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江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苏轼

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这首词据其所写内容,当是苏轼57岁,任扬州太守时的作品。苏公在扬州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是年春他由颍州调任扬州太守,不久即被召回京城,任侍读学士。

本词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抒写精神上的一段美好享受。全词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诗人先从傍晚的景色写起。这里诗人有意用了一个“拖”字和一个“动”字,前者把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后又飘往他方的刹那间的自然景象写得十分准确形象。这里特意运用浅显的语言,短促的节奏,更表现出诗的坦露美和跳荡美。紧接着诗人就着重描写这巫山神女一样的美人之美,她微笑时星星一般的明眸转盼流光;她害羞时用歌扇或衣袖半遮着面庞,像云彩半掩皎洁的明月;她手捧酒杯频频向我敬酒,令人陶醉;她轻歌曼舞时,手中的扇子按着节拍而挥动,像彩蝶在风中蹁跹萦回,更增加了歌曲和舞姿的美妙动人。短短4句17字,包含了多少意象,多少动作,多少情态。


唐宋词之苏轼《江城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

十年生死呀

两地茫茫,

不去想

也不用想,

自难相忘。

千里孤坟呀

何处

可与你共话凄凉。

唉!纵使相逢

恐怕也不会相识,

我已是

世尘满面

双鬓如霜。

昨夜里,

幽梦中,

我忽然还乡。

小轩窗下

你正梳妆。

相顾无言,

只有热泪

千行。

唉!

我想——

年年令人断肠。

断肠处呀!

在那——

一轮月光下,

一个小松冈。



【评】

这首悼亡之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密州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苏轼与王弗是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结婚的,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仅26岁的王弗在汴京突然去世。至此时,恰整十年。

思念家乡,梦会亡妻,无疑是个典型的婉约词的题材,但一入东坡之手,便绝不似柳永、秦观之作。他将豪迈、洒脱的胸襟溶入令人九曲回肠的题材之中,而使人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些表面凄凉的意象之中,感受到某种超旷之美。词人写凄清悲凉,却绝不深入细腻地刻划,而是以“千里”、“十年”、“千行”及“明月夜、短松冈”这些大字眼、大景致、大画面来表现,从而化凄清为苍凉,转婉约而为豪放。

可以说,这是一首以“豪放”写“婉约”之作。是苏轼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的豪放与婉约结合之作。


唐宋词之《苏轼《江城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江城子》

苏轼《江城子》苏 轼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十年:苏轼妻王弗治平二年(1065)五月卒于京师,到熙宁八年((1075)正月将近十年。②“料得”三句:孟棨《本事诗《征异》录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断肠处,明月照孤坟。”短松冈,指王弗的墓地。

鉴赏 悼亡是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这首词可以说是悼亡词的开山之作,也是巅峰之作。悼亡的作品要写好,第一要写得悲痛,第二要写得巧妙,第三要写得真切。

至和元年(1054)苏轼19岁的时候,16岁的王弗嫁入苏家。据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说,王弗是眉山青神县乡贡王进士之女,生性谨慎肃穆,嫁人苏家后孝敬公婆,平时又能辅助夫君,是典型的贤妻。苏轼回忆,王弗刚入门时大家都以为她不知书,但是发现她经常在一旁看着苏轼读书,后来苏轼忘了书里的内容,王弗却能记起来,这才知道她不仅谨慎而且非常聪明。王弗在苏家最困苦的时候入嫁,后来又随苏轼一路游宦漂泊。苏洵曾经对儿子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本以为夫唱妇随能够偕老,谁曾想王弗二十七岁便香消玉殒,这对苏轼的打击是很大的。

在王弗逝世之后的十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很压抑。在杭州三年不得调,好不容易调任密州,正赶上密州凶年,政务繁忙,自己的生活也困苦到要以吃杞菊以维持的地步。压抑、困苦、繁忙,让他渐渐淡忘了对前妻的思念,再加上继室王润之和儿子都在身边,思念有了寄托,所以苏轼此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想到过前妻了(“不思量”便是这个意思)。但正因为如此,这偶然的一梦才显得更加悲痛! 蓦然回首,竟然已经十年!

