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舍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舍勒1874—1928Max Scheler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现象学者。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受教于R·C·奥伊肯,后来在E·胡塞尔的思想影响下成为现象学运动的重要代表。曾先后在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中永恒的东西》、 《论价值的崩溃》、 《知识的诸形式与社会》等。舍勒从胡塞尔那里接受了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并把它广泛运用于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他反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也反对近代伦理学的理性的乐观主义,倡导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把价值概念作为基本的概念。他强调“价值感情”是一切认识的基础, “爱”是伦理学中最本质的现象,只有“爱”才能达到人的最高价值。认为价值是“某些物质性的品质”,它只能在赋予这些品质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价值按其等级排列为一个尊卑贵贱的顺序:感官价值,活力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舍勒推崇宗教价值,认为它是所有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神是一切价值的源泉。道德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些价值。要实现道德上的至善,唯有把全部的爱集中于神上。舍勒的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宗教伦理学。 舍勒 舍勒1742-1786Shele,K.W.Scheele瑞典化学家。1742年 12月19日生于斯特拉尔松得。1786年5月21日患哮喘病去世,年仅44岁。他家境贫寒,十多岁时到一家药房当学徒。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化学书籍,并利用药房的仅器做了化学实验。此后,他主要在这家药房任药剂师及经理工作,很多实验都是在这家药房的实验室进行的。他用萤石和硫酸反应,发现了氟氢酸。用软锰矿和盐酸作用,发现了氯气及其漂白性能,但当时他认为发现了“燃素”。从骨灰里他又发现了磷,从尿里得到了尿酸。他制取了硫化氢、升汞、钼酸、乙醚等化合物。他研究过甘油、普鲁士蓝、氢氰酸的性质,还研究过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和五倍子酸等的成分。现在都公认为J.普利斯特里在1774年最早发现了氧气。其实,舍勒早在普利斯特里之前就发现了氧气。1773年之前,他完成了 《论空气和火的化学》 一书的写作,但直至1777年才出版。当时他把氧气称为“引火空气”,是用硝石,黑色二氧化锰及氧化汞等化合物制取的。 ☚ 普利斯特里 拉瓦锡 ☛ 舍勒1724—1786Karl Wilhelm Scheele瑞典化学家。发现了氯,并独立地发现了氧、氨、氯化氢、氢氟酸、钨酸、砷酸等。所首创的分离乳酸、草酸等有机酸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并首先发现银化物的感光性。 舍勒 舍勒1874—1928Scheler,Max德国现象学哲学家,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创始人。出生于慕尼黑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在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担任过驻日内瓦外交官。舍勒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发展亦颇为复杂,在宗教信仰上曾三次改宗。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897—1911年主要信奉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1912—1923年成为现象学者,并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运用于伦理学和宗教领域,形成价值伦理学和宗教现象学;1924—1928年放弃现象学,创立了哲学人类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人的问题是贯穿舍勒一生的思考中心,所以他最终走向哲学人类学是必然的结果。在他看来,哲学人类学是一切有关人的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哲学的基础,是一种元哲学即完整的人学。他的研究涉及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社会、教育、心理、生物、逻辑等广泛领域。主要著作有:《知识社会学问题》(1924)、《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哲学世界观》(1929)、《伦理学与知识学》(1933)等。 ☚ 宗教哲学人类学 普列斯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