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花部 雅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花部 雅部

花部 雅部

清代乾隆以来特定历史时期里概括、区分戏曲声腔剧种的两个名词。雅部专指昆曲,花部概指昆曲以外的各地方戏曲声腔,统称乱弹。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五列举花部诸腔为:京腔、秦腔、弋阳腔、罗罗腔、二簧调。此系作者根据自身在北京、扬州两地的见闻而阐述的,京腔为安家于北京的高腔,自秦腔盛行,京腔班效之,一时有“京秦不分”的说法;乱弹除扬州本地上腔外,当时涌至扬州乡镇的有句容的梆子腔(吹腔)、安庆的二簧调、弋阳的高腔、湖广的罗罗腔之类。最早用花部、雅部名目来归纳区分戏曲演员的,为西湖安乐山樵(吴长元)的《燕兰小谱》(作于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83—1785)。
花部、雅部名称的确立,起自清高宗南巡。高宗自乾隆十六年(1751)起前后六次南巡,都以扬州为主要休憩游览之地。李斗说:“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扬州各大盐商为筹办御前承应工作,纷纷征集名伶成立戏班,以徐尚志的老徐班为最早,继起者有黄、张、汪、程各班以及洪充实之大洪班,均属雅部。稍后而最有名的是江广达(名春,广达是其行盐旗号),所蓄戏班雅部有德音班(一名老江班),花部名春台班。春台班初以扬州本地乱弹为主,不能自立门户,后来征聘四方名工,兼备京、秦各腔,成为花部中的名班。南巡期间,御前承应以及扬州城内堂戏演出本以雅部为主,何以盐务兼蓄花部以备大戏?这里包含两种可能:一、承应宫廷大戏,例用昆弋两腔;二、临时应皇太后欣赏之需。清高宗前四次南巡,皇太后一例同行。按照清宫承应旧规,凡逢皇太后寿辰,承应寿戏中常插演一二出花部玩笑戏。早在乾隆十六年冬,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寿辰,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十馀里中,“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赵翼《檐曝杂记》),其中应多花部剧目。盐务兼蓄花部,或亦适应此种需要。
通常以昆曲为雅正之音,昆曲以外的乱弹诸腔近于色杂不纯,花、雅之分,取义于此。部,犹言部类班社。吴长元从旦色立言,谓凡涂抹科诨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为正(见《燕兰小谱例言》),吴氏书中常称昆旦为雅旦。这只是一家之言。当时戏曲区分花、雅,原为御前承应之需,实际并无明显的崇雅抑俗之意。《燕兰小谱》认为花、雅之设,不过“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即一显证。此种区分仅代表东南一部分士大夫的意见,具有临时权宜性质。清廷对此种界定并不完全认可,乾隆帝认为古乐雅正,只是一字一音,曾批评殿陛所奏《中和韶乐》沿袭明季陋习,多作一字而曼引数音,几与时曲俗剧相似。在他眼中,昆曲也是一种俗乐(详见《清史列传·张照传》引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上谕)。实际使用上,花雅内涵严宽交错,一波三折,因时而异。清代宫廷演出,无论传统剧目或新编大戏,只用昆弋,认为差近雅正,其他诸腔戏,一律称“侉(指语音不正)腔”,最初仅见于皇太后寿辰,后来扩大为宫内偶或搬演。嘉庆初,清廷严行禁止除昆弋两腔外乱弹诸腔戏的演唱(详见《翼宿神词碑记》、《苏州织造府禁止演唱淫靡戏曲碑》),则是在特殊形势下采取的又一宽严标准。
乾隆间各大都市的戏曲演出,成为花部、雅部大交流性质的活动,充分显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当时规模庞大的戏班往往兼备花、雅两部。周志辅(明泰)原藏《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抄本,系迄今所见最早的徽班剧目志,其中除了大量花部剧目外,并含近百出昆剧常演折子,可以想见最迟乾隆中期一副大戏班总是昆乱兼演,以适应不同欣赏口味的观众。再如剧目,《思凡》一剧原属花部,自经宫廷大戏《劝善金科》收入,改用昆腔,民间昆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昆化,列为常演剧目,但此剧在乱弹班演出,以众腔杂呈为高,“始则昆腔,继则梆子、罗罗、弋阳、二簧,无腔不备”。尤见戏曲观赏的时代印记。在此风会影响下之名演员同样昆乱兼擅,最有代表性者如四川魏长生本以秦腔擅名,《燕兰小谱》说他“开近年风气”,但他也能昆曲,“今独昆腔声容真切,感人欲涕”。花、雅艺术的长期展演比较,彼此优劣有目共睹。这种交流的积极意义,至少掩盖了人为的崇雅抑俗的倾向。有的士大夫捐弃偏见,甚至成为花部艺术的知音,焦循在所著《花部农谭》中批评昆曲虽极谐于律,听者如果不看文本,无不茫然不知所谓;书中介绍若干花部剧目,称其本事动人,言词质直,妇孺能解,虽不登大雅之堂,而“余独好之”。嘉、道间人梁章钜自称爱看声色喧腾之戏,晚年侨居扬州,经常看戏,他说即使在士大夫间,专讲昆腔者不过十之三,嗜好花部的达十之七(见《浪迹续谈》卷六)。
花、雅之称,仅流行于一时,乾、嘉以后士大夫偶或用之。民间则以“昆、乱”对举为常。而江南民间,早在乾隆年间即习惯称作“文班、武班”,梁章钜说:“文班指昆曲,武班指秦腔,则截然两途矣。”(同上)所谓“武班”并非特指,也是囊括乱弹诸腔而言。乾隆间北京的保和班分文、武两班,文班称“文保和”(清末苏州著名昆班全福班称“文全福”,与此一脉相承),保和武班主要“杂演乱弹跌扑等剧”,并非独重武戏。著名戏曲选本《缀白裘》六编总目标题“文武双班合集”,其中所列“梆子腔”剧目,如果细分实又包含其他声腔,而且文戏多于武戏。“文、武班’字面上的褒贬色彩淡化,使用期较长,直至清末民初,苏州昆班演出,观众仍称之为“文班戏”。
有的戏曲史家对清代乾隆以后的戏曲活动拈出花、雅名目,提纲挈领,比较而叙,并以较大篇幅介绍花部诸腔,从而显示花、雅二部的消长。这种论述方法无形中展示了花部、雅部竞争的格局。花部、雅部是乾隆年间文人们习惯使用的名词,沿袭于明代的“官腔”与“诸腔”对举,自具一定倾向性。明代万历前期戏曲家胡文焕(全庵)编选的《群音类选》,以昆腔为“官腔”,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为诸腔,两部对举,勾勒了万历年间戏曲界的轮廓。昆腔由于适应了士大夫阶层应酬、交游、娱乐的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取得了主导地位,但诸腔也有它广阔的回旋天地。花、雅并举时期,其特点是地方声腔剧种进入大都会异彩夺目,而作为雅部的昆曲虽在北京处于劣势,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仍维持着较久的稳定性。在戏曲新据点的扬州,花、雅并臻茂盛,平分秋色。其后官方虽一度出于崇雅抑俗的用心,明令严禁乱弹等腔的演唱,但似一纸空文,并无实效。京剧在形成全国性剧种的过程中,更是所向披靡,崭露头角,特别在同、光之际的苏州、上海,以其强烈的冲击力使老资格的昆曲急遽走向衰败。这就不是带有局限性的花、雅二字所能概括了。

☚ 传奇   套数 ☛
000000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