整首词梦境、思念之境和现实混杂在一起,我们千万不可强为之解。大致上,上阕是着重写现实的自己和思念,下阕则着重写梦境。其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已经成为悼亡作品的代表,它是整首词的中心。苏轼在悲痛中写这首词的时候,如果说还有一点点的清醒来考虑所谓“结构”“布局”的话,那它的成果就是选了这句作为开始。之后,一切就像滚滚洪水,奔腾而来。

“绝品”的赏析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我们最多只能在字面上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更深的内容必须要读者自己慢慢体会。“不思量,自难忘”,是慨叹自己被生活所迫,居然淡忘了对前妻的感情,但是这一梦又忽然把他唤回到了当年的那种悲伤。当时苏轼在密州,离眉州的王弗墓地不止有千里远,但把“无处话凄凉”的原因归结于墓地太远,则是痴语。言外之意,如果此时墓地就在附近,苏轼必然会到墓前哭泣,以倾诉这些年来的凄凉。然而生与死的距离,又怎是人力所能突破的,“纵使”三句是想象,由“无处话凄凉”更近一步,纵使“有处话凄凉”又当如何?苏轼假设,即使能够来到王弗墓前“相见”(现在他把这个看作是“相见”,看作是最大的愿望,这又是何等的悲痛!),自己也因为经历了这些年的磨难而满鬓风霜,妻子可能已经认不出来,因为他已经不再有当年的年少,他们也再找不回当时少年夫妻的甜蜜。

上阕在倾泄了大量悲痛之后,下阕起笔没有显得非常激烈,而只是如实地描绘了梦境,描绘了梦中那幕甜蜜美满的场景。但是他忽然发现,这一梦境正是他所有悲痛的写照:夫妻相守已经永远是一个梦了! 更加强烈的伤痛再次涌上心头,在梦里他们相顾无言,泪流千行,而现实中写词的苏轼,必然也是泪流千行。分别十年的爱人相见,往往会因为千言万语一时涌上心头,不知从何说起而忽然变成了沉默,这一句写得很真! 词的最后,悲痛转为悲歌,思念化为誓言:“料得”三句很像是一种哀歌,又像是对前妻的誓言。其实这句话写得很通俗,“断肠处”“明月夜”,已经是用滥了的词句(见本词注释),可是这里竟然达到了如此震撼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这首词的韵,它押了“阳”“唐”韵(二韵可通押),这是一个开口度很大的韵,适合表达慷慨激烈的感情(豪放词的开山作《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押的就是这个韵)。写悼亡这种忧伤、悲痛的感情,居然用这样的韵,恐怕只有苏轼有这种魄力和天分,也足见他的悲痛是何其庞大深切,因慷慨方能悲歌。(姚苏杰)



仕女图 樊虚



链接 俗称“三苏坟”的苏轼墓园。其墓园在今河南省郏县西北小峨眉山麓。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卒于常州(今属江苏),次年移葬于此。政和二年(1112)苏辙卒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子孙将其葬于苏轼墓侧。元至正十年(1350),县尹杨允复于此筑苏洵衣冠冢。墓园历经元、明,屡有修葺,现仍保存完好。占地约三十余亩,四周筑有围墙。正门前设神道,两侧立有华表、石兽、石翁仲等。大门内有一明代所建石坊,坊楣刻“青山玉瘗”四字,柱刻苏轼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享殿为硬山式建筑,廊庑及殿内存碑碣十数通,多为历代士人仰慕赞叹之作。享堂后为祭坛,坛北三冢隆起,略呈东北、西南向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在两旁。冢前各立墓碑,碑前设石雕供案、香炉、宝瓶、烛台等。供案雕有朱雀、飞马、麒麟、花卉等图案,其中苏轼墓前的供案所刻两只口衔花束、背向而奔又回首相顾之羊,形态生动,是石刻佳作。墓园南面约二百米处为广庆寺,寺内有三苏祠堂,内供元至正年间所塑三苏像,至今保存完好。

