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部农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部农谭 花部农谭戏曲论著。清焦循著。二卷。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此书系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与乡邻谈论“花部”剧目的札记,就清代中叶扬州一带流行的《清风亭》、《赛琵琶》、《两狼山》等十部著名“花部”剧目作了故事梗概的叙述,并加以考证和评论。是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建国后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 剧说 词余丛话 ☛ 花部农谭 花部农谭戏曲论著。清焦循著。一卷。所谓“花部”,是指与“雅部”(昆山腔)相对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本书考证花部所演一些著名剧目的本事,间予评论,指出花部戏剧的一些好处。在小序中,通过比较,从“事”(剧本内容)、“词”(词曲语言)、“音”(戏曲声腔)三方面充分肯定了花部的优点。《花部农谭》今存有作者原稿本及清宣统三年徐乃昌辑刻《怀豳杂俎》本,文字全同。 ☚ 剧说 易馀曲录 ☛ 花部农谭戏曲论著。清焦循(生平见《剧说》条)撰。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论“花部”剧目的札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清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但文人雅士视为鄙俚,绝少留意和论述。焦循不同流俗,明确提出“梨园共赏吴音,而余独好花部”。在《花部农谭》的序文中,他更明确地宣称:“此农谭耳,不足以辱大雅之目”。以“农谭”命名其书,足见其不屈从时俗的艺术独好和胆识。“花部”戏之所以受到焦循的推崇,就在于其文“质直”而富“性情”,“其音慷慨”,使人看后“血气为之动荡”。焦循本着对“花部”戏的特殊爱好,选取了其中十部著名的剧目,叙其本事,并加以考证和评论。其中他最推崇的是《赛琵琶》和《清风亭》。他认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他竭力赞扬《赛琵琶》,认为“高氏《琵琶》,未能及也”,由此可见其对“花部”之“独好”。在对具体剧目的评论之中,也反映出焦循的艺术见解。如论述历史剧,他指出历史剧要正确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不能“抄袭”历史,认为明人传奇《八义记》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即在于“直抄袭太史公”,以致于“板拙无聊”。主张历史剧一方面不能“抄袭”历史,进行艺术的虚构,一方面又要大体符合历史真实,不能南辕北辙。在剧评中,焦循较重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等问题,要求剧作能以“侈谭故事”达到“鼓掌解颐”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上,焦循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他论《赛琵琶》中的陈世美,在表现其弃妻、逐妻、杀妻的同时,“须于其极可恶处,看他原有悔心。名优演此,不难摹其薄情,全在摹其追悔。当面诟王相、昏夜谋杀子女,未尝不自恨失足。计无可出,一时之错,遂为终身之咎,真是古寺晨钟,发人深省。高氏《琵琶》,未能及也。”这正是《赛琵琶》在艺术上高于《琵琶记》之处,也是焦循之所以“喜之”的原因。《花部农谭》不仅提供了许多民间地方戏曲的珍贵史料,而且提出了不少关于戏曲批评的真知灼见,尤其作为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在中国戏曲史和戏曲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焦氏原稿本及《怀豳杂俎》本。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花部农谭 花部农谭清·焦循撰。一卷。此书成于嘉庆二十四年。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两准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 统谓之乱弹”。可见,花部即各地方剧种的统称。此书就地方戏所演的一些著名剧目,叙其本事,并加以考证和评价。焦氏对地方戏的见解,别具眼光。认为地方戏的表现题材,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社会效果都比较理想:“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 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这种推崇,与当时一般文人认为地方戏鄙俚不足道的看法大相径庭。同时,还记载了地方戏演出的盛况:“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多少反映出了当时广大劳动群众的美学趣味。书中在具体评论地方戏剧目时,提出不少好的艺术见解,对戏剧创作的结构,虚构,集中概括等均有精到论述。还很赞赏地方戏剧作品对历史题材所作的艺术加工,进而肯定历史和历史剧的区别,这在戏曲理论批评上是有贡献的。有《怀豳杂俎》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剧说 初月楼古文绪论 ☛ 花部农谭曲论。清焦循撰。一卷。循有《剧说》已著录。此书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约五千四百字。“花部”指京腔、秦腔、弋阳腔等,统谓之“乱弹”。