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致人而不致于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善战者,致①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②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第六》) 【注释】 ①致:牵制。②害:此指阻挠。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总是牵制敌人而不被敌人牵制。能使敌人自动上钩的,是他们贪图小利被引诱;能使敌人不敢前来,是因我方主动阻挠的结果。所以,当敌人休整之时,要设法使他疲劳;当敌人给养充分时,要设法使他饥饿;当敌人安处不动时,就设法去调动他。 【评说】 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实力的争胜,更是智慧的较量。善战者总会想方设法寻找“致人”之机,同样,善农者、善工者、善商者和善学者也大抵如此。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走在时间前面,争取主动,抢占先机,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善战者,致①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②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第六》) 【注释】 ①致:牵制。②害:此指阻挠。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总是牵制敌人而不被敌人牵制。能使敌人自动上钩的,是他们贪图小利被引诱;能使敌人不敢前来,是因我方主动阻挠的结果。所以,当敌人休整之时,要设法使他疲劳;当敌人给养充分时,要设法使他饥饿;当敌人安处不动时,就设法去调动他。 【评说】 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实力的争胜,更是智慧的较量。善战者总会想方设法寻找“致人”之机,同样,善农者、善工者、善商者和善学者也大抵如此。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走在时间前面,争取主动,抢占先机,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致人而不致于人 调动对手,使其屡次移动奔波,实力渐虚,我方从容对待,充实力量,以逸待劳,稳握斗争的主动权。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耿弇,率兵东征割据山东自称齐王的张步。张步闻讯派遣部将费邑驻军历下,同时又在祝阿扎营。另在泰山、钟城一线列军营数十以备抗击耿弇。耿弇渡过黄河,先攻下祝阿,并命令不需全歼守军,故意放开一角,让部分败兵突围,逃奔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破,又闻耿弇大军勇敢无比,都惊恐不已,慌乱丢下空城逃走。费邑分兵给弟弟费敢,让他固守巨里。耿弇挥师直指巨里,命令军中赶制攻城械具,准备在三日之后攻下巨里城。同时又让兵士,赶去费邑军中,禀告攻城日期。费邑不知是计,果然领精兵来救。耿弇制备攻城械具,为的是把费邑诱来。于是分出部分兵马,困住巨里的守兵,亲率精锐部队登上高坡,迎面截击费邑的援兵。耿弇已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大败敌军,斩杀费邑。然后令将其首级送至巨里城下示众,费敢见后大为失惊,不等耿弇攻城,便仓促逃回张步那里,耿弇乘胜挥师扫平张步的40个营寨,山东从此平定。 善于用兵者,善于调动对手,使对手东奔西走,疲于奔命,损其实力,挫其锐气,致敌而不致于敌。 致人而不致于人中国古代的一种作战指导思想。指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权,避免被动。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而不致于人古代一种作战思想。是说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此语来源于《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牵制敌人,而不被敌人所牵制,即作战要夺取主动权。 ☚ 夏云杰 柴世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