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范长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范长江1909—1970

四川内江人
中共党员。著名记者,作家。曾任新华社总编,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范长江战地通讯专集》等。
原名:范承全、希天
乳名:文华
别名:范讳
笔名:长江、泛

范长江1909—1970

著名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参加革命前已是《大公报》著名的新闻记者。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只身到达西安,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导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1937年春到延安,报导了陕北见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新闻工作与抗日救亡工作,曾组织领导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和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历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社总编辑、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还当选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作有《陕北纪行》、《塞上行》和《中国西北角》等。

范长江

忆长江同志沈谱光明日报1978年11月12日,泪雨集(丙
编)第273页
悼念长江同志黎澍光明日报1978年11月21日,泪雨集(丙
编)第287页
忆长江同志胡愈之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3日,新华月报
1979年1期
悼念范长江同志魏克明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3日,泪雨集(丙
编)第302页
回忆长江同志二三事唐海文汇报1978年11月24日,泪雨集(丙编)
第290页
不尽长江滚滚流
范长江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冯英子解放日报1978年11月26日,泪雨集(丙
编)第302页
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8日
范长江和《塞上行》
范长江在桂林
范长江同志在绥远
良师益友
忆长江的三次谈话
长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遗著昭昭长江浩浩
范长江同志小传
忆长江的二三事
一段生活的回忆
回忆长江在抗战中的几个片断
长江的风格
我的青年时代
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
刘嵩柏
冯英子
杨令德
任重
徐盈
王文彬
王淮冰
东辑
邵宗汉
严玉华
高天
陆诒
范长江
冯英子
内蒙古日报1980年12月17日
桂林日报1981年7月21日
内蒙古日报1982年2月4日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人物1980年3期
新闻大学1981年创刊号,编辑记者一百人
第50页
范长江(1910-1970)关国煊*传记文学1982年41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6册第162页
一条“之”字形的路——范长江年轻的时候
忆长江二三事
锋芒初试——记一次和长江共同搞的新闻活动
长江风云录
郭晨
鞠盛
马汝邻
方蒙
年轻人1982年9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2年总1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2年总1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2年总11辑——1984
年总23辑
“三·三一”惨案时的范长江
恰似长江水奔流——回忆范长江同志
傅旦歌
徐熊
龙门阵1983年1辑
新闻业务1983年2期

当他还不是一个名记者的时候——介绍我的父
亲范长江同志的早期新闻活动
范东升新闻记者1984年4期
回忆长江
长江积极推进广西地方新闻工作
追忆燕大学生一次战场采访——兼记范长江同
志的工作片断
冯英子
彭继良
陈封雄
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总28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4年总28辑
新闻与成才1985年4期
范长江的青少年生活(一、二)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
逝世人物:范长江(1909-1970)
方蒙
方雪纯等
张敏孝
新闻三味1985年4、5期
*中共人名录第269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93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0)第122页
范长江
悼念范长江同志
新闻界名人介绍:范长江(1909-1970)
李立明
赵家欣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73页
风雨故人情第14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92页

