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ancient and famous woody plants树龄在百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或社会意义的木本植物。中国系文明古国,古树、名木种类之多,树龄之长,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声名之显赫,影响之深远,皆举世罕见。对古树、名木这类有生命的国宝,亟应大力保护,深入研究,发扬优势,使之成为中华观赏园艺的一大特色。 意义和作用 ❶历史的活见证。如山东莒县浮莱山“银杏王”已有3000年以上高龄;山西太原晋祠“周柏”已有3000余年历史;台湾“神木”红桧(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高寿2700年;西藏之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寿命2500年以上;陕西临潼之汉槐,已有2000年高龄;陕西省长安县温国寺和北京戒台寺(“九龙松”)两株古白皮松,均已1300多年,堪称中国和世界白皮松树龄之最。 ❷名胜古迹的最佳景点。如黄山的迎客松(Pinus taiwanensis),陕西黄陵的“轩辕柏”,北京北海团城上的“遮荫侯”(油松)和“白袍将军”(白皮松),泰山“卧龙松”(油松),四川灌县天师洞冠幅36m的世界最大银杏,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小叶榕巨树),陕西勉县武侯祠的“护墓双桂”(古桂花)及苏州光福的“清、奇、古、怪”4株古圆柏,等等。 ❸研究历史和自然的宝贵资料与依据。通过古树、名木的年轮和生长等具体情况,既反映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轨迹,又可追溯树木生长、发育的若干规律,还可借以印证某些史实。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两排古侧柏中,凡靠近建筑物的均因烧伤而致缺(树)皮——那是当年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遗留下的罪证之一。 ❹供树种规划的重要参考。古树多属乡土树种,保存至今的古树、名木,是久经沧桑的活文物,可就地证明其对家乡风土具有很高的适应性。故调查本地栽培及郊区野生树种,尤其是古树、名木,可作为制订城镇树种规划的可靠参考。 古树长寿的原因 ❶多为本地乡土树种,或是适应性强、业已安家落户的外来树种。如中国的槐、桑、梅、榆、银杏、侧柏、圆柏(桧)、红桧、水杉、白皮松、栓皮栎、七叶树等。 ❷多为深根性树种和实生繁殖树,故能抗旱,耐瘠土和其他不良环境条件。 ❸多为慢长或中速生长树。它们新陈代谢较弱,消耗少而积累多,是其长寿的生理基础之一。 ❹抽叶、发枝的时期甚长,而自开花至果熟需时甚短,亦即营养积累的时间长而消耗的时间短,如梅、榆、桑等。 ❺病虫害较少,致命病虫更少;愈伤能力强,在破皮、空心、雷击、火烧后能较快恢复生机。如梅、槐、紫薇之属。 ❻萌芽、成枝、更新能力强,易于更新、复壮。如樟、榕、槐、桑等。 ❼多在野生分布中心和遗传多样中心土生土长,风土条件特别适合,故得天独厚而享长寿。如以梅而论,世界原产中心在中国,中国的中心在云南、四川、西藏。故当地古梅之资源最丰、树龄最长、品种最优、生长最佳,尤以云南为盛。据王其超等(1996)统计,中国现存57株古梅、名梅中,45株皆产云南省,即占全国古梅总数的79%。 ❽受益于寺、观等特定社会人文条件。如在现存57株古梅、名梅中,植于寺庙、道观者36株,占63.2%(王其超等,1996)。 调查、分级、登录 古树、名木的系统调查,是摸清家底所必需,各地应组织专人开展调查,彻底掌握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树种、树龄、树高、冠幅、生长势、病虫害、生境、养护及有关资料(如碑、文、诗、画、图片、传说等)。 在调查的基础上加以分级,中国通常按树龄分为四级。一级: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或具很高的科学、历史、文物价值,姿态奇特可观的名木;二级:树龄600~1000年的古树,或具重要价值的名木;三级:树龄300~599年的古树,或具一定价值的名木;四级:树龄100~299年的古树,或具保存价值的名木。 对于各级古树名木,均应设永久性标牌,编号在册,并采取加栏、加强保护管理等措施。一级古树、名木更要列入专门档案,尤当特殊保护,必要时拨出专款,派专人加意养护,定期上报。 养护管理 分别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❶支撑、加固。树体易倾,或有枝条下垂等情况,可设支撑物加固。如北京故宫御花园大‘龙爪’槐和皇极门内古油松,都用了棚架式支撑,收效良好。 ❷修补树洞(见树木外科手术)。 ❸设避雷针。很多古树曾遭雷击,严重削弱树势,有的伤重致死,如临潼汉槐,即为著例之一。故对古树、名木应加设避雷设备。 ❹堆土、筑台。可起保护作用,也有防涝效果。砌台比堆土收效尤佳,可在台边留孔排水,如昆明市晋宁县盘龙寺的元梅。 ❺整形、修剪。以少整枝、少短截,轻剪、疏剪为主,基本保持原有树形为原则。必要时也要适当整剪,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促进更新、复壮。 ❻防治病虫害。对于蛀干害虫如天牛等,尤应加急及时防治。 ❼灌水、喷水、排水、松土、施肥。以按需要及时进行为好;其中松土一项,更要及早进行,以解决古树、名木附近土壤因踩实、板结而使根系透气不良等问题。 ❽立标志、专设宣传栏。既需就地介绍古树、名木的重大意义与现况,又需集中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保护古树、名木。 复壮措施 古树、名木由于种种原因,如树老势衰,土壤踩实,所留树穴过小而周围铺装面过大,土壤理化性恶化,以及人为损伤与自然灾害等,易致衰老,甚至死亡。一旦死去,损失无法弥补。故应重视古树、名木的复壮等抢救性措施,以收扶弱转强,复老为壮之效。 北京古树、名木特多,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钻研古树、名木之复壮技术,针对首都公园等处古松柏生势衰弱的主因(土壤密实,透气不良),采取如下的复壮措施:❶埋条法。分放射沟埋条与长沟埋条两种。前者在树冠投影外侧挖掘放射状沟(长1m许)数条,再将紫穗槐等枝条扎成捆,没入沟中。平铺一层枝捆后,撒土、施肥、薄覆土,再放第二层(枝捆),最后覆土,填平。后者沟长增至2m,其余做法与前者类似。 ❷地面铺梯形砖。除在下层埋条,加强土壤透气性外,还在地面铺上大下小的特别梯形砖,砖间不勾缝而留有通气道,下用石灰沙浆衬砌。同时,可在埋枝捆土层之上种花栽草,围栏杆,铺带孔水泥砖或铁筛盖,以资保护,而免受踏,收效良好。 ❸换土、施肥。如北京故宫从1962年起,通过换土、施肥等措施抢救古油松,使濒于死亡的古树呈现返老还童态势。 ❹喷施或灌施生物混合制剂。据雷增普等报道(1995),用生物混合剂(“5406”细胞分裂素、农抗120、农丰菌、增产菌、生物固氮肥相混合),于1991~1992年进行了古圆柏、古侧柏的叶面喷施和灌根处理,明显促进了古柏枝、叶与根系的生长,增加了枝叶中叶绿素量及磷含量,也增强了耐旱力。 古树名木树龄在百年以上,具有一定价值的木本植物。中国一般按树龄分为4级:一级树龄为1000年以上,二级树龄为600~1000年,三级树龄为300~599年,四级树龄为100~299年。列入4级保护的树木均应设标牌、编号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