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或题“月夜”。但据《全唐诗》和唐人所纂《御览诗》皆作“夜 月”,大概因用“更深月色”写景起句,即依此为题。其实它既不专咏深夜 之月,也不着意写月明之夜,诗人只是在月色和夜气的静谧中,初闻虫鸣, 为这春来的信息所冲动,写了点喜悦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深夜星月。此时明月西转偏照,人家宅院都半隐夜色,半 沐月光,似乎除了诗人之外,一切都沉睡了。诗人又仰望北天,看那标志季 节变化和时间推移的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相对来说位置在北斗之南),这 些星列不知在什么时候都已悄悄地横斜了。两句诗以精洁的语言,谐和的声 韵,绘出一幅极其清幽的画面,显示出万籁俱寂的静谧气氛。
但是境界虽静,人们还是会从月光“半”照、列星“阑干”的描写中领略 到一种默默无声的潜移感——时间正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大自然的每个宁静 的刹那间,也许总是隐存着不可捉摸的渐变的机微吧,作者正是在写了静寂 之后,又将他所捕捉到的节物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来,使读者也从无声中听 有声,从潜变中顿感活泼生机。诗的后两句就洋溢着这种意趣。比起前人写 过的新春万象来,独到之处不仅在于诉诸听觉,更在于从极微细处最先感 知。假如声音来自鸣禽,可就寻常了,而它是蛰伏一冬的小虫所发,这微细 的特点,作者又用一个“透”字传达;倘是连宵群鸣又无奇了,而它是初鸣 骤起,这最先的感知,作者则用“新”字点明,并和前句“偏”字呼应。真是 “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 (欧阳修《六一诗话》)。这首诗正因此得 到后世的喜爱和传诵,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异曲而同工的。
这首诗的审美构思也很具匠心。前两句由明暗对比的月下宅院和列星横 斜的夜空,构成清冷幽静的背景,使读者产生从视觉(光线、色彩和图形之 美)到听觉(无声之美)的通感;再从无生物的静谧之美转到生物的萌动之 美;又由细碎悦耳的听觉向春气温暖的触觉流通。诸种美感心理都调动起 来,从而获得充分的艺术享受。就章法结构说,“偏知春气暖”写到虫鸣之 前,留了个从何偏知的问号,然后才把最得意的新鲜事物告诉读者,使“虫 声新透绿窗纱”的绝妙兴象落在结句,这样安排更添了诗的情味。
《夜月》,一作《月夜》。诗的开头就定时定景:时是“更深”,景是“月色”。“半人家”,从来理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是说,更深之时一大半的人家都有月色照临,“半”是直饰“人家”的;另一说是,夜静更深,朦胧的月色,一半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庭院,一半笼罩在茫茫的夜空,“半”是补说“月色”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而后者似乎更为妥贴。月色映照的“人家”是静谧的,而月色笼罩的天宇也是静寂的。何况“北斗阑干南斗斜”,此刻正是北斗南斗二星都已横斜、即将隐没的“更深”时刻呢!看得出,这句把“更深”点得更加具体、形象了。天上的寥廓长空,地上的千家万户,似乎都已酣睡,而留下的皓洁的月光,横斜的南斗北斗,也只是相顾无言,默无声息。这“夜”是多么的静,这“月”是多么的洁啊!
写夜月的静寂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为静寂而写静寂么?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它是为这两句诗作铺垫的。若非如此静寂,“虫声”又哪能“新透绿窗纱”呢!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本是寒气袭人的时候,奇怪的是,虫儿叫了,而且叫得很响。诗人写虫儿“偏知”,这就别出心裁。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虫儿,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说虫儿“偏知”,其实是诗人“偏知”。诗人于更深静寂之中,敏锐地觉察到,大地在回春,万物在复苏,生命在萌动。他借虫儿的动态来表现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春气暖”了,虫儿也鸣唱起来了。这“虫声”,把“春气暖”的感受编制成一首优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进“绿窗纱”。一个“新”字,说的是乍鸣初唱,用得熨贴极了。“偏知”在“今夜”,虫儿还是初次鸣唱呢!世人都推崇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名句,而刘方平比苏轼早二百多年就写了这样的名句,这难道不值得赞誉么!
刘方平在盛唐诗人中不算知名,存诗以乐府体和绝句为主, 但他往往能把这些小诗写得情趣盎然,《夜月》即是一例。
首句“更深月色”四字点题,接下来诗人用“半人家”三字巧妙地破题。 更深夜重时,月已东倾将半,连绵的户舍一半在月光下,一半沉于夜色中, 只三字就将“更深月色”的景象准确地表现出来。
写罢月色,诗人把目光投向苍穹,那里,北斗星和南斗星静静地斜挂 在星空。从夜月到星空,视域扩张,而思域也从宁静的人间转向永恒流逝 的时光,《唐才子传》称刘方平诗“多悠远之思”,于此可见一斑。
后两句诗人将感官的接触面从阔大的星空收回到月夜的某个细部, 他听到了虫声,在这个料峭未消的初春,这声声虫鸣意味着生命在春天的 复苏。在这个夜晚,最早知觉春气回暖的不是人类——他们都沉在梦乡 中,而是一些微小的生命。虫声甚至穿过纱窗,仿佛是它们要迫不及待地 把新春的消息带给人们。
诗的构思是精巧的,先用放笔引出时光的自然流逝,后用收笔,点出 新春的到来。前半写月夜之静,后半写生命之动,于是,我们得以领略:在 这个静谧的月夜中,时光的交替、生命的萌动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