江城子



苏 轼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①猎词:通行诸本多作“密州出猎”,所据底本(中华书局《苏轼词编年校注》)题“猎词”,姑从不改。②“左牵”句:古人常以牵犬擎鹰显示狩猎时气概之豪迈。黄,黄犬。苍,苍鹰。《太平御览》卷九二六《羽部《鹰》引《史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今本《史记》无“臂苍鹰”句。)③锦帽貂裘:锦蒙帽、貂鼠裘,原为汉羽林军的装束,此指苏轼随从的穿着,也代指随从。④千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千骑是暗示知州身份。傅幹注:“古者诸侯千乘。今太守,古诸侯也,故出拥千骑。”其实这里可以理解成虚数,只言其多。⑤倾城:全城之人,这里是写随行观众之多。⑥“亲射”二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 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⑦“酒酣”句:化自宋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胸胆森开张,弯弓射欃枪。”⑧“持节”二句:《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战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虚报了六个“首虏”,被削爵。冯唐向文帝劝谏,文帝“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受到朝廷的重用。⑨天狼:天狼星,主侵略。这里是指辽和西夏等对宋朝造成边患的异族。《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鉴赏 一般把这首词认为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傅藻《东坡纪年录》:“熙宁八年乙卯,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诗……又作《江神子》。”所作诗即《祭常山回小猎》和《和梅户曹会猎铁沟》,《江神子》即《江城子》。熙宁八年(1075)十月,已经到任将近一年的苏轼,因为密州闹旱灾,亲自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古时会猎是“演武”,是一种劝人民习武卫国的活动,当然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太守,是有教民演武的责任的。既然是与“尚武”联系在一起,因此全词的意境非常豪迈开阔,语言典雅而流畅,语气雄壮磅礴,丝毫没有“小词”的局促婉约。苏轼对此也颇为得意,他在《与鲜于子骏书》里说:“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这里苏轼所提出的“自是一家”,被认为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山纲领。在与柳永词的比较中,苏轼虽仍称词为“小词”,但是却归纳出了“壮观”这一特点。下面且看如何壮观吧。

开篇自称老夫,其实苏轼此时才40岁,还勉强称得上壮年。这里作者是用无数个不服老的古代将军如廉颇、黄忠等,来凸显自己的豪情。一个“狂”字贯穿全文,它既是写整个会猎过程万马狂奔的激烈,也是写苏轼内心狂猛的激情。作为一个从小接受文人教育的士大夫,他的心中却潜藏着习武报国的勇士情志,在特定的场合下,这种潜藏的情志以一个“狂”字为契机,喷涌而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太守:他的双鬓微白,但满面红光;他牵黄擎苍,策马奔驰;他身后是全副武装、雄赳赳的羽林护卫;他们像风一样地奔驰过平冈,骏马扬起漫天的尘土;他们的后面是为了一睹太守的英姿而倾城出动的人们;而我们的太守为了报答人们追随而来的情意,决定效仿孙郎,为他们亲自表演射虎。这是多么“狂”的一个太守! 这里的“为报”二字,主语应该是太守,“倾城随太守”应是指倾城而出随太守观猎的人们,“报”是回报、报答的意思。

