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芨芨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芨芨草 芨芨草蒙古族植物传说。见《内蒙古风物志》。芨芨草,被誉为“草原上的宝草”。相传古时候,草原上有个小小部落,常被强邻入侵,因有慓悍骁勇骑队保卫,不曾被征服。后,强邻以奇异战术颠覆骑队,忠心赤胆之骑士,化作芨芨草,生满辽阔大草原,为人民遮挡风雪,供养牲畜,死而不已。 ☚ 《贝叶经》的传说 青冢拥黛 ☛ ![]() ![]() ![]() ![]() ![]() ![]() ![]() 芨芨草jījīcǎo〈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编筐、造纸、作饲料。 芨芨草jī jī cǎo〈名〉一种生长在碱性土壤草滩上的植物,叶子狭长,花淡绿色。冯苓植《驼峰上的爱》:“芨芨草、沙柳丛、寸草滩、沙蓬丛,越走越稀少了。”小学语文课本第10册《山间又响马铃声》:“在陶沙大爷家里吃的那顿饭,就更别提了,苦涩的芨芨草拌着一些木薯,噎得我直伸脖子。” 芨芨草lovely achnatherum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禾本科,芨芨草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微碱性的草滩和沙土的山坡上。分布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地;也见于俄罗斯、蒙古。须根具沙套。秆坚硬,光滑无毛。叶鞘无毛,叶舌三角形或尖披针形,叶片坚韧,纵卷。圆锥花序呈金字塔形开展;小穗灰绿色,熟时呈草黄色,含1小花;颖膜质,外稃厚纸质,芒自中间伸出,不扭转而易断落。花果期6~9月。幼嫩时为良好牧草。茎秆可造纸,也可作编织材料。是盐碱土及沙土的水土保持植物。 芨芨草多年生草本,高50—250厘米。叶片扁平或纵卷。圆锥花序,开花时成金字塔开展,小穗灰绿色,成熟后为草黄色。花果期6—8月。是牲畜良好的牧草,也是造纸、人造纤维和编织物的原料。产全疆各地。 芨芨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积机草。须根具沙套。茎直立,须根粗壮。高50~100cm,丛径50~70cm。叶片坚韧,长30~60cm。圆锥花序长40~60cm,小穗长4.5~6.5cm,含一小花。分布亚洲中部和北部。中国分布“三北”至四川、西藏高原地区。6~7月间开花,8~9月成熟。无性或种子繁殖。耐干旱、盐碱、低温,适宜黏土以至沙壤土。但在水位高地区生长好,是干旱草原找水的指示植物。芨芨草生长高大,是冬春季理想的牧草。一般每1hm2产干草975~3000kg。茎叶粗糙,质量低。开花期干草化学成分(%):粗蛋白14.2,粗脂肪1.9,粗纤维46.6,无氮浸出物18.3,灰分6.1。胡萝卜素41mg/k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