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范蠡春秋战国之际政治家、经济学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三户人。出身贫贱。后赴越为大夫,官至上将军。勾践四年(前494年),越王败困会稽(今浙江绍兴),他建议勾践以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并亲赴吴为质二年,越因以得存。归还后与文种共辅国政,君臣奋发图强,越国势渐昌。勾践十六年,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力促勾践出兵,遂灭吴。吴灭后,因觉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乃留书辞行至齐,改名鸱夷子皮,经商致产达数千万。齐人知其贤,用以为相。不久,又辞官散家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定居,自称陶朱公。时陶地处天下之中,贸易发达,他因治产积居,逐什一之利,又致资巨万,成为富翁。其思想有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天时、气节、国势的盛衰莫不如此。从此出发,认为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而制定对策,强盛时应戒骄,弱小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而使弱转化为强;在经济思想上着眼于自然循环,提出经商者应“守时”,根据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和囤积与抛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和《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計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浮海入齊,治產致富,自號陶朱公。東方朔《答客難》:“計同范蠡,忠合子胥。” 范蠡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安阳)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发愤图强,消灭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 裀褥 檀溪 ☛ 范蠡 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仕越,为大夫。居楚曰范伯,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朱公。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夫差为报越伤其父阖庐之耻,“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从范蠡计,令文种行成于吴,卑身厚赂,范亦为质于吴两年。其后越国君臣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蠡以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灭吴之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至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报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侯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货殖列传》)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 武丁 雨师 ☛ 范蠡借指隐居江湖之人。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范蠡【同义】总目录 陶朱公鸱夷子皮赤精子范蠡 范蠡fàn lǐ〖名词〗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年),越被吴击败后,曾与越王勾践一起到吴国为质二年。回越后,与文种等人协助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整军治国,终于吞灭吴国,建立霸权。后避功离国,到齐,称鸱夷子皮。又到陶,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而致富,成为显世豪商。有卓越见解留传于世。认为天时、气节随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盛衰强弱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强盛时要避免骄傲,衰弱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自己尽快地由衰变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撰有《范蠡》二篇,其书已佚,其论散见于《国语》、《史记》等书中。 范蠡春秋末人。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大夫,佐越王勾践灭吴,遂引退而遨游五湖。后世传其常以医药济人,并擅服饵养生法。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政治家、思想家。姓范,名蠡,字少伯。一称范伯。游齐时称鸱夷子皮,在陶时称陶朱公。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任越国大夫,曾随越王勾践在吴为人质两年,后助勾践灭吴。灭吴后弃官,从越“浮海出齐”,“耕于海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至陶(今山东定陶一带)经营商业,成为巨富。在哲学上提出自然天道思想,认为“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国语·越语》)。论证了人的活动应该看重时机,从时而行,“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得时无待,时不再来。天与不取,反为之灾。”“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汉书·艺文志》录《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 144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灭吴,辞功不受,隐姓埋名,到齐国陶邑经商,三致千金,成为当时著名的富翁,称为陶朱公。他的经商理论称“计然之策”。他认为经商必须善于预测行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提前储备将来市场上可能短缺的商品。必须善于“逐时”,及时抓住有利的买卖时机。物价下降时要及时收购,上涨后要迅速抛售。必须加速资本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他认为农业生产每隔十二年就循环一次,粮食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也随着丰年和荒年的周期循环而上下涨落。国家必须善于平抑粮价,使它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范围内波动,这样才有利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范蠡是中国古代经商理论的奠基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孔丘 陶朱公 ☛ 范蠡 305 范蠡春秋末的大政治家、著名商人。其经商思想极为丰富。历史上最早提出“粜米”学说,认为平稳谷价,调节流通,促进农工商的发展,是治国之道。还提出经商的原则:经营的商品要“务完物”(质量好);“无息币,行如水”(无闲置货币,加速周转);要善于掌握时机“从时者,犹救火”;要根据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谋取赢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等等。范蠡在经商事业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商业史上一个突出的人物。由于居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而致富,亦称“陶朱公”,他一生的经商事业亦称“陶朱事业”。 ☚ 计然 猗顿 ☛ 范蠡 033 范蠡春秋末年政治家。字少伯,晚年改名陶朱公。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勾践时任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2年。回越后辅佐勾践刻苦经营国政,奋发图强,终亡吴国。