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肃

黑河人民怀念他
黑河人民怀念王肃司令员
许铁铮等
孙 力
党的生活(黑龙江)1981年16期
黑河文史资料第1辑第1页
王肃

王肃

北魏轶事小说。杨衒之撰。原载《洛阳伽蓝记》卷三。《太平广记》卷四九三录载。李格非等《文言小说》选入。作品描写:北魏尚书令王肃,是伪齐雍州刺史王奂之子,太和十八(494)年背齐归魏。初入国时,他不吃羊肉和奶酪等,常食鲫鱼与茗汁(即茶)。数年后,他同魏高祖一起在宫殿用餐,却吃了许多羊肉和酪浆。高祖于是要他将羊肉与鱼羹、茗饮及酪浆做个比较。王肃说:“羊与鱼,一为陆产之最,一为水族之长,由于爱好不同,当地人都以为美。但就味道来说,确有优劣之别。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茗不中饮,只配给酪作奴。”高祖听罢大笑。彭城王对王肃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王肃答曰:“乡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又说:“卿明日来访我处,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时人讥称茗饮为“酪奴”。作品通过对王肃与魏高祖等就南北两地饮食差异所发议论的记叙,反映了当时世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畛域之见。作品几乎没写人物动作,主题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魏高祖要王肃把羊与鱼、茗与酪两相比较,虽然并未明言邀赞,但其希图恭维之意不言而喻,因为他十分清楚王肃不会、也不敢言出贬辞。所以在王肃话后,高祖感觉正中下怀,放声大笑。彭城王虽然言语不多,却也性格鲜明,他的两次发话,无不含讽南人,足见其地域偏见之深。主人公王肃的几番答话尤其耐人寻味。他以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茗作酪奴,其着意讨好、奉迎魏王之情溢于言表。北人喜吃羊肉,南人好食鱼羹,这完全是自然条件和习惯所使之然,哪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另外,在彭城王诘问后,王肃“乡里所美,不得不好”的回答,显见是对自己的小心辩护。前言后语,听起来设喻精妙,言之成理,作者也许正要借此表现王肃的机敏和乖巧,但在客观上,却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一面小心翼翼掩饰自己,一面千方百计谄媚君王的低眉顺眼、点头哈腰的降臣形象。

☚ 洛子渊   崔涵 ☛

王肃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子雍,三国时魏国东海 (今山东郯城北)人。其父王朗以精通儒教经典被朝廷征聘,后官至司徒,爵至封侯。王肃像当时的世家子弟一样,成人后就步入官场,开始做文学侍臣,以精通礼仪为朝廷所重。但他更善于分析形势,尤其在司马氏平定镇东将军毋丘俭等人的叛乱时,出谋献策,更显示出非凡的洞察力,受到司马氏的器重,外放官至太守,内任官至中领军(掌握军权的高级官员)。当时,司马氏势力渐大,与曹氏分庭抗礼,王肃把宝全部押在司马氏—方,跟司马懿做了儿女亲家 (王肃的女儿嫁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王肃幼承父学,偏爱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喜欢当时已经风行的郑学,因为贾、马之学是纯粹的古文经学,而郑玄的经学则是古文和今文的大杂烩。王肃在当官之余,著书立说,遍注群经,形成了与郑学相对抗的“王学”。他曾经撰写《圣证论》一书驳难郑学,又假托孔子后裔孔鲋 (秦时人) 和孔安国 (西汉时人) 之名,作 《孔丛子》 和《孔子家语》 两书,来为自撰的《圣证论》提供文献根据,以批驳郑学。尽管王肃依靠造假和亲家的政治势力,一度占了上风,使其学在西晋被尊为官学,但到东晋,王学就逐渐失势,最后胜利者还是郑学。王肃在经学史上毫无疑问有其贡献,但遗憾的是,他 “造假” 留下的丑名,使得后代学者提到他的经学著作时,始终持警惕的态度。

王肃 - 三国人物 - 可可诗词网

王肃

王肃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兵以利动,以退为进/精兵简政,选贤任能/物理其本,治民以信/条分缕析,允当则归/借题发挥,釜底抽薪

王肃,字子雍,为王朗之子。博学多闻,十八岁时,师从宋忠研习扬雄太玄的一书,替这部深奥的经书重新作注解。王肃富有机略,为曹魏集团的智囊之一。

王肃

王肃195—256

三国魏著名经学家、辞赋家。《三国志》有传。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王朗子。黄初中(220—226),为散骑黄门侍郎,旋升任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240),出为广平太守。不久又入朝为侍中,转任河南尹,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肃精通贾逵、马融之学,反对郑玄之学,世称“王学”。曾注《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并撰定其父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各书均佚,清马国翰有辑本。又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礼记》、《大戴礼》等书,伪造《孔子家语》10卷,今存。他善为奏章,其《请恤役平刑疏》、《陈政本》等,或以骈为主,或通篇是骈,可视为骈体之赋。今存《格虎赋》,仅有“羽骑云布,兰车星陈”两句。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5卷,已佚。清人严可均辑有11卷,收入《全三国文》。

☚ 王沉   王俭 ☛

王肃195—256年

字子雍,东海郡(今山东兖州至江苏邳县)人。三国时魏国经学家、训诂学家。宦至侍中、太常。他是司马昭的岳父。有深厚的古文经学功底,精通贾逵、马融的学说。因郑玄注经兼采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他认为破坏了古文经学的家法,于是著《毛诗注》、《毛诗驳义》、《毛诗奏事》、《毛诗问难》、《圣证论》,并伪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以反对郑玄学派。其学说被称为“王学”。所注《尚书》、《诗经》、《三礼》、《左传》、《论语》等晋时立为博士,其后并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王肃公元195——256年

