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始印造的紙幣。順帝初年,紙幣越發越多,通貨膨脹,於是發行是鈔并至正通寳銅錢,欲救鈔法。是鈔仍用中統元寳交鈔版印製,僅在背面加蓋“至正印造元寳交鈔”字樣,故又稱“新中統鈔”。每貫當銅錢一千文,至元鈔二貫。行之未久,貶值十餘倍,但因末年軍費激增,依然濫發。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印造六百萬錠以支軍餉,鈔多至舟車裝運,人視之如紙,遂公私不行,元朝灭亡。《元史·食貨志五》:“〔至正〕十一年,置寳鈔提舉司,掌鼓鑄通寳錢,印造交鈔,令民間行用。行之未久,物價騰貴,價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今有出土實物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