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吐鲁番文书。1966年阿斯塔那61号墓(编号为66TAM61:16(b),17(b),22(b),23(b),24(b),25,26(b),27/1(b),27/2,27/5(b) ) 出土。本牒是利用旧文书纸粘接,背面有《唐麟德二年张玄逸辩辞》,同墓还出土唐咸亨四年墓志。因此,此牒写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至咸亨四年(673)。本牒是从纸鞋里拆出的。残存8段,存文73行,每段前后均残损,上下也不完整。从文中可知,是审理双方为借贷之事引起纠纷的案件,由高昌县向安西都护府报告审讯案件经过的牒文稿。文中记述了一个三十岁自称“身是胡,不解汉语”的曹禄山,向当时唐朝西州长史控告“京师(长安)汉”李绍谨,说李绍谨在弓月城(今伊宁附近)向其兄曹炎延借了275匹绢,从弓月城前往龟兹(今库车)贸易,其兄曹炎延也带着绢、牲畜、财物等与李一同前往。但后来只有李一人到达龟兹,“唯兄不来”,即曹去向不明。李绍谨就想赖帐,不承认借绢之事,曹禄山因之与李“构架”(打架),并且告到官府。高昌县经过多次审讯查实,李绍谨终于承认曹炎延的绢“是实不虚”,并且答应“所取之练,本利请外分付”。从牒文中反映出来的商人曹炎延一次就可以借出275匹绢,以及曹本人又携带绢、值百匹绢的钱和百匹绢的财物进行贸易,说明了唐代西域地区丝绸之路的盛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唐贞观二十二年庭州米巡职公验 唐永隆元年军团牒 ☛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 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吐鲁番文书。1966年阿斯塔那61号墓(编号为66TAM61:16(b),17(b),22(b),23(b),24(b),25,26(b),27/1(b),27/2,27/5(b) ) 出土。本牒是利用旧文书纸粘接,背面有《唐麟德二年张玄逸辩辞》,同墓还出土唐咸亨四年墓志。因此,此牒写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至咸亨四年(673)。本牒是从纸鞋里拆出的。残存8段,存文73行,每段前后均残损,上下也不完整。从文中可知,是审理双方为借贷之事引起纠纷的案件,由高昌县向安西都护府报告审讯案件经过的牒文稿。文中记述了一个三十岁自称“身是胡,不解汉语”的曹禄山,向当时唐朝西州长史控告“京师(长安)汉”李绍谨,说李绍谨在弓月城(今伊宁附近)向其兄曹炎延借了275匹绢,从弓月城前往龟兹(今库车)贸易,其兄曹炎延也带着绢、牲畜、财物等与李一同前往。但后来只有李一人到达龟兹,“唯兄不来”,即曹去向不明。李绍谨就想赖帐,不承认借绢之事,曹禄山因之与李“构架”(打架),并且告到官府。高昌县经过多次审讯查实,李绍谨终于承认曹炎延的绢“是实不虚”,并且答应“所取之练,本利请外分付”。从牒文中反映出来的商人曹炎延一次就可以借出275匹绢,以及曹本人又携带绢、值百匹绢的钱和百匹绢的财物进行贸易,说明了唐代西域地区丝绸之路的盛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唐贞观二十二年庭州米巡职公验 唐永隆元年军团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