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与健康
人类的健康取决于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方面。环境因素长期的或大量的作用可使基因发生改变。对环境因素的反应,个体差异十分明显。血脂蛋白异常者,常见于动脉硬化患者的家族中;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吸烟者全部发病;佝偻病多数不难治愈,但少数病例用维生素治疗几乎无效。这些对环境因素的不同反应,都显示了遗传的作用。对那些容易受到某些环境因素伤害的人,应给以特别的关注。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有些是自然界固有的,有些是人类制造的,但都以自然因素的形态对机体发生作用。社会地位决定人的生活条件,表现为不同的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对健康的影响,要通过具体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而实现。
化学因素 作为自然因素的主要方面,化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的过量与不足,都可使机体受到伤害。微量的氟有益于牙齿正常发育,过多的氟则会引起慢性氟中毒。铅、砷、汞、镉、铬、锰等皆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许多合成物质也具有毒性。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万种新的化学物质问世,进入环境,其中有些可致癌、致畸。
物理因素 过热、过冷、电离辐射等均有害于健康。电离辐射,2%来自职业性原因以及核武器试验或核电站,约1/3来自医疗诊断,约2/3来自自然界。今后伴随核动力的应用,人为的污染可能日趋严重。电离辐射的严重后果是致癌。外伤,包括生产、生活以及交通方面的各种外伤,亦应归入物理性因素。外伤致死的人数,在中国已达总死亡数的3%。
生物因素 是环境因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由食物、饮水、空气、皮肤等途径接触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土壤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来源。微生物的致癌作用,尚未完全肯定,但有少数癌症的原因可能是病毒。
在现实生活中,有害的环境因素往往与特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带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寒带居住的人,机体抗寒能力增强。在温带,由于气温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机体功能亦呈现季节性改变。热带沙漠气候,夏日炎热,需水多,成人一昼夜可达10升,其中90%由汗水蒸发。海洋气候的昼夜温差小,机体反应有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脉搏缓慢,肌张力增强。山地气候的气温与气压均低,刺激机体代谢增强。某些疾病,尤其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常为某一特定气候带的居民所独有。传染病发病率的季节性波动,说明气候因素的改变,影响到人类生活规律,媒介昆虫的繁殖、活动,以及病原微生物本身的增减。在中国寒冷的北方,冬春季气候条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
气象与疾病似有一定关系。在大风季节,风湿性疾病和卡他性炎症特别是胃肠炎常有增加,其他如烦躁、失眠、头痛、鼻衄、心悸、喘息等神经精神症状亦较多见。有人将大风引起的症候归结为“气象神经症”,并认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也与气象变化有关。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均以初冬时为多,在气压下降与气温相应回升时患者增加。骤死较多发生在高温与大雷雨天。因此,对某些因气象变动而呈现特殊反应的人,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如脱离或消除特定的气象条件,重视和发展人工微小气候,改善衣服、住宅和工作环境,制定适宜的卫生学标准等。开展体育锻炼、旅游活动以及其他有效的运动方式,借以增强体质,更是卫生保健的根本。在天气骤变时,可服用某些药物或维生素,以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对气象变化敏感者,应避免突然迁移到气候截然相反的地方去,而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在途中作适当逗留,以便逐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地理条件 疾病的地理分布有其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研究疾病的地理分布,必须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社会生活情况两个方面。地理医学就是综合地应用医学统计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内分泌学、动物学、生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气候学等知识,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以及自然疫源地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并无人类参加的动物界,各类动物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致使许多疾病不断地循环发生,自然疫源地就是病原体、媒介动物以及带病动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历史性产物。
地理条件对那些所谓世界性疾病的分布亦有作用。痢疾最多见于热带,斑疹伤寒常见于温带与寒带。食物、饮水中化学元素的缺乏或过剩造成的一些疾病,与地理条件有直接联系。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水中缺乏碘质,氟中毒病见于火山地区和土壤含氟多的地带,水中氟含量达1~2mg/L时出现病例,达5.0mg/L时全部居民皆患病。据报道,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已经发现有30多种元素,它们的过剩与不足可造成疾病。越是容易迁移的微量元素越容易引起生物化学性疾病。还有一些器质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溃疡病,甚至某些外科病,在地理分布上亦有其特点。营养缺乏病常见于某些特定的地区,说明维生素的地域性缺乏。所以为正确地解释疾病的地理分布,一定要考虑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