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念的形成Ziran gainian de xingcheng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的知识。小学自然教学应重视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运用变式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呈现直观材料时,要注意运用变式,即变换形式,使事物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要形成“果实”的概念,向儿童展示的实物或图例不仅有苹果、花生等可食的果实,也要有橡籽、皂荚等不可食的果实,这样有助于儿童了解果实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含有种子,而不是形、色、味和“可食性”等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对表象的加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一个对象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特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关系。比较是把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它关系。抽象是把一类事物所共有而他类事物不具有的本质属性提取出来。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些思维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则是特殊形式的分析与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发现概念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正确的概念得以形成。建立概念过程中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自然事物,不断积累了个人经验并逐渐掌握了一些词意,形成了“日常概念。”如果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一致,那么日常概念对掌握科学概念可起促进作用;如不一致,则会起干扰作用。教学中要对学生原有经验加以分析,利用其正确部分,纠正和澄清错误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3.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和运用概念。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出的认识要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述,这需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给概念下定义或作恰当的解释。小学生形成的自然概念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比较简单、笼统的初级概念。例如对物态的表述是:“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像空气这样会在空中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这样的定义虽然不够深刻、严密,但是很具体,不违背科学性,适应了儿童的水平,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要引导他们进行各种练习来运用概念。例如,变换说法用不同语言表述概念,举出有关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分析概念间的关系等。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加深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