字子雍,王朗子。三国魏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人。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治学宗贾逵、马融,不尚郑玄。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文,综合各家经义以成其说。撰定父朗所作《易传》,自注《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当时均列为学官,世称“王学”。另著有《孔子家语注》、《毛诗注》、《毛诗奏事》、《毛诗问难》、《毛诗义驳》、《孝经解》、《礼记注》、《国语章句》、《周易音》、《毛诗音》等书,均亡佚,清人多有辑录。世传孔安国《尚书传》可能是他的伪作。《毛诗注》申毛难郑,可视为对《毛传》的补充。

王肃

王肃195——256

字子雍。东海郡人。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卒于魏甘露元年。年18,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后拜侍中,迁太常。没,谥景侯。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喜郑玄,故采会同异,成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又集圣证论以讥短郑玄。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注孔子家语,今尚盛行。

☚ 应璩   李康 ☛

王肃195~256

三国魏经学家。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仕魏历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侍中、河南尹、太常等职。博通经籍,善贾逵、马融之学,与郑玄学派对立,其学说世称 “王学” 。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所注 《尚书》 、《诗经》 、《论语》 、《三礼》、《左传》 及其父王朗所作 《易传》 ,在晋代皆列于学官。各书均佚,马国翰 《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有其辑本。另伪造 《孔子家语》 及解,今存。

王肃

王肃195—256

三国魏经学大师,王肃学派的创建人。字子雍,东海郯(今郯城)人。王朗之子。历官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专掌艺文图籍之事。景初间(237—239),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肃上疏力谏:务畜积而息疲民,省徭役而勤稼穑;以取信于民,为国家之大宝。后拜议郎、侍中、迁太常、徙河南尹,迁中领军加散骑常待。在经学上,王肃独树一帜。他竭力维护古文学说,以坚持圣意,坚持孔圣人之思想学说的纯洁性而自居。贾逵、马融坚持古文学说,故为王肃所喜;郑玄兼采今文学说,故为王肃所恨。肃自言:“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予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不得开而辟之哉?”(《孔子家语》序)这就是王肃驳难郑玄的原因所在。肃撰《圣证论》12卷,规驳郑玄数十百条。撰《尚书驳议》五卷,《毛诗义驳》8卷,《毛诗奏事》1卷,《毛诗问难》2卷,均针对郑玄而发。“肃必欲尽废郑说,驳之不已,复陈诸奏,何见疾之深乎!”(《玉函山房辑轶书·毛诗奏事》马国翰序)为使其立论有据,王肃抬出《孔子家语》(后人或以王肃所造)。时“郑君名重天下,肃以为必假圣训乃足以夺其席。”(皮锡瑞《圣证论补评·自序》)王肃经学的主要特点正在于:依靠圣人,维护圣人;维护正统的封建道德;维护古文学派的家法;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字句、义理之真谛的追求。《隋书·经籍志》载录王肃之经学著作,计约20余种,190余卷。多散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王氏注》、《尚书王氏注》、《毛诗王氏注》、《圣证论》、《王子正论》等15种,21卷。今存《孔子家语》,亦被指为王肃所撰。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竹简《儒家者言》27章,学者认为当是《家语》的原型。此或可免去王肃伪撰之嫌。参见“孔子家语”。

☚ 王学   王衍 ☛

王肃

❶ (?—256) 生于会稽 (治今浙江绍兴),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县)人。其父为三国魏司徒王朗。肃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历以常侍领秘书监。正始元年,出为广平(今河北鸡泽)太守,征还,为侍中,迁太常。甘露元年薨。

❷ (463—501)北魏琅邪临沂 (今属山东)人。字恭懿,涉猎经史。初仕南齐,以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于太和十七年(493)奔魏。除辅国大将军长史,以攻南齐义阳(今河南洛阳),大破齐军裴叔业。及叔业降北魏,肃又奉诏赴寿春(今安徽寿县)迎叔业,败齐豫州刺史萧懿于小岘(今安徽合肥县东),因累战有功,历二州刺史,三任都督,拜持节、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扬州大中正。孝文帝崩,与元禧为同宰辅。肃浩自清正,不事营产。年三十八,卒于寿春。赠侍中、司空,诏谥宣简。明帝初,又诏为其建碑铭。

王肃195—256

三国时魏著名经学家。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人。任散骑常侍。司马昭岳父。曾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之说有所综合。所注《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及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善贾逵、马融之学,唯不喜郑学,曾伪造《孔子家语》等书, 作为所撰《圣证论》的论据。和郑玄学派对立,称为“王学”。所注各书及《圣证论》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王肃

❶(195—256)。字子雍。三国魏东海郯县(山东郯城北)人。王郎子,起家散骑黄门侍郎,官至中领军。精于儒学,遍注群经。曾建议明帝精简官吏,节省费用;轻徭役,重农桑,与民休息。
❷(464—501)。字恭懿。北魏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南齐,父奂为齐明帝所杀,于太和十七年(439)奔魏。精于典章制度,为魏孝文帝所重。屡次统兵伐南齐,建树极少。孝文帝遗诏以肃为尚书令,辅佐宣武帝元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