的,我们也不要当真去看。对于这一点的分析,如果不信,不妨等一等,读到此诗最后会给你证实的。


 第三段:伤夜雨侵迫之苦


 上一段,借助“叹”、“恶”、“笑”三个字,表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和良苦用心。而这一段篇幅最长,八句五十六个字,但真正着力写的只有这样三个字:雨、漏、旧。并从中突出一个“愁”。
 雨——在字面上看,诗中写“雨”只有一句“雨脚如麻未断绝”,说雨下得“密而绵”。但是,从诗的前后句来看,就知道这场雨,也如风一样,十分恼人、吓人。你瞧,开头那个声势蛮厉害:风骤定,云墨色,昏天黑地,漠漠一片,都是大雨将至的征兆。加上,对“漏雨”的描写,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场雨势急骤、雨量甚大的罕见的倾盆暴雨。
 漏——诗中着墨无多,只用了“屋漏无干处”几个字。这是因为前边早已讲清楚,连屋盖也为狂风所破了,还用得着在“漏”字上多化唇舌吗?诗人有意把篇幅留给了“旧”字。
 旧——但是,真奇,整段诗句中却没有出现这个“旧”字,而是一个更传神、更丰富的“铁”字来体现它。你想:布衾旧得滑似铁,被棉坚(实)得硬似铁,棉被湿得冷似铁,还不够破旧吗?再加上“踏里裂”,被子旧得不堪一踢,一伸脚就破一片,确实是十分破旧了吧! 诗人揀了这个“铁”字来形容“被子陈旧”,可以说是“入木十分”,深刻极了,它可以引起人们多少联想啊! 因为,连夜夜不离身的人们最基本(最起码)的必需品,尚且如此陈腐不堪,足见其家境贫寒到何种田地!
 诗人所以要写“雨”、“漏”、“旧”三个字,主要目的是要突出这段诗的中心思想:愁。他有何愁呢?
 他写了因狂风破屋而愁;他写了为夜雨漏床而愁;他也写了因衾旧难盖而愁;他还写了恐长夜不明而愁。愁、愁、愁,一句话,就是因穷而愁。那么,诗人是否仅仅为了眼前不幸和自己潦倒而发愁呢?答案:是的,又不是的。为什么? 因为杜甫一生过着贫困生涯,特别是“安史之乱”后,诗人飘泊西南各地,处境确实艰难异常。但是,他的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却是至死未灭。对此,在本诗的末段,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一段:表“有望衣被天下”之志


 比杜甫稍后的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新制布裘》)这原是白乐天祖杜诗之意而精撰的名句。现在,正好借为概括杜甫这一段的诗意。其实,何止于此,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因为诗人就在这里,用了两句警语,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点破全诗的主题。
 有人也许会说,诗人的思路挺怪:一下穷死,一下乐极,未免有点异想天开。假如我们认真加以推究,就会觉得这首诗在最后出现的这个“大转弯”,实在并不突然,却是很自然的。你想,诗人由目前的灾难回忆到过去的不幸,从个人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作为一位伟大爱国爱民诗人的杜甫,这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这样,才是奇怪的。
 大家知道,“匡世济民”、“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一贯的政治主张,是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杜诗中经常地、反复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这个光辉思想,当然不是仅仅在一个不眠长夜坐思的结果,而是诗人奋斗一生所得到的最伟大、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由上可以看见,杜甫这首诗的一个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把描写、抒情和言志三者紧密结合,并围绕着主题进行巧妙的安排与运用。它以“单刀直入”方式写实开了头,又用“画龙点睛”方法的表志结尾,中间适时地插进描、叙、议的交错使用法,让诗歌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描写不琐碎,言志不空泛,抒情有依据,并成为一首既是现实主义,又带着浓浓浪漫色彩的千古名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受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盖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满屋漏雨,孩子大人无法安眠。面对现实,诗人思绪万千,写下这首歌行体诗篇。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韵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现在,杜甫草堂已经成为名胜古迹了。郭沫若先生曾经为杜甫草堂题写对联,联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对杜甫的人生评价。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和诗人“长夜沾湿”的窘迫处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苦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济世救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与博大胸怀。

