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线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线草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蛇舌草(广西博白),矮脚白花蛇利草(广西百色),水胡椒(浙江丽水),汤气草(浙江平阳)。 基源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水线草的全草(干或鲜用)。耳草属植物全世界有420多种,中国有70多种。 原植物 水线草Hedyotis corymbosa(L.)Lam.(Oldenlandia corym bosa L.),又名伞房花耳草(《广州植物志》)。 历史 水线草之名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列入 形态 一年生披散纤弱草本,高15~50cm,无毛或被粉状微毛。茎多分枝。 叶纸质,对生,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1~3cm,宽1.5~3.5mm,顶端急尖,边缘粗糙反曲,两面稍粗糙,叶脉不明显;无柄或具短柄;托叶小,膜质,合生成鞘状,长1~15mm,顶端截平而具短刺毛。 花序腋生,多为2~5朵排列成伞房花序,稀为单生;总花梗线状,长0.6~2cm;萼管广卵形,长约25mm,直径1~1.2mm,顶端4齿裂,外面被细柔毛,花冠漏斗状,白色或淡红色,长约2.5mm,花冠裂片4,长圆形,长约1mm;雄蕊4枚,内藏;子房2室,花柱线状,略伸出,柱头2裂。 蒴果膜质,球形,直径1.5~2.5mm,顶端截平,室背开裂,具宿萼。种子细小,多数。 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4册.222页 图5858)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旁、溪边、旷野、园圃。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热带亚洲、非洲和美洲亦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三萜成分(乌索酸、齐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豆甾醇)[1]、硬脂酸、油酸、Corymbosine、车叶草甙(Asperuloside)、鸡尿藤甲酯、车叶草甙酸、京尼平甙酸(Geniposidic acid)、去酰基车叶草甙酸和鸡尿藤甙(Scaridoside)[2]。还含Asperglaucide[3]和多种氨基酸[2](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35, [2]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3):43 [3]CA 1980;93:23514lf 【药理】: 京尼平甙酸有导泻作用,服后5h起泻,ED50>800mg/kg。 参考文献 Plant8 Med 1974;25(3):285 【药性】: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疟疾,肠痈,肿毒,烫伤。 ❶ 《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中国药用植物志》:“治疟疾;水线草、常山、马鞭草各6g,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