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长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 范长江1909—1970著名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参加革命前已是《大公报》著名的新闻记者。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只身到达西安,第一次向全国公开报导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1937年春到延安,报导了陕北见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新闻工作与抗日救亡工作,曾组织领导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和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历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社总编辑、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还当选政协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作有《陕北纪行》、《塞上行》和《中国西北角》等。 范长江
范长江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散文家。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后到武汉参加革命军,曾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研究军事问题并在《晨报》等刊物发表散文。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份深入大西北考察,写下许多报道,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其中介绍了陕北和苏区生活,在当时颇有影响。西安事变后,写成《陕北之行》等一批报告,结集为《塞上行》。抗战爆发后,写下了大批战地通讯。他的通讯报告纵横古今,知识性与新闻性强,文笔生动活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著有《长江战地通讯专集》。 ☚ 吴晗 李乔 ☛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0.16—1970.10.23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中学时代倾向国民革命思想。十八岁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三月,因四川军阀造成了“三·三一”重庆大惨案,他脱险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二十军学生营。随后被编入贺龙领导的二十三军教导团,参加了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并深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此后,致力于军事问题研究,并开始为北平的《晨报》、天津的《益世报》和《大公报》写稿。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份,深入我国大西北进行考察,“只身从成都出发,到川西,经陇东,赴祈连山,沿着河西走廊,经贺兰山,跨内蒙古,跋涉于根本没有道路的原始森林,深入雪山草原”(冯英子:《范长江是怎样采访的》),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里,写了许多通讯报告,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其通讯报告集《中国的西北角》(1936年6月,天津大公报馆出版)与斯诺的《西行漫记》都是较早报道陕北苏区生活的有影响的书。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又冒险进入西安采访,并到延安与周恩来等同志长谈,写成《陕北之行》等一批通讯报告,汇集为《塞上行》(1937年6月,天津大公报馆出版)。抗战爆发后,他又深入战地采访,在烽火中奋笔疾书,写下了大批战地通讯,后汇集为《长江战地通讯专集》(1938年,重庆开明书店出版),并与人合作出版《西北风云》(1938年,生活书店出版)等。长江被认为是我国一代新闻“奇才”,他的通讯报告的特点:一是胆识过人。他敢于闻人之未闻,发人之不敢发,所报告均为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发表常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二是学识丰富。他的作品着眼现实,纵横古今,旁征博引,给人们提供极其丰富的现实的与历史的,政治的与民俗的知识;三是生动活泼。其表达形式,叙述与描写结合,穿插议论和抒情,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可以把他当成确切的消息看;可以把他当成真实的小说读;也可以把他当成悲壮凄凉、激昂尖锐的散文诗歌咏,使得你的心里,不知不觉的,发出一种不可压抑的‘生命之力’。”(梅英:《作者介绍》,见《长江战地通讯专集》) ☚ 八画 范泉 ☛ 范长江 四川内江人。原名希天。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次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活动。1932年入北京大学。1935年7月以《大公报》记者身分去西北考察。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和长征的情况。西安事变后,通过津、沪《大公报》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及共产党的政策。1937年访问延安。1938年3月参与发起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39年初在桂林参与组织国际新闻总社。同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前后去香港,主办党的海外机关报《华商报》。1941年到苏北解放区,任新四军苏皖鲁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抗战胜利后,为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成员,后领导新华社随党中央转战陕北。建国后,曾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1970年10月23日逝世。著作有《中国西北角》、《陕北之行》、《塞上行》、《长江战地通讯专集》等。 范长江1919~1970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原名范睦,号希天,内江人。早年先后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及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嗣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1935年7月以 《大公报》记者身份赴西北考察。次年“西安事变” 发生,8月往西安采访,为第一个向海内外报导事变真相的记者。1938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创办国际新闻社。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后转苏北解放区任新华社中分社社长、中华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等。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卒于1970年10月23日。四川省内江人。1933年后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4年加入天津《大公报》。1935年以该报旅行记者名义去西北采访,采写了大量通讯并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后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抗战时期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香港《华商报》,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期间负责陕北宣传工作。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范长江 217 范长江1909—1970新闻记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4年入天津《大公报》,次年以该报记者身份到西北作考察旅行,足迹遍及川、陕、甘、青许多地区。沿途采写通讯,揭露地方弊政,描绘群众疾苦,引起强烈反响,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几个月内再版7次。1936年又去内蒙考察,有通讯集《塞上行》。之后到延安,是第一个去陕北采访的内地记者。抗战爆发后,到前线采访,曾到卢沟桥、察哈尔等华北前线和东北战地,又到淞沪前线、中原战场,参加淮北战役、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3年多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万里,成为不怕劳苦,不避艰险的著名记者。他还曾参与发起和领导中国记者协会、国际新闻社,组织内地记者参加抗日。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华商报》,次年转入苏北解放区。曾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新华社总编辑。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及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被迫害致死。 ☚ 恽逸群 邓拓 ☛ 范长江1909—1970中国新闻记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早年在北大学习,曾为《晨报》、《大公报》等撰稿。1935年和1936年两度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去西北采访考察,其间所写的关于中国红军和西北地区贫穷落后情况的报道,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38年与同人发起和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创办“国际新闻社”。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与邹韬奋在香港创办《华商报》。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华中新华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在河南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著作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年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记者、新闻事业的创始人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少年时代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上初中和高中,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1927年初,他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入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他从血腥屠杀中脱身,而后抱定参加革命的决心,乘船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入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以讨饭为生。1928年下半年,为了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他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范长江在一个晚上军训点名以后,站了出来,对数百同学慷慨激昂发表演说,愤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感动的同学放声大哭。不久,他换掉制服,秘密潜逃,离开了中央政治学校。 ☚ 林朗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