“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作者“因略为解说”,“村夫子者笔之于册”,经作者芟之而成是编,故以“农谭”名。所谈多为著名剧目,叙其本事,并有考证与评论。地方戏曲文人多鄙之,而作者别具眼光,实属难得。自序云:“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所论花部戏之特点及当时流行情况,均有重要价值。有清末徐乃昌辑刻《怀豳杂俎》本,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本。 花部农谭 277 花部农谭戏曲史料著作。清焦循撰。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清代乾隆年间,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被称为“花部”,以与“雅部”昆腔对称。封建统治者认为“花部”有碍风化,严加禁止;文人学士以为村野俚俗,予以鄙薄。焦循却独持己见,提出:“梨园共尚吴音”,其实“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而“余独好”花部,因花部“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作者就“花部”所演的10部著名剧目叙述了故事梗概,并加以考证和评论;并将“花部”从声腔、语言、内容等方面同昆山腔(雅部)进行比较,肯定“花部”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 闲情偶记 宋元戏曲史 ☛ 花部农谭 花部农谭戏曲论著。清焦循(生平见《剧说》条)撰。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论“花部”剧目的札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云:“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到清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但文人雅士视为鄙俚,绝少留意和论述。焦循不同流俗,明确提出“梨园共赏吴音,而余独好花部”。在《花部农谭》的序文中,他更明确地宣称:“此农谭耳,不足以辱大雅之目”。以“农谭”命名其书,足见其不屈从时俗的艺术独好和胆识。“花部”戏之所以受到焦循的推崇,就在于其文“质直”而富“性情”,“其音慷慨”,使人看后“血气为之动荡”。焦循本着对“花部”戏的特殊爱好,选取了其中十部著名的剧目,叙其本事,并加以考证和评论。其中他最推崇的是《赛琵琶》和《清风亭》。他认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他竭力赞扬《赛琵琶》,认为“高氏《琵琶》,未能及也”,由此可见其对“花部”之“独好”。在对具体剧目的评论之中,也反映出焦循的艺术见解。如论述历史剧,他指出历史剧要正确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不能“抄袭”历史,认为明人传奇《八义记》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即在于“直抄袭太史公”,以致于“板拙无聊”。主张历史剧一方面不能“抄袭”历史,进行艺术的虚构,一方面又要大体符合历史真实,不能南辕北辙。在剧评中,焦循较重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等问题,要求剧作能以“侈谭故事”达到“鼓掌解颐”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上,焦循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他论《赛琵琶》中的陈世美,在表现其弃妻、逐妻、杀妻的同时,“须于其极可恶处,看他原有悔心。名优演此,不难摹其薄情,全在摹其追悔。当面诟王相、昏夜谋杀子女,未尝不自恨失足。计无可出,一时之错,遂为终身之咎,真是古寺晨钟,发人深省。高氏《琵琶》,未能及也。”这正是《赛琵琶》在艺术上高于《琵琶记》之处,也是焦循之所以“喜之”的原因。《花部农谭》不仅提供了许多民间地方戏曲的珍贵史料,而且提出了不少关于戏曲批评的真知灼见,尤其作为研究地方戏曲的第一部专门论著,在中国戏曲史和戏曲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 剧说 艺术学 ☛ 花部农谭一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甘泉 (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壮年曾随著名学者阮元在山东、浙江各处作幕宾。嘉庆六年 (1810)举人。后家居不仕,专心著述。他精通经学,兼工天文算术。平生著书数百种,其中主要有《雕菰楼易学三书》、《孟子正义》、《雕菰楼集》、《剧说》、《花部农谭》等。《花部农谭》是焦循的一部戏曲论著,他自谓作于嘉庆二十四年 (1819),即其逝世前一年。花部,为继昆曲兴起来的民间地方戏曲,也称“乱弹”。焦循乡居著述,十几年不入城市,对这种民间戏曲 “独好之”。他在《花部农谭》序中说:“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观,由来久矣。”《花部农谭》是焦循和乡民谈说花部剧目的札记。他说:“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荫豆棚之下,侈谭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他在书中具体论述到《铁丘坟》、《龙凤阁》、《两狼山》、《清风亭》、《王英下山》、《乡逼宫》、《赛琵琶》、《义儿思》、《双富贵》、《紫荆书》等剧目。《花部农谭》为我们保存了早期地方戏的内容和演出情况,极可珍贵。此书有原稿本及《怀豳杂俎》所收本。解放后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行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