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茄黄斑螟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茄黄斑螟蛾eggplant borer主害茄科植物的昆虫。又名茄蛀螟、茄白翅野螟。学名Leucinodesorbonalis (Guen6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欧、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孟加拉和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高温地区。幼虫为害苗期嫩梢,造成折枝枯萎; 在植株生殖生长期,为害蕾、花、果,导致落花、落果、烂果,严重时茄果受害率达100%。还可取食龙葵、黄果茄等杂草。 茄黄斑螟蛾 在印度比尔地区,年生10代,无越冬现象。在印度西喜马拉雅等高地,从10月到翌年5月,以幼虫在土层1~3厘米处越冬,外结坚硬革质茧,幼虫能抵抗—6.5℃的低温。在中国武汉地区,年生4~5代。成虫白天躲于叶背,受惊后在行间作短距离低飞,夜间对黑光灯反应不敏感。在印度1~8月最高、最低日均温30.68℃和24.30℃、相对湿度62.3%的条件下,雌成虫平均寿命2天,产卵期约1.7天。卵期约5天,幼虫期约17天,蛹期约9天,完成一代需30余天。高温(最高34℃、最低26℃)低湿(相对湿度60%)有利于雌虫产卵,每雌平均产卵233粒;低温高湿时,每雌平均仅产92.5粒卵。卵散产于植株上中部嫩叶、叶背或细枝上。初孵幼虫蛀食叶柄、嫩梢或花蕾,并可多次转株。一旦蛀果,转蛀现象减少。幼虫将粪便堆积蛀孔外。末龄幼虫在果实内、心叶间或顶梢附近缀食化蛹。秋季则化蛹于土缝中。武汉每年5月出现幼虫为害,8月间虫口密度最高,田间为害持续到9月。 结合采收,摘除植株上的蛹茧,处理残株、及时翻耕均有防除作用。雌虫性信息素虽未鉴定,但反-11-十六碳烯乙酸酯有良好的诱捕雄虫能力,可作发生期预报用。发生季节,每隔一周喷用杀螟硫磷、毒虫畏、灭杀威、甲萘威、敌敌畏或二嗪磷有良好防治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