范长江

范长江传方 蒙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304页
不尽长江滚滚来:范长江纪念文集
一届科协第二次扩大会议在京举行——周培源
同志郑重宣布为范长江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
胡愈之等群言出版社1994年版355页
光明日报1978年11月21日
和范长江、陈同生在一起的日子里
范长江的记者生涯
黄药眠
方 蒙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新观察1986年11期
关于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与方蒙同志
商榷
尹韵公新观察1986年23期,新闻学刊1987年5、
6期
如何评价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及其通讯?——简
复尹韵公“商榷”一文
方 蒙新观察1987年2期,新闻学刊1987年5、6
在戈壁沙漠中穿行——范长江的一次采访生活
良师益友
胡愈之、范长江和国新社
忆范长江
方 蒙
田 方
黎 澍
高允斌
中华英烈1987年5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总38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总38辑
龙门阵1988年1期
新闻采访的楷模——评范长江和他的《中国的
西北角》
朱锦翔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1期
第一个把西安事变真相披露于世的人——兼论
范长江陕北之行的历史意义
黄剑庆四川党史月刊1988年2期
历史地品评范长江的西北采访尹韵公新闻学刊1988年5期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
共产主义者
夏 衍新闻研究资料1989年总45期
长江和秋江于 友新闻记者1990年2、3期
春风浩歌唤晚辈,服务人民作瑰宝——回忆我
的爸爸范长江
范苏苏父母必读1990年5期
著名记者和政治活动家范长江研讨会在京召开
已故著名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3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70页
已故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纪念文集》出版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会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273页
纪念人物: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诞辰90周年
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19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新闻事业家范长江(1909—
1970)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75页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
范长江(1909—1970)
范长江(1909—1970)
王尊益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275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6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567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67页

范长江马 洪才新 四军人物志(下集)第278页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

散文家。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后到武汉参加革命军,曾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研究军事问题并在《晨报》等刊物发表散文。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份深入大西北考察,写下许多报道,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其中介绍了陕北和苏区生活,在当时颇有影响。西安事变后,写成《陕北之行》等一批报告,结集为《塞上行》。抗战爆发后,写下了大批战地通讯。他的通讯报告纵横古今,知识性与新闻性强,文笔生动活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著有《长江战地通讯专集》。

☚ 吴晗   李乔 ☛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0.16—1970.10.23

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中学时代倾向国民革命思想。十八岁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三月,因四川军阀造成了“三·三一”重庆大惨案,他脱险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二十军学生营。随后被编入贺龙领导的二十三军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并深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此后,致力于军事问题研究,并开始为北平的《晨报》、天津的《益世报》和《大公报》写稿。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份,深入我国大西北进行考察,“只身从成都出发,到川西,经陇东,赴祈连山,沿着河西走廊,经贺兰山,跨内蒙古,跋涉于根本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深入雪山草原”(冯英子:《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写了许多通讯报告,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其通讯报告集《中国的西北角》(1936年6月,天津大公报馆出版)与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较早报道陕北苏区生活的有影响的书。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又冒险进入西安采访,并到延安与周恩来等同志长谈,写成《陕北之行》等一批通讯报告,汇集为《塞上行》(1937年6月,天津大公报馆出版)。抗战爆发后,他又深入战地采访,在烽火中奋笔疾书,写下了大批战地通讯,后汇集为《长江战地通讯专集》(1938年,重庆开明书店出版),并与人合作出版《西北风云》(1938年,生活书店出版)等。长江被认为是我国一代新闻“奇才”,他的通讯报告的特点:一是胆识过人。他敢于闻人之未闻,发人之不敢发,所报告均为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发表常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二是学识丰富。他的作品着眼现实,纵横古今,旁征博引,给人们提供极其丰富的现实的与历史的,政治的与民俗的知识;三是生动活泼。其表达形式,叙述与描写结合,穿插议论和抒情,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可以把他当成确切的消息看;可以把他当成真实的小说读;也可以把他当成悲壮凄凉、激昂尖锐的散文诗歌咏,使得你的心里,不知不觉的,发出一种不可压抑的‘生命之力’。”(梅英:《作者介绍》,见《长江战地通讯专集》)

☚ 八画   范泉 ☛

范长江

 四川内江人。原名希天。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次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活动。1932年入北京大学。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分去西北考察。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和长征的情况。西安事变后,通过津、沪《大公报》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及共产党的政策。1937年访问延安。1938年3月参与发起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39年初在桂林参与组织国际新闻总社。同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前后去香港,主办党的海外机关报《华商报》。1941年到苏北解放区,任新四军苏皖鲁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抗战胜利后,为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成员,后领导新华社随党中央转战陕北。建国后,曾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1970年10月23日逝世。著作有《中国西北角》、《陕北之行》、《塞上行》、《长江战地通讯专集》等。

