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非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非花 花非花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一首《花非花》诗,取首句为题。因其句度参差,且押去声韵,后人目之为词。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词,《望江南》三首在乐府,《长相思》二首见《花庵词选》。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并谓“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茅暎《词的》卷一亦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词律》卷四、《词谱》卷五亦注明“此本《长庆集》长短句诗”。单调,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韵。徐棨《词律笺榷》云:“(《花非花》)宋元似无倚此调者,或有之而余未得见。余所见者明人计南阳一首”。 ☚ 花间意 花前饮 ☛ 花非花计南阳之词,常托意美人,寄情故国,如“玉楼春”(子规啼遍杨花路)即是。“花非花”之作,语言浅近,意义显豁,盖写女子在爱人远离而去哀怨之情愫。 诗词多用比翼鸟、同心结、并蒂莲、连理枝比喻夫妻恩爱,男女相知,伉俪相得,生活欢洽。“同心花”,盖用江总诗“愿并迎春比翼燕,常作照日同心花”之典。“合欢树”,据《古今注》云:枝叶相交,风来自解,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开端二句,是琴瑟甚和的形象说法。这般相知美满的生活,当然是希望天长日久,白首偕老的。可是平地风波,好景不长,突然遭到风雨的侵袭,四更刮风,五更下雨,风雨交加,去来迅猛,从而招致花落树折的悲惨结局。“风”和“雨”的比喻意义,可以有多种理解:或父母的训斥;或官府的肆虐;或兄长的逼迫;或世俗的偏见;或男子有他心;不必刻意坐实。从全词观之,侧重说明美满的婚姻惨遭外来的袭击,横天飞祸,鸳鸯各自东西,同心结被解开,合欢被遭撕裂。此处“风”、“雨”,当理解为含伦理道德诸方面的政治气候,情爱不为世俗所容。上四句,皆用三字句,语短情迫,有力地显现了时间短暂,事变突兀。后二句用七字句,语感舒缓,描绘了一幅黯然销魂的惨淡图画:在陡峭的画眉山上,畏霜露、怕风雨的鹧鸪在哭诉,“行不得也——哥哥! ”而在山下“伤离别”的哥哥呢,似乎听不到阿妹的呼唤,苦思着,“走啊,走啊,山高水险之何处? ”两句写得情意绵绵怆然泪下,最值得同情的当然是受害殊深的弱女子。 “花非花”之词牌名,源出于白乐天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苏轼因之咏杨花柳絮,其词云:“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又云: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不言而喻,计氏之作,受此二位诗词大家之影响。词中用一连串比喻,笔笔紧凑,环环扣紧,三字七字交替使用,句法错综有变,欢聚悲离,自然成章。与乐天诗表现手法极近。唯“画眉山下郎行去”,卒句显志,与白氏通篇用比,有所不同。 词起源于民间小调,与乐府有不解之缘,故更能真切反映当时人们心境,语言也通俗。同是“花非花”,亦可写诗,亦可填词,从韵文学发展上看,文学样式的演变衍生,是势所必然的。 夏瞿禅师云:“此词殊怨,亦是风雨无凭,情爱不固之意。末二句隽妙似古乐府。”此实为对计氏词精当之论。 花非花
【译】 说它像花又不是花, 说它像雾又不是雾。 夜半三更时悄然而来, 晨光微明时悄然而去。 来时如春梦般短瞬, 去时似朝云般无寻觅处。 【评】 乐天诗以通俗易懂为著称,此诗却是个例外。诗人提供了四个意象:花、雾、春梦、朝云,同时又对四者旋即进行了否定。其象征的是人?是事?是一次短暂的爱情?都似又都不似。大约是诗人对生活的某一次、或某一种体验,却又难以言说,故以朦胧笔法出之。 花非花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池上 下一篇:大林寺桃花 → 诗词简介: 白居易依仿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加以改动而以三字句七字句轮换,用整饬间以错综变化的节律写出了这首小诗。这是一首意境朦胧,让人无法揣测,但写得很美的诗。诗中描写了一种似雾似花而又非花非雾,飘忽不定,来去匆匆,无法寻觅的美好东西,读后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美。 白居易的诗大都语言通俗,意境浅显。这首诗语言虽通俗,意境却有些朦胧,这在白诗中是一个例外。它像一个谜语一样,让人琢磨不透。诗中提供了四种意象,花、雾、朝云、春梦,但作者随即又做了否定。有人说诗写的是人,也有人说写的是情事,不同的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合理的想象。笔者认为,作者将一连串的比例环环紧扣,使之自然成文,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 大凡世间美好的事物,都很难长久留存于世间,也就是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 “大都好物不坚牢” ( 《简简吟》之意。
花非花此词殊怨。亦是风雨无凭、情爱不固之意。 首两句“同心花,合欢树”,借喻男女间的亲密相爱之情。“同心” 、“合欢”单从字面上看,都是吉祥之词。因而古代男女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叫做同心结,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江总的《新宠美人》 诗中有“愿并迎春比翼燕,常作照日同心花”句。延续至今,人们也常用“同心”、“合欢”表示情人夫妻之间亲密的情意。合欢树,据《古今注》载: “合欢树似梧桐。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牵缀。”此中的 “合欢树”句,既表示了男女间的亲密无间之意,又暗示了每遇风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迅即断离的可能,为下句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两句“四更风,五更雨”喻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出现了波折,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袭击。作者把风雨放在了黑夜里,更增添了凄清的效果。后两句“画眉山上鹧鸪啼,画眉山下郎行去”,描写了他们分离之时的情景,写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凄凉心情,人们似乎看见了女主人公忧戚地伫立在门前,听着鹧鸪在山头上啼叫,望着昔日的男友沿着山下的道路远去的情景。词中的鹧鸪,属鸟纲雉科,鸣时常立于山巅树上。 这首词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通过叙事抒发了女主人公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词中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没有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词中也没有一句空洞的叫喊,而着重于具体描绘,借以表达人物的感情。这一点使人们想起了古乐府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末二句,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情节曲折,层次简练清晰。全篇六句话三个层次,前二句写俩人关系的密切,中二句写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后二句写俩人的分离,用短短的六句话二十六个字讲述了一个曲折悲惨的爱情故事。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比譬一个未尝点明的本体。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虚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愁都几许”,其本体(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本体,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二诗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属同类性质的作品。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其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此诗亦如之。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是不足为奇的。 花非花 花非花词牌名。单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花非花,白乐天自度曲也,用起句作名。”始见于白居易《长庆集》。 ☚ 南歌子 忆江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