狩猎完之后,一般都要就地享用一部分猎物,并且大宴追随而来的手下。下阕描写的就是太守欢宴并且“酒酣”之后的情景。如果说上阕写“狂”是一种清醒的“狂”的话,那么下阕则是一种“醉狂”了,那就是真狂。世传苏轼酒量不大,饮少则醉(有点像他老师欧阳修),但是越容易醉的人越容易体会到酒的妙处,酒酣之后“胸胆开张”,心中掩藏的壮志豪情更加不受控制地喷涌出来。他说:即使我的双鬓已经略白,这又有何妨——这是以不服老的名将廉颇等人自比。他说:我现在是在密州,但朝廷何时能够派下冯唐这样的使节,来任命我,让我去守卫边疆呢——这是以抗击匈奴的名将魏尚自比。他说:到那个时候我一定要把我的宝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射落那些侵犯中原的贼星——这大概又是以类似飞将军李广这样的人在自比吧。下阕的这三个“自比”把一种醉狂写得淋漓尽致,很少有人敢像苏轼这样把三个如此著名的将军自比,何况自己只是一个文人。当然,这种“狂想”的后面,实际上还隐藏着许多悲哀,因为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如此,才只能借狂想来倾诉。三个自比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尤其能够体会出很深的悲凉。如果说整首词还有一点点压抑的情绪的话,就是“持节”这两句,在全词高亢嘹亮的旋律中,这是唯一一处低回沉吟的地方。可正是因为这一处的低回沉吟,使得全词不至于太单调,不至于太高亢,因此才更多了一份灵动,一种深度。我们在朗诵这首词时,应该在这里形成一个先抑(“持节”句)后扬(“会挽”句)的波折。(姚苏杰)



秋猎图 【清】任预



链接 苏轼与词风革新。苏轼之前的许多词人,其作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艳情题材。苏轼把文学革新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明确提出词是“古人长短句诗”(苏轼《与蔡景繁》),主张词要写得“句句警拔”,有“诗人之雄”(《答陈季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诗为词”。苏轼的这种主张在他的词作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因而,词在苏轼的手中,其题材已从“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风气中解放出来,在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已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这种词体解放的追求与提倡具有冲决传统的意义,但苏轼的词体改革也受到一些正统词人的批评。就连苏轼门下的弟子陈师道和晁补之也不无微辞地说他的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不是当家语”(《复斋漫录》)。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他的批评就更加尖锐,她在《词论》中明确批评道:“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宋代发达的教育体系。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之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国都汴粱(今河南开封)设立太学,以及包括武学、律学、算学、医学、画学在内的各种专科学校。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福州等地,城内的乡校、家塾、书舍遍及里巷,当时就有“学校未尝虚里巷,城里人家半读书”的说法。

天狼星。天狼星为全天最亮的恒星,是属于大犬座的双星(大犬座阿尔法星)。其主星直径是太阳的2倍,表面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约2倍。其伴星(双星中亮度较小的一颗)1862年被美国人发现,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白矮星。我国古人很早就有对天狼星的记载,并认为它是一颗主侵略的凶星。但在古埃及,天狼星的“偕日升”便意味着尼罗河河水的泛滥,两岸的农田因此得到灌溉,所以它被当作神明般崇拜。

苏轼《江城子》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江城子》

《江城子》·苏轼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莫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从词题可知,这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到七年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的某一天,与80多岁的老词人张先一起游西湖时所作。

这首词上片布景、下片演戏,景中有戏,戏中含情。景是悠闲之景,戏是温文尔雅之戏,情趣是深婉而闲雅的。词中语言犹如雨后初晴的西子湖那样明丽清新;尽管用了湘灵的典故,又化用了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句意作结,但用得恰切,化得自然,浑然一体,了无痕迹。词人采用了清淡悠远的“青”韵,读起来音节是舒缓而流畅的。由于全词的内容是由山而水、而风、而霞、而花、而鸟、而声、而人,一层层由景及人,由声入情地款款叙说,线索清晰如缕;又由于这些山水花鸟、色光声情,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位“盈盈”、“娉婷”、如“芙蕖”、“是湘灵”的在词中没有正面出现的“弄哀筝”的美人,因而经纬纵横,交错如织。所以读起来不由得触动人们的某种情怀,读罢有一种空灵之感,耐人回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