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马岛之战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 (英国称福克兰群岛) 归属问题引起的一场战争。
马岛位于南美大陆东南端,距阿根廷海岸450公里处的南大西洋水域,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由东西两个大岛和100多个小岛组成。位于该群岛以东1000多公里远的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威哥群岛是它的附属岛屿。岛上居民近2000人,97%是英国移民后裔。讲英语,多信基督教,首新斯坦利港 (又称阿根廷港) 约有居民1100人,是岛上唯一的城市。
马岛虽然地处寒带,由于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并不寒冷,终年温差不大,雨水丰沛,一年里有250天左右都是雨雪天气。岛上地势平缓,加上河流纵横,土肥草旺,造就了无数个天然牧场,这里接近南极,是企鹅、海豹和信天翁等水生动物的栖身之地。
岛上矿物资源丰富,有铅、银、铁、煤、泥炭等矿藏。据测,该群岛周围附近的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岛上的矿产资源大多尚未开发,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马岛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它地处南太平洋和南极洲之间的水域,也是南极科学考察的前哨阵地和理想的后方物资补给站。
据说,早在1520年就有人发现过马尔维纳斯群岛。1600年,荷兰人德韦尔特发现了该群岛西北端的岛屿,并首次在航海日志上记下了这一带的岛屿。1690年,英国人约翰. 斯特朗被飓风所挟,漂泊至此,发现了两大岛之间的海峡,并将其命名为 “瑞克兰海峡”。英国人后来亦称呼整个岛屿为 “瑞克兰岛”。1764年,法国人在岛上建立了居民点,并命名为“马尔维纳斯”。1767年,法国将该岛转让西班牙。
阿根廷独立后宣布马岛为其领土,并派行政官员进行治理。1833年,英国以该岛最早为英国人发现为由,出兵占领该岛,统治至今,但两国对马岛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1958年马岛问题开始被提到联合国。1964年,联合国同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令审议了马岛问题,建议由该委员会邀请两国政府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争端。
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阿方强调马岛是西班牙殖民体系的天然组成部分,应根据反殖民宣言中确认的领土完整原则将马岛归还阿方; 英方则强调马岛居民有自主权 (因马岛居民多为英国移民后裔) 坚持其对马岛的主权。大会最后通过了敦促英阿双方立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1971年,英阿签署协定,英国同意逐步把岛上居民并入阿根廷。1972年,阿在岛上修了机场。
由于马岛附近发现了两个总共达20亿桶石油的石油储藏地,从1973年起,谈判急转直下,双方立场趋于强硬,1978年12月两国恢复谈判,1982年2月,双方再次谈判,由于各执己见谈判毫无结果,双方关系趋于恶化。阿根廷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上的需要,打算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 “其它形式” 来结束英国对马岛和其它岛屿的长期占领。并在国内展开了秘密的备战活动。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正式出兵占领了马岛,并宣布马岛为阿根廷第24个省,英国立即同阿根廷断交,并实施经济制裁,同时派谴一支占英国海军2/3的作战力量,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英国舰队于4月24日抵达马岛海域,4月30日,英国宣布在马岛登陆,遭阿军猛烈反击。6月12日,英军发动总攻,14日,阿军投降,英军重占马岛。
马岛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西洋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空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英方参战兵力达35000人,各类舰船118艘,共计100余万吨,各种类型飞机270余架,阿方参战兵力65000人,海空军主力基本出动,计有作战舰艇和辅助船33艘,共12万吨,作战飞机250余架,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 (沉6艘,伤10艘)、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阿军亡1000人,伤1300人,失踪数百人,被俘约1.2万人,损失船舰11艘(沉5艘,伤6艘)、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这次战争以英胜阿败而告终,但马岛争端并未因此结束,阿根廷仍然不承认英对马岛的主权,两国之间的领土争议还将长期继续下去。不过战争失利使阿根廷政局动荡,陆军总司令、总统加尔铁里被迫下台,一些参战的将领也被解职,三军之间,军政府与反对派之间,重新激化了矛盾和纠纷。在英国,因重占马岛增强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及其保守党政府的地位,但却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