范长江1919~1970

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原名范睦,号希天,内江人。早年先后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及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嗣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1935年7月以 《大公报》记者身份赴西北考察。次年“西安事变” 发生,8月往西安采访,为第一个向海内外报导事变真相的记者。1938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创办国际新闻社。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后转苏北解放区任新华社中分社社长、中华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等。

范长江

1909年10月16日生,卒于1970年10月23日。四川省内江人。1933年后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4年加入天津《大公报》。1935年以该报旅行记者名义去西北采访,采写了大量通讯并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后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抗战时期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香港《华商报》,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期间负责陕北宣传工作。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范长江

217 范长江1909—1970

新闻记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4年入天津《大公报》,次年以该报记者身份到西北作考察旅行,足迹遍及川、陕、甘、青许多地区。沿途采写通讯,揭露地方弊政,描绘群众疾苦,引起强烈反响,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几个月内再版7次。1936年又去内蒙考察,有通讯集《塞上行》。之后到延安,是第一个去陕北采访的内地记者。抗战爆发后,到前线采访,曾到卢沟桥、察哈尔等华北前线和东北战地,又到淞沪前线、中原战场,参加淮北战役、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3年多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万里,成为不怕劳苦,不避艰险的著名记者。他还曾参与发起和领导中国记者协会、国际新闻社,组织内地记者参加抗日。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次年转入苏北解放区。曾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新华社总编辑。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及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被迫害致死。

☚ 恽逸群   邓拓 ☛

范长江1909—1970

中国新闻记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早年在北大学习,曾为《晨报》、《大公报》等撰稿。1935年和1936年两度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去西北采访考察,其间所写的关于中国红军和西北地区贫穷落后情况的报道,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38年与同人发起和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创办“国际新闻社”。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与邹韬奋在香港创办《华商报》。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华中新华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在河南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著作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年

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记者、新闻事业的创始人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少年时代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1927年初,他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入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而后抱定参加革命的决心,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入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1928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范长江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发表演说,愤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的同学放声大哭。不久,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离开了中央政治学校。
1931年底,他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北平。为了探求真理,继续学习,于1932年夏秋季进入北大哲学系。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他全力投入了抗日救亡的实际斗争,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的活动,出发到热河省凌源一带。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投稿,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新闻,这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开端。一年之后,他成为《大公报》的撰稿人。在这一时期,他主要致力于抗日军事问题的研究。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名义,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考察旅行,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4000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增进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游记中对国民党统治的西北地区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淋漓尽致的披露。这些游记以后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次旅行结束以后,他回到天津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在那里他经过杨虎城找到周恩来。2月6日,他在博古和罗瑞卿陪同下,驱车前往延安。2月9日夜晚,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与他作了通宵的谈话,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他奔赴抗日前线采访新闻,在枪林弹雨之中写出大量通讯。1938年3月他与徐迈进、陈同生、恽逸群等人在汉口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周恩来亲自领导下,“青记”成为团结抗日的进步青年记者的中心。1938年10月,武汉弃守前夕,他因与《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的政治观点分歧公开宣布脱离《大公报》。随即在周恩来的带领下,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1939年初,在抗日文化中心桂林建立了国际新闻社总社。同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后,“青记”和“国新社”都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蒋介石下令逮捕范长江。他得到李克农通知后,撤退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他在香港办中共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并兼顾香港“国新社”的工作。1941年年底,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桂林、武汉、上海等地,最后到达苏北解放区,担任了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46年5月间,他从苏北到南京,参加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跟随毛泽东和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达了党中央的声音。
全国解放初期,他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4年第一届“人大”以后,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他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党和政府派范长江到科技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投入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事业,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战线上卓有成效的领导干部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四人帮”一伙残酷迫害,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被迫害致死。经中央批准,1978年12月27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 林朗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000064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