诗的结构是: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细小的议论。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句,主要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秋风起势迅猛,其中“风怒号”,写秋风咆哮,声响宏大,具有摧枯拉朽之势。一个“怒”字使风势更加形象化,好似怒吼而至,专门与定居不久的人作对,卷走屋顶的茅草。“卷”、“飞”、“渡”、“洒”、“挂罥”、“沉”,这一连串动态犹如一组镜头连续在作者面前闪过,作者也只能成为看客,可望而不可即,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的居所被风所破。在这些客观画面构成的客观描写中隐含着对狂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第二部分是接下来的五句,对前一部分情节进行补充、发展。很显然,屋子上“三重茅”可能除了“高者”挂长林和“低者”沉塘坳,也有平落大地的。所以诗人补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一段描写。“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说的还是自己“老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抱茅入竹林,即使呼喊得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只能拄棍回家叹息无能。一个“自”字显露出来的内涵是,诗人无助之极,世态炎凉由是可见。

第三部分八句,写秋风破屋之后又遭连夜雨的痛苦。诗人按时间顺序,由白日写到天黑,由屋外写到室内,叙写秋风过后的事态发展。诗人在这样的夜里,将怎么样渡过难关?眼前的处境,勾起诗人战乱以来的回想,自“安史之乱”以后,诗人就很少坦然安眠。今天的长夜沾湿,又怎么能入睡呢?无论大处着墨,还是小处落笔,都让诗人无比忧虑。

诗的第四部分是最后六句,抒写了自己的感想。针对眼前的现实和动乱年代,作者发出了呼喊:能否安置广厦千万间,容纳天下寒士让他们高兴地生活,风雨都吹打不动呢?这表现了诗人更广阔的意境,是推己及人的想法。结尾写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多么值得钦佩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不仅为自己身遭不幸而哀叹、失眠、大声疾呼,更重要的是为了“天下寒士”而宁愿受苦。诗人饱含高昂激越的感情,哀伤而不消极,困苦而又豁达,至此,全诗意境豁然开朗。后人称其诗风为“沉雄壮阔”。这种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备受崇敬。

这首诗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写景状物和人物心理刻画生动细腻。有些自然客观的描写却隐含着作者的情意,虽未直接抒情议论,却含义深刻。另外,语气通俗朴素,明白如话。诗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打破了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平仄互换,与感情发展相配,抑扬顿挫,这也是一般歌行的格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注释】秋高:秋深。号(háo):长声呼叫,这里指风声很大。三重(chóng)茅: 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罥(juàn):挂结。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出强盗行径。入竹去:走进竹林去。 呼不得:喝止不住。倚(yǐ)杖:拄着拐杖。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 刻之间。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布衾(qīn):棉被。恶卧:睡 觉时不安静,胡蹬乱踢。踏里裂:将被的里子蹬破。床头屋漏:泛指整个 屋子。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雨脚:密集落地的雨点。断绝:屋子里停止漏水。丧(sāng)乱:战乱,指 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 意思。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 起来。庇,遮蔽、掩护。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一同。突兀(wù):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同“现”,出现。庐:简陋的房 子。足:甘心,没有怨言。

【大意】八月深秋,秋风呼啸着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有的飞过 江去,有的就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洒沉落 在低洼的池塘。南村的一群小孩子欺负我年老无力,居然忍心当面像强 盗一样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 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乌云黑得像 墨一样。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去。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时胡蹬乱踢,把被的里子也蹬破了。整个屋子没 有干燥一点的地方,雨滴像麻线一样连绵不断。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 就很少睡过安稳觉,这样漫漫长夜,到处湿漉漉的,我怎能挨到天亮! 怎 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将天下间贫苦的读书人都遮盖起 来,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论刮风下雨,房子都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风吹破,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啊!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9-60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