认为越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乃离越而去,先游齐,称鸱夷子皮,后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以经商致富。其政治思想,以阴阳盛衰观为基础,认为国势盛衰在不断变化。主张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力争转弱为强。认为治国应重视经济。《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2篇,已佚。 ☚ 勾践 墨翟 ☛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大夫。越败于吴时,曾随勾践为吴人质二年。返国后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终灭吴国。旋弃官游齐,至陶(今山东定陶),以经商致富,时人称陶朱公。他认为供求关系的有余或不足决定物价的贵贱。国家在谷贱时要收购,贵时再平价售出,平衡贵贱,以免伤农。 范蠡春秋末期军事谋略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出身微贱。他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为大夫,擢上将军。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被吴打败。范蠡与文种一起提出屈辱求全的策略。三十八年,范蠡乘吴王夫差率兵北上争霸之机,出兵两路袭吴,歼灭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守军,俘吴太子,迫夫差求和。四十二年,勾践再次采纳范蠡、文种建议,大败吴军于笠泽(水名,今苏州南),终成灭吴大业。后隐退入齐,被聘为齐相。但不久又散财弃官,隐居而终。范蠡有战略眼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地位时,只要发奋图强可以转变为优势,战胜强敌。 范蠡fàn lí《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箘桂(1)。人名。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著有《范蠡》二篇,已佚。 范蠡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政治家和著名商业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曾辅佐越王勾践,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而称霸。范蠡认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 。灭吴后,遂乘扁舟游江湖,入齐易名鸱夷子皮。最后至商业发达的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致富“三致千金” ,成为商人钦羡的典范。《史记·货殖列传》 云: “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由于范蠡在从政和经商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所以他对国家经济管理的经验和商业经营思想,都被后世所重视。在对国家经济管理上,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搞得好,“府仓实,民众殷” 国家就会安定,农业生产荒废,就会造成祸乱。他还重视粮食的价格,认为粮价与丰歉有关,丰收之年,谷贱伤农,而歉收之年,谷贵伤末。主张官府在谷价低时收购,在谷价贵时抛售,以使粮价在合理的限度内浮动。 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越大夫,字少伯,号陶朱公,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2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定陶西北)定居,以经商致富。他认为,物价高低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而引起的,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出售。 ☚ 张家埠顺泰商店 青岛口岸 ☛ 范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楚国宛(今河南南阳) 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政治家。越国大夫。越国为吴国打败时曾赴吴为人质二年,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终灭吴国。后上书辞官离越游于齐国,称鸱夷子皮,在齐国治财致富,被举为齐相。后又辞官散财,游于陶,自称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名闻天下。其事迹言论见于《国语》、《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绝书》等。范蠡重视商业,对贸易、价格、货币等讨论颇多。《史记·货殖列传》说:“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后世将计然看作人名者,认为范蠡曾拜计然为师; 将计然看作范蠡所著书名者,认为范蠡有所谓“计然之术”七条,其中包括“农业丰歉循环论”(“六岁穰六岁旱”)、“积著之理”、“平粜齐物”等,并由此认为范蠡的经济思想在先秦与管仲齐名。(参见“计然”) ☚ 孔子 计然 ☛ 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仕越国为大夫。是越王勾践的心腹名臣,处事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之才。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越在夫椒被吴所败,勾践被吴军困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危在旦夕。与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计,劝勾践暂且忍辱向吴王夫差卑身称臣,并以举国珍宝相献,以存越国,以便日后重整旗鼓,报仇雪耻。吴国允和后,随勾践往吴国为质。释归后,受勾践之托,与文种等人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富国、富民、强兵的改革,使越国迅速复兴,终于在周元王四年(前473)一举灭吴。继佐勾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境),称霸江淮。后擢封上将军。认为“贵上报则反贱”,故弃官携财与亲信浮海奔齐,化名“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后被齐国发现,被委任为相。不久又弃官至陶(今山东曹县境),以经商为务。致资千万,自号陶朱公。后不知所终。著有《计然篇》等。 范蠡春秋末越大夫。范氏,名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一说苑之三户人)。邑人皆以少伯为狂,却独得宛令文种赏识。后共约去吴,旋入越。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吴破越,少伯为质于吴国3年。回越后佐勾践刻苦图强,一再劝告勾践等待时机,终于公元前473年灭吴。不久,鉴于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离越去齐,改名鸱夷子皮。相传,后至陶,经商致富,遂名陶朱公。死于陶。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为越大夫。他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称上将军。他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感到自己名气太重,难以久居,遂去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被任为相。后又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为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的言论见于《国语·越语》和《史记·货殖列传》。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河南南阳)三户(河南淅川西南)人。在楚不得意,和文种相与入吴,又入越,事越王勾践。勾践败于夫椒,被困于会稽之上,用其计,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后协助勾践灭吴,称上将军,及返,与其私属乘舟赴海以行。变姓名,称鸱夷子皮,耕于海畔。齐人闻其贤,以为相。他以久处尊名不祥,乃归相印,间行入陶,称陶朱公。治产